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墓穴的布局

古代墓穴的布局

陵墓的布局可概括為3種形式

1、以陵山為主體的布局方式:以秦始皇陵為代表,其封土為覆鬥狀,周圍建城垣,背襯驪山,輪廓簡潔,氣象巍峨,創造出紀念性氣氛。

2、以神道貫串全局的軸線布局方式:重點強調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為陵山主體,前面布置闕門、石象生、碑刻、華表等組成神道。神道前再建闕樓。借神道上起伏、開合的空間變化,襯托陵墓建築的宏偉氣魄。

3、建築群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選擇群山環繞的封閉性環境作為陵區,將各帝陵協調地布置在壹處。在神道上增設牌坊、大紅門、碑亭等,建築與環境密切結合在壹起,創造出莊嚴肅穆的環境。

古代陵墓有土穴墓、木槨墓和磚石墓三種。

1、木槨墓: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

“黃腸題湊”是木槨玄宮的發展,黃腸是指柏木黃芯即榫頭用柏木芯;題湊是指槨室的構築形式,榫鉚結構前身,方木交叉構築,榫頭後無現實建築意義,成為禮儀象征,即為“題”,“湊”為構築形式。至漢時,榫頭已脫離槨木,在槨室周圍堆放,成為“題湊”,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

2、磚石墓:從漢代開始,普遍采用磚石築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制度的壹次劃時代的大變化。西漢中期,中原壹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

3、土穴墓: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壹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

擴展資料

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余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陜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

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陜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據記載,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漢代帝王陵墓多於陵側建城邑,稱為陵邑。

唐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壹個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築,氣勢雄偉。由於帝王謁陵的需要,在陵園內設立了祭享殿堂,稱為上宮;同時陵外設置齋戒、駐蹕用的下宮。陵區內置陪葬墓,安葬諸王、公主、嬪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將、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獸、闕樓等。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市,規模小於唐陵。南宋建都臨安,仍擬還都汴梁,故帝王靈柩暫厝紹興,稱攢宮。

元代帝王死後,葬於漠北起輦谷,按蒙古族習俗,平地埋葬,不設陵丘及地面建築,因此至今陵址難尋。

明代是中國陵墓建築史上另壹高潮。明代太祖孝陵在江蘇省南京,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總稱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軸線布置寶頂、方城、明樓、石五供、欞星門、祾恩殿 、祾恩門等壹組建築,在 整個陵區前設置總神道,建石象生 、碑亭、大紅門、石牌坊等,造成肅穆莊嚴的氣氛。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遼寧新賓,福陵、昭陵在沈陽,其余陵墓建於河北遵化和易縣,分別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建築布局和形制因襲明陵,建築的雕飾風格更為華麗。空間布局和藝術構思陵墓是建築、雕刻、繪畫、自然環境融於壹體的綜合性藝術?。

百度百科--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