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最早見於商殷時代的“癸山敦”中(金文),是三座峰巒相接的形狀,有山陰樹影,使人壹望便知是“山”。至於是三峰相接而不以其他數量的峰相接則是因為“三”在 古代經常用來表示多次或多,用三峰列而為“山”,便表示多個峰巒相接的意思。
壹、山的釋義
1.名詞: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特指“五嶽”;山(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狀飾紋。
2.形容詞:大,巨大;謙辭,村俗。
二、字形演變(如圖)
三、組詞
山水、山墻、冰山、山陵、山妻、山臣
擴展資料:
古籍解釋:
《廣韻》:所閑切,《集韻》、《韻會》:師閑切,《正韻》:師奸切,並與刪音同。《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並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恒,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陰嶓冢以至昆侖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青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壹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復姓。
又《集韻》、《韻會》並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小雅·斯幹》):幽幽南山。葉上幹,幹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回慮,題彼泰山。郁確其高,梁甫回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葉音矣。
又葉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葉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並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