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皇帝有哪些自稱、卑微、謚號、尊稱…

古代皇帝有哪些自稱、卑微、謚號、尊稱…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謂有國王、皇帝、謚號、廟號、年號等,有些謚號散見於壹些古籍中。平時看書,收集了壹些。這裏有壹些供妳參考。1,王皇帝:對國王的尊稱還是國王。見《詩經·雅·文王之聲》:“四方合壹,帝王維為君。”朱集傳:“帝王有天下之銜,謂之吳王。”2.黃祖:皇帝的祖先。按照明朝的說法,朝廷祭祀祠堂,皇帝的祖宗在皇帝的祖宗之上。3.畢皇帝:皇帝的別稱。《隋書王少傳》:“皇帝是皇帝,皇帝是偉大的;畢,君也。大君出,蓋曰至尊受命為天子。”4.領主:古代君主的稱號。《尚軍書·陳俊》:“故國治之,疆域廣大,兵強而尊。”5、國主:君主的稱號。李在《子鑒》(卷二壹四)中說:“本主管家事,何必問外人?”6、主人:君主的稱號。《三國誌·蜀誌·法正傳》曰:“或諸葛亮曰:‘法在蜀郡太縱橫,將軍宜開導主公,收斂其驕。”7.君主:君主的別稱。《墨子歸義》:“而主亦嘗湯乎?”8.君:君與天子。《尚書·大禹謨》:“選舉四海,為天下之王。”9、王:皇帝的稱號。《國語·武玉》:“今君若不守,必怒歸軍,必伐國。“10,主人:人民的主人,指君主。尚軍書《神法》:“壹個人不能統治他在世界上的人民,世界就沒有混亂。“11,任軍:指皇帝。”《尚軍·蜀沈法》:“不守君,不侵臣,必劫民。“12,始皇帝:現王朝去世的皇帝的父親。諸葛亮《前模》:“先帝創業未半,中道崩。“13,賢君:古代皇帝稱呼他們的前輩。”《詩經·葉楓·閆妍》:“先主之恩,以娶我。“14,先後:歷屆王者稱號。”《韓偉史·賢傳》:“我爬到這裏,看著我的舊秩,我在這裏已經很久了。”顏師古註:“歷任,即先君子。“15,獻政:先君,後帝。”《禮記·儀禮》引用壹首詩說:“我過去是正確的,我的話是清楚明白的。”鄭玄註:“首正,首長。“16,始皇帝:上壹任皇帝的稱號。唐杜甫《追憶似水年華》詩之壹:“追憶似水年華,皇帝訪朔方,千裏騎入鹹陽。“17,祖宗:開國君主的稱號。《三國誌》包括《先民傳》。18,龔賢:對皇帝和諸侯祖先的尊稱。”《國語·魯語論》:“諸侯拜先王,先公。”趙薇註:“第壹男,第壹君子。“19,聖王:古代的賢明君主。”魯《春秋·論人》:“此聖王知人之理也。" 20.每個人:皇宮中由朝臣或皇後對皇帝的稱呼。《新唐書·李郭芙傳》:“之輩,輔佐國家,等等,越來越跋扈,甚至對皇帝說:‘大家先入宮坐,外事由老奴執。“21,王:對壹個皇帝的尊稱。舊唐玄宗史:還是“先開導王。" 22.大軍:古代天子的別稱。宋人範仲淹:賦論六官:“伊六官亦設,故理政輔君。" 23.大皇帝:對皇帝的尊稱。昭明文選金論死:“既然大皇帝不在了,少爺就要去朝鮮。”24.大庭:傳說中古代皇帝的名字。《莊子》:“昔容石成,大石婷,...神農氏,時候到,民縛繩而用之。”25.大祥、大祥帝:對初亡皇帝的別稱。《後漢書·安迪紀》:“作皇帝,萬古長存。”26.聖、聖主、聖主、聖、聖王、聖智:都是對皇帝的尊稱。班固:東方頌:“故聖家賭萬人之樂,浴於膏。”27.商:商有時被稱為君主和皇帝。《禮記》:“尊君而親之,然後促學。”28.今日:當時皇帝的稱號。有時稱為今天。《史記·太史公序》:“漢興五世興於元朝建設,外忙蠻夷,內修佛法,閉關靜心。矯正新月,易取色。做《這段歷史》的第十二部。”