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
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幹墓發展和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照唐都長安城,分為皇城、宮城、外郭城,南北主軸長4.9公裏。據文獻記載,甘陵“壹周八裏”有兩道原城墻,內城有四門,分別是東青龍門、南朱雀門、西白虎門、北玄武門。據考古人員調查,墓地內城呈方形,南北長1450m,東墻長1582m,西墻長1438m,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許多金碧輝煌的建築,如祭堂、廂房、回廊、闕樓、迪徐人傑等60名朝臣,還有祠堂、下宮等。“安史之亂”後,甘嶺經歷了1300多年的滄桑,甘嶺地面上的李鴻建築已經消失。據《唐·姚輝》記載,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重修時,共修建房屋378間。此後,120多件精美的大型石雕成為盛唐社會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讓人感受到盛唐的精神風貌。
從涼山南部第二高峰的天然雙闕開始,依次向北對稱排列。榜首是1對八角石華表,高8米多。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形狀顯示了永生的觀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然後是1對昂首挺胸的華麗石翅馬。
馬的翅膀上雕刻著卷雲,似乎有騰飛之勢。義馬以北是1對美麗的高浮雕鴕鳥,象征著唐朝與西域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鴕鳥旁邊是5對配有騎手的石戰馬和10對高約4米的石翁仲(或直子將軍)。相傳秦時鎮守臨洮的將軍姓阮,是壹位威武的蠻子。翁仲,秦始皇的樹,矗立在鹹陽宮的司馬門外。後來的皇帝用翁仲石像守護著墓地。
翁仲北面有兩塊石碑,西面壹塊是唐高宗的金字碑“敘聖紀”,是武則天為褒揚皇帝高宗而立的碑。紀念碑高6.30米,寬1.86米。碑文約5600字,由武則天親筆書寫,李丹書寫,第壹筆用金屑填實,個別字的金痕至今猶存。
東側為武則天無字碑,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碑上刻著八條盤根錯節的龍,左邊四條,右邊四條。碑體由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兩側線條雕刻高度為4.12米。“獅馬圖”雕刻在紀念碑正面,長2.14m,寬0.66m..整個無字碑高大雄偉,雕刻精美,是我國碑刻中的巨人。無字碑建立於唐代,但並未指名唐人,留下許多謎團待解。主要有“德大論”和“遺言論”。“德與大”是武則天認為自己是有婦之夫的皇帝,難以用言語表達,所以只立了壹座白碑;“遺言”指的是武則天的遺言:“自己的功過留給後人去評說”,所以不是壹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