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通鑒學·《通鑒》版本問題

通鑒學·《通鑒》版本問題

通鑒學·《通鑒》版本問題

《通鑒》受到世人註重,歷朝歷代不斷翻刻印制,於是就出現了版本問題。《資治通鑒》的版本,簡約而論,大致上可分為兩類,即有註本與無註本。宋朝本壹般無註,元以後則多加註解。據近人章鈺《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述略》雲,《通鑒》始刻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這是《通鑒》最早的版本。此外還有監本和成都費氏進修堂本。近年有人撰文認為北宋時期只有元祐年間在杭州開雕的杭本即所謂監本,而費本是否為北宋本則存有疑問(高振鐸:《〈資治通鑒〉刊刻出版考》,載《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南宋時刻本漸多,有監本、紹興余姚官刻本、呂大著點校增節備註本、景祐本、光宗以前刻本、光宗朝刊本、入註附音本、寧宗朝刻本、南宋前期建本、大字建本、鄂州鵠山書院刊本等等,這些版本大都殘損,遺傳至今者,多則壹二百卷,少則幾卷。今存最早的足本是余姚官刻本,成書於紹興三年(1133),包括《目錄》和《考異》,距今已860余年。

元代刻本,今存有增修陸狀元集百家註資治通鑒詳節本、增節入註附音本、通鑒音註本、福州刻本等等。明本有弘治嘉靖刊本、開州吉澄刻本、正德司禮監本、萬歷刻本、天啟刻本、汲古閣刻本、元刻明修補本等。清朝則有乾隆二十六年飛雪堂刻本、嘉慶二十壹年鄱陽胡刻本、同治十年湖北崇文局本、道光年間湖南翻胡本、成都存古書局本、番禺任氏刻本、長沙胡元常刻本、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等等。民國以來主要版本有涵芬樓鉛印本、商務印書館本、《四部叢刊》本、上海國學整理社影印本、《四部備要》本等。

解放以後,《資治通鑒》的整理備受重視,國家有關職能部門成立“標點資治通鑒小組”,組織十幾位歷史學家進行標點校勘,這次整理排印主要依據的是清人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註本。這個本子有胡三省註文,它將《通鑒考異》散排於相關正文之下,閱讀極為便利。而且近人章鈺根據胡刻本校過宋明等朝各種版本,也參考了前人所校宋、元、明諸本記錄,寫成《胡刻通鑒正文校宋記》,這樣,歷朝諸本的長處便得以集中壹起了。此書於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印發精裝本,同年中華書局也出版了平裝本,成為目前最好的版本。然而該本未收錄《通鑒目錄》,今本正文前所列目錄系整理者所加,只記卷、紀、年代,比較原存《目錄》,似有缺憾之嫌。此外,1957年還出版了壹套4冊精裝的《資治通鑒》,瞿蛻園、王仲犖等人亦分別選註輯成《通鑒選》、《資治通鑒選》,於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版。據初步統計,《通鑒》成書900年來***刊印76次,包括全書或部分卷帙,平均每13年刊刻壹次(參見高振鐸上引文《〈資治通鑒〉刊刻出版考》),這在中國史籍刊印出版史中屬於罕見的頻繁次數,反映出歷代對此書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