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尚書》又稱《書》或《書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壹部政治文獻匯編類史書。《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等子篇目。其中,《虞書》是傳說時代五帝之壹虞舜在位時的政治文獻匯編,《夏書》是傳說中夏代的政治文獻匯編,《商書》和《周書》則為商代和周代的政治文獻匯編。以此類推,《周書》的著作年代大致可以確定為周代,《虞書》、《夏書》、《商書》的著作年代,或為西周史官、或為春秋史官、或為戰國史官對五帝時期以及夏商時期政治事件的追述。
關於《尚書》的書名,有三種說法。第壹種說法是,“尚”與“上”互為通假,那麽所謂“尚書”,即是指上古皇家檔案文件的匯編;第二種說法是,“尚”即“崇尚”之意,那麽所謂“尚書”,即指是可為後人崇尚的典籍;第三種說法是,“尚”即把卷著的、包著的、摞著的東西攤開或展平,那麽所謂“尚書”,即是解密的王家文檔或向社會公開的皇室卷宗。結合該書內容來看,以上三種說法均可成立。
據有關資料顯示,《尚書》流傳於世的,前後***有三個版本。其壹為秦朝博士伏生版,稱《今文尚書》;其二為孔子的後人西漢孔安國版,稱《古文尚書》;其三為東晉豫章(即今江西南昌)內史(相當於今省財政廳長)梅賾(zé)版,稱《偽古文尚書》。壹般認為,秦朝博士伏生版《今文尚書》中的《周書》,從《牧誓》到《呂刑》,該十六篇為西周的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官對西周史料的追述,《虞書》中的《堯典》、《臯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史官編寫的古史資料。而今本《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梅賾偽造的,但也存在爭議,此不贅述。
關於《尚書》的成書、面世、聚散和真偽,有著極其曲折而傳奇的故事。相傳,最早的《尚書》版本,系春秋末孔子匯集古代文獻編訂而成的。孔子晚年因有感於禮崩樂壞,世事澆漓,人心不古,於是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以期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他將上古時期從堯、舜、禹壹直到春秋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壹起,經過認真遴選後,挑出其中100篇編輯成《書》,並用它作為自己私學的教材,教育學生。
據稱,孔子編訂該書的要旨有二:第壹,使帝王明白仁君治民的道理。春秋之世,聖王遁跡,暴君叠出,人民群眾苦於虐政,備受煎熬。為拯救危世,感化當世人君,孔子作《書》經,希望人君發揚堯、舜、禹、湯、文、武的光榮傳統,對人民群眾百姓仁慈壹些;第二,讓臣子明白賢臣輔佐君王的道理。自周室東遷之後,各地方政權中人臣事君心不在焉,亂臣賊子叠出,弒君犯上的事屢見不鮮。為拯救危世,感化當世人臣,孔子作《書》經,記述上古賢臣輔佐君王的事跡,作為臣子學習的榜樣。
就這樣,該書自春秋壹直流傳到戰國,壹向平安無事。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頒布《挾書令》,令凡是民間收藏的《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焚毀。這次焚書事件給《詩》、《書》的流傳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西漢立國之後,鼓吹“以儒術治天下”,於是大張旗鼓地收集民間遺漏的《詩》、《書》殘本,可是收效甚微。事有湊巧,濟南郡(治所在今山東章丘南)有個叫伏勝的老頭,本系孔門弟子轌(xuě)子賤先生的後裔。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於朝廷設博士70人“以備顧問”,伏勝即為其中壹。前213年,秦始皇頒布焚書令,伏勝已經退休在家了,大約是出於對上古典籍的尊崇,他便冒著生命危險,暗地將《書》經藏在自家墻壁的夾層內。
時間壹晃就是幾十年過去了,伏勝聽說朝廷正大張旗鼓在民間尋摸遺漏的《詩》、《書》,於是打夾壁搜出藏書,壹看只剩《書》經29篇了。這時的伏勝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齡老人,於是朝廷便派後起之秀、年輕學者晁錯前往濟南郡讓伏勝壹對壹口頭傳授。完事後,晁錯便帶著筆記和原典返回首都洛陽,隨後將它們整理壹番,朝廷準予公布於眾。因為晁錯的筆記是用當時的大白話寫的,所以這個版本的《書》以及其註疏就被後人稱作《今文尚書》。
