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熱致寒簡介

熱致寒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表熱證5裏熱證6虛熱證7實熱證8參考8附件:1古籍中的熱人與冷人1拼音rèzháhán zhī:。

2英文參考用寒藥清熱[湘雅醫學詞典]

寒性藥治熱證[中醫藥術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總結熱則寒的原理【1】。《黃帝內經:真理性探討》。指出治療熱感病要用寒方(或方穴)的原則[2][3]。熱證不同於表證、裏證、虛證、實證,所以治療也以熱證為重點[3]。表熱證,用辛涼解表散風熱;內熱者,實以清裏,虛以養陰透熱或養陰清熱[1]。

4表證又叫表熱證[2]。指風熱、陽邪引起的表證感[4]。即風熱犯肌表,以發熱、微惡寒、多汗、口中微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或皮膚紅、腫、灼、癢為常見癥狀[2]。《赤水朱軒論表裏之熱》:“有表熱者,謂之表熱。”癥狀包括發熱、惡風、頭痛、口渴、咽痛、咳嗽痰黃、舌苔薄白或淡黃、脈浮[4]。治療宜辛涼[4]。用桑菊飲和銀翹散[4]。

5裏熱證指的是裏熱證[5]。即熱邪內傳,臟腑氣血蘊熱,大量出汗,口渴引飲,口幹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或弦數為常見癥狀[2]。多為邪氣內傳或臟腑積熱所致[5]。癥見體熱多汗,口渴多飲,心煩,口苦,小便短赤刺痛,舌紅苔黃,脈數或弦數[5]。《景嶽全書》卷壹:“室中熱者,滿悶喘滯,或嘯,或沖。”治療應以清熱瀉火為主[5]。《傷寒論·厥陰辨證》說:“傷寒之脈滑厥,則內有熱,白虎湯治之。”《傷寒醫心認識與主治四字論》:“熱邪入內,皆屬內熱。太陰時津液少,少陰時咽幹口幹,厥陰止渴。仲景稱之為沖下,但用柴胡、三承氣也是如此。”

6虛熱證虛熱證又叫陰虛內熱證[2]。指正氣不足引起的熱證[6]。即陰道津液不足,內生虛熱,以低熱或午後潮熱,手足心熱,五心煩熱,顴骨紅,盜汗,口幹,便秘,小便短,舌紅少苔,或鮮紅色無苔,脈數為常見癥狀[2]。很難知道。熱與虛有什麽區別?”:“若骨痿,肉亮,肌緩,血燥,皮斂,毛落,五陰不足為發熱,則為虛熱。“多為氣血陰虧,或邪實所致[6]。癥狀包括坐立不安、口幹咽燥、潮熱盜汗、便秘、舌紅、脈數[6]。宜滋陰清熱,或溫中清熱[6]。可用當歸黃流湯、黃連阿膠湯或補中益氣湯[6]。虛熱證可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6]。

7實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