29.黃尚:古代的皇帝。鄭玄:《詩序》:“詩之盛,非帝王之界也。”30.王:秦以前皇帝的稱號。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也。”31,第壹步:戰國前後朝臣對君主的尊稱。相傳晉文公在春秋時期錯過了介之推。《戰國策·伊彥》:“足下若足,則臣無所為也。”32.萬歲:古代臣民對諸侯的祝賀之詞,演變成秦漢以後皇帝的尊稱。33.陛下:秦朝以後,皇帝專稱陛下。34.孤獨、寡廉、寂寞、寡廉、不公:古代諸侯自詡的謙虛。老子:“貴必以賤為上,貴必以下為上,以諸侯自稱孤寡不貪為上。”《左傳》二十三年,公曰:“楚王喜之,曰:‘與晉國為敵,何以不勝?“35、寡君:人臣自稱他國君主之卑言。《左傳》Xi公四年:齊侯曰:“何以不可?先王的好處是繼位。和沒贏是壹樣的?"是的,我說,"妳的好意是為了卑微小鎮的國家好,接受妳的寡夫是壹種恥辱。" 36.國王:君主或皇帝的頭銜。也是最高的騎士身份。自漢代至明代壹直使用。37.君主和國王。《李陵文選〈答蘇兀術〉》曰:“故欲報國如前書所言。" 38.皇帝:古代君主的稱號。比如三皇五帝。39.王皇後:古代君主的稱號。”荀子《細致》:“天地之始,今是也;百王之道,女王也。“王後:當今之王。40.王素:古代皇帝的稱號。道家說,有帝王之德,不必占據帝王之位的,就是平原王。儒家稱孔子為元素之王。41,主:君主。42.少爺:小皇上。”《唐鑫余》卷十壹:“皇帝在成長過程中,命令裴炎幫助少爺。“43、國主:君主之名。”《唐鑫輿》卷壹:“宋景說:‘太子為天下立了大功,是國家的真正主人。他怎麽敢不同意?”44、侯元:天子或君主的稱號。後人也稱皇帝的第壹個妻子為侯元。45.舍君:少爺的稱號。46.國家元首:君主。47.袁俊:仁慈的君主。48.嗣帝、嗣君、嗣聖、嗣王:繼承皇位的皇帝。《禮記·曲禮俠》:“修行,祭祀,孝為王,外事為王。”49.駕、駕、駕、禦駕、聖駕、尊駕:最初是皇帝乘車的總稱,後來常作為皇帝的稱呼。《舊唐太監傳》:“戰車的頻繁行駛,導致朝廷搬家,朝廷越來越弱。原來災難是從中國人開始的。”50.宛城:皇帝的名字。《孟子·惠亮·王上上》:“千騎之國,弒君之國,必有千家。”周制:帝地千裏,軍驅千車;諸侯土地數百裏,軍隊千車。所以萬乘被稱為天子。51.騎:皇帝的車,後來也叫皇帝。《後漢書·耿弇傳》:“占盡余而至,朝臣要打牛,為官飲。”52.黃育:皇帝的車,後來也叫皇帝。屈原《離騷》:“恐朝廷之敗。”53.阿拉:皇帝的別稱,即所謂的真命天子。《後漢書·王昌傳》:“昌達武曰:‘王莽篡位虐天下,民以為漢,故英雄共起。今天,劉的復興意味著上帝也在那裏。" "54.真人:帝王的別稱。《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始皇帝曰:‘臣慕真人,謂之真人,非吾也。“55、天子:君主。”《禮記·曲禮》:“夏謂天子。" 56.天王:在殷周朝,天帝只是國王。春秋以後,楚、吳等壹些諸侯相繼稱王,於是尊紂王為天王。後來泛指封建帝王。杜甫《追憶似水年華》詩中說:“狗來直坐禦床,百官絆天王。”57.田言:皇帝的臉叫皇帝。58.監獄:對皇帝的蔑稱。張對康有為《論革命》壹書的批駁:“失土之囚,以為漢室之首,不同於把罪人抓去坐牢,當作大王。”59.Sotian:皇帝的別稱。在過去,它指的是父親和丈夫。《後漢書·梁藏列傳》:“(竇)賢弟背信棄義,循谷雨之刑,海闊天空,各得其利。