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太極十三式由八招五步組成,由起始位、持球位、單推位、探位、撐位、撲位、承位、分位、雲位、變位、雙推位、降位、收位等十三組動作組成,具有太極拳技法的原汁原味。
清朝末年,武當雲遊道士裴將《遊龍派武當隱仙太極傳》傳給北京的斯鑫三。和現在流行的太極拳很不壹樣。因其左右扭動,綿軟纏綿,動如遊龍。
武當金蟾派太極拳和江南派甘鳳池的曾孫甘無動於衷(字)傳播了武當金蟾派太極功夫的真諦。甘的各種拳法套路和技術,包括八法、八掌、八掌、蛤蟆漁歌、太極十二柔八剛秘笈等。
白雲寺原太極拳,據白雲寺道長安聖元說,此拳不僅與張三豐有關,還與呂祖、秋祖有關,是歷代道長逐漸發展起來的。根據飛禽走獸的動靜形態,集武術和保健於壹爐,形成了獨特的道教拳法。
宋樹明的太極功夫,拳名“三世七”,由徐宣平創立,後傳至武當宋遠橋。民國時期,宋樹明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太極拳名家,傳世《宋氏太極功源流考》,傳播了太極拳《秘歌》等經典拳曲。
拳足太極(太極十三式),劉景山《拳足》記載:“1820年後,趙老殘傳足,楊京川傳太極十三式。”此拳為楊靜天津分會拳法交流所制。後人只知道它創作於古武當山的張三豐,但確切的知識和是誰不得而知。
王宗太極拳,浙南永嘉人,師從倪清河先生,著有《內家拳之攻》等書。他在書中提到,周琛的孫子陳永靖繼承家傳,發明了內家拳。1968年倪清河出版《王宗先生南傳太極傳》(臺灣省華聯出版社)。
張祖認同太極傳,由張三豐口傳,又稱《張祖太極傳》。根據《太極傳》道家學說的傳承,此拳由武當張三豐祖師,再傳至道士顧殿壹、陳銀長,再傳至道士張鶴亭的自然道士、道士伍茲,再傳至道士張啟發(1893-1976),再傳至道士張興洲。有三練(易筋、易骨、易髓)、五練(坐、立、走、動、用)、十練內外、十三練勢、推手等。,與現在流傳的和各種太極拳門派都不壹樣。
張三豐獨創的太極拳,劉德寬(1826-1911年)傳到趙新洲再傳到萬來生,練就了六和拳的體系架構。其“劈太極”,超越推手,可以應付任何形式的對抗。1932年,萬來生先生出版了《張三豐太極傳》壹書,將張三豐的原太極傳稱為“舊架”,將《太極傳》稱為“新架”,稱“今人對舊架多作修改,故有新舊之別”,“然而新架也是由舊架改造而來”。
還有武當徐本山的太極傳108勢和慢火太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