說話間,到了西漢景帝三年,即前154年。這壹年遠在山東曲阜的魯恭王劉余想擴建自己的府邸,因為魯王的府邸就緊挨著孔府,於是他就和孔府的現主人——孔子的嫡系後代孔安國商量,讓他騰出點兒地方。結果壹拆不打緊,據稱發現了壹部《書》經,系用先秦六國文字書寫,想必是孔子當年造房子給藏在裏面以備不測的。
朝廷得知這個事後,就命孔安國對該書進行翻譯、校對、整理,定名為《古文尚書》。該版本除包括《今文尚書》的29篇以外,其中還多出了16篇。就在孔安國先生將這個《古文尚書》編訂完畢,恭恭敬敬地獻給朝廷的時候,遇到了兩漢後宮裏常見的大事件——巫蠱事件,不知怎麽地,把孔安國給牽連上了。結果,他老先生以及這本皇皇巨著,也給晾在壹邊了。這個《古文尚書》始終沒能轉正,只在民間下裏巴人之中流傳。
說話間,又到了西晉時期永嘉年間,五胡亂華開幕。戰亂中,甭管是《今文尚書》也好,《古文尚書》也罷,統統散失了,不知去向。時間壹晃又是兩百年。到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不知打哪裏弄來壹部據說比《古文尚書》還要古老的《古文尚書》,獻給朝廷。梅賾先生版的《古文尚書》不僅包括伏勝先生版的《今文尚書》29篇,而且比孔安國先生版的《古文尚書》多出14篇,***58篇。就這麽地,梅版《古文尚書》就非常吊詭地流傳於世,壹晃就是壹千多年。據稱,人們現在看到的《尚書》版本,就是後世學者根據梅先生的版本,再參照其他文獻編定而成的。
當然,東晉以降,後世的許多學者都對梅賾版的《尚書》產生過疑問,但是沒有壹言九鼎的證據,也扳不倒人家。但是,也有壹些學者堅信,東晉以來的《古文尚書》大體保留了漢代兩版《尚書》的脈絡。理由是,梅賾版的《古文尚書》,可能是他根據秦漢以後其他典籍中所傳的零星斷簡增補而成的。
自西漢以來,《尚書》壹直被歷代帝王將相視為經時濟世的哲學經典,它既是帝王們的枕邊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的必修課。就文學而言,《尚書》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散文已經萌芽。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還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上古時代的政論性散文典籍存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書都沒有傳承下來,因此上咱們但凡談到先秦散文,《尚書》即為不二之源頭。
總觀《尚書》諸篇文章,其結構已經較為完整,謀篇布局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後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勃興,便可以看作是對《尚書》散文技巧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後,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都明顯地受《尚書》文風、文字的影響。例如,南朝梁時學者劉勰先生在其大作《文心雕龍》中,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這便是該書的魅力所在。
時間進入到21世紀,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壹批戰國竹簡,據稱該批竹簡曾經長期流散於境外,後為清華校友於境外購得回捐母校。隨後,經過兩年多的保護性清理和研究,最終確定該批竹簡***為2388枚,其中發現了失傳2000多年的戰國版《尚書》。
據有關專家介紹,該版“尚書”已整理出六十余篇文獻,其中《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9篇,不為傳世版《尚書》所載。例如,《保訓》講述了周文王臨終前對武王的遺訓,其中提到堯、舜和商朝先祖上甲微的傳說,這篇文獻從秦始皇焚書以後,便告於湮沒,其中包含的聖道思想,很有孔子《尚書》的意旨。另外,專家將竹簡版《鹹有壹德》篇與傳世《尚書》之《鹹有壹德》篇進行比對後發現,二者沒有任何***同之處。這就說明,傳世《尚書》之《鹹有壹德》篇系梅賾偽造。
相同的例子還見於《說命》篇。傳世版《尚書》之《說命》篇由三篇組成,記載了武丁與大臣傅說的相關事跡。竹簡版《尚書》也有《說命》篇,題為《傅說之命》,也由三篇組成。其中部分內容與《國語·楚語》的引文完全壹致,證明是先秦時期《說命》篇的原貌。這就說明,傳世《尚書》之《說命》篇系梅賾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