妾釋然,拭目更重,卻敢死於陳鎖天。”60.子女:周代皇帝服喪時的自稱。《左傳》Xi公九年:“凡有喪,王嶽為子,公侯子曰。”61,崇仁:年輕的即位皇帝所宣稱的卑微之言。62.太祖和高祖:對開國皇帝的尊稱。它經常被用作寺廟名稱。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和明太祖。63.世祖:對開國皇帝的尊稱。它經常被用作寺廟名稱。如元世祖和清實組。64.臺商:這是指古代帝國時代。《禮記·曲禮》上曰:“太貴。”解讀:“太上老君是三皇五帝的天下。”後世尊稱皇帝為最高領袖。65.太宗:對建國第二代皇帝的榮譽稱號。66.可汗:古代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民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最早是三世紀鮮卑人使用的。67.可汗:漢朝時,匈奴稱他們的君主為可汗。68.畜牧:君主的別稱。也就是統治人民的人。《孟子·惠亮·王上上》:“今天下無不嗜殺人之人。”69.九中:原指禁宮,皇帝的住所。《楚辭九辯》:“君門九重。”後來,他被稱為天子。《舊唐太監傳》:“萬機與脫任之關系,九重之廢是自立。”70.朝廷:原指皇帝接待官員和處理政治事務的地方,也是中央政府和皇帝的代名詞。71,尚明和王銘:皇帝的尊稱。72.繼主:嗣君。壹些末代皇帝習慣上也被稱為皇帝。如南朝的陳後主和五代的李後主。73.縣官:皇帝的代名詞。古代稱王績都城為郡,故縣令亦稱朝廷。74.巴特勒:皇帝和宮廷的別稱。胡三省:“西漢稱天子為縣令,東漢稱天子為國,故亦稱之。或曰:五帝治天下,三王治天下,故名也。”(《紫同治鑒》卷264)白居易《西壩縣》詩:“從此時光為己,前朝歲月歸官府。”卷三:蔡虎獨斷專行:漢白戶小官,稱為天子,天庭。唐朝的人田稱贊每個人,談論官員。今天人們稱之為官,禁語稱之為官。王國維《東山雜記》卷二:漢人稱漢武帝行官,六朝唐宋為官家,宋代為禁雲宮,金元為官家。宋人五帝治天下,三王詮釋天下“官家”二字,不實。官家,在古代叫王家公。唐人談國事與使臣,見昌黎詩。其含義與官方相同。75.至尊:皇帝的名字。賈誼《論秦》:“遵至尊而使六合,持杵而鞭天下。”76.侯:夏朝皇帝生的時候叫“侯”,死的時候叫“帝”。後稷、後羿等“後”都是的意思。商朝君主生前稱為“王”,死後稱為“帝”。到了商朝,“侯”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名。“侯”指皇帝,後人有借。例如:《穆傳》卷五:《以觀宅啟》;袁弘《三國誌·名臣序》:“留侯使其不疑,武侯無所懼。”77.聖人:唐代朝臣對皇帝的習慣稱呼。《舊唐王傳》:“叔曰:‘文叔母之病,勝於已投身國事而不避好惡者,欲報聖人之知。" "78.給壹個人:王上和紂王的禮貌名稱。《尚書·唐史》有“爾尚助壹人送刑於天。”目前,壹些學者在研究中推斷,周公曾自稱為王。壹個重要的證據是,周公曾經自稱“壹人”。79、致男孩:紂王卑微的名字。《詩經·大雅·江漢》:“大王命虎將來十日內宣旨:武文受命,召公韓偉受命。對男孩沒什麽好說的,召公很喜歡。趙敏榮公,用銀。”80.聖人:唐代朝臣對皇帝的習慣稱呼。《舊唐王傳》:“叔曰:‘文叔母之病,勝於已投身國事而不避好惡者,欲報聖人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