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王貞儀的學術成就

王貞儀的學術成就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壹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

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算子,是壹種棒狀的計算工具。壹般是竹制或木制的壹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制成的,不用時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裏,使用時在特制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壹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壹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壹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王貞儀29歲的短暫壹生,做了大量的科學工作。她精通地理、數學、醫學和詩文繪畫,也懂得氣象,“言晴雨豐欠輒驗”,真是壹位多才多藝,才氣橫溢的青年女科學家。她的文章“皆質實說理,為不藻采”。當然,王貞儀最有造詣的還是天文學。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學的成績寫成不少著作,其中許多已被湮沒,現今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天文歷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

《盈縮高卑辯》、《經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於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壹、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據傳她的著作***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們只能讀到很少壹部分了。 王貞儀博覽群書,鍥而不舍。對古籍中的天文資料她仔細體會,吸取營養。當時壹些歷書將恒星年同回歸年的區別說成了起於漢武帝進行太初改歷的時候。王貞儀指出,這種差別並不是起於《太初歷》,而是自晉代虞喜發現“歲差”以後才“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歷書上還說,由於歲差,春分點逐漸東移。王貞儀也指出,這是錯誤的。歲差引起的春分點移動是西移而不是東移。

另有壹些人認為,歲差可以用“土圭”測得。王貞儀指出,上圭只能測日影,哪能測歲差?歲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測出。在我國何時產生“定氣”的問題上,有人認為古人對日行遲疾沒有認識,“定氣”始於唐代歷法。王貞儀批評說,這又錯了。“定氣”開始於北齊的張子信,其後隋代劉悼,唐朝李淳風和僧壹行才測得更加精密了。王貞儀這些批評和見解,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實際。她這種壹絲不茍的治學態度,至今仍使我們欽佩。

同任何科學家壹樣,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是壹帆風順的。她要從事科學,就必須同科學的敵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鬥爭。還在她剛開始鉆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壹班封建衛道士嘲笑地說,女孩子的正當職業是酒食縫紉,不應以文史翰墨為事,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貞儀的反叛精神使她沒有屈服。她據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辟道路。她在壹首詩中寫道:“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與封建倫理的抗爭,在她的不少詩文和書信中都有表白。她簡直是壹面從事科學研究,壹面為婦女的地位呼號。歷史事實也說明,越到封建社會後期,統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學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風水”之類。面對這些邪惡,王貞儀在《葬經辟異序》和給她父親的壹封信裏,明確宣布,這些東西完全是騙人的鬼話,絕不會影響子孫後代的貧富貴賤。還有人擡出所謂“風水”本是古代聖賢倡導的,以此來嚇她。王貞儀更指出,這正是那班聖賢的缺點,學古人必須取批判態度。在壹定意義上說,王貞儀的科學成績正是在同這些謬端邪說的鬥爭中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