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這些年來接診了這麽多患者,其中甲狀腺病人通常都會有這些特點:脖頸有腫塊還會隨著吞咽的動作上下移動、喉嚨老是感覺有痰但就是咳不出來,嚴重時還有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的情況出現,這在中醫學屬於 “癭瘤”癥的範疇。
早在戰國《呂氏春秋》中就有關於癭癥的記載,後面到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也記載了海藻、昆布等用於治療癭病的中草藥,陳實功也在《外科正宗》中記載了“癭瘤”癥的病理就是 氣、痰、淤 三點,所以甲狀腺結節就是:肝氣滯郁導致 脾濕健運 , 痰濕內生 ,從而 氣血滯淤 ,痰淤循環往上停留在脖頸處形成的。歸根結底治療甲狀腺結節的關鍵在於“肝”, 肝氣滯郁 是重中之重,所以中醫也經常用 小柴胡 這味藥來疏肝解郁。而關於小柴胡正好有壹方劑:小柴胡湯,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今天我們主要就是講它。
小柴胡湯雖然只有簡單的7味藥但是卻有和解少陽之功效,所以常用來治療流行性感冒、慢性肝炎、膽結石、中耳炎等,具體用藥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小柴胡湯演變至今,其中的成分也是在不停變化,其中有壹方子對於治療調理甲狀腺結節還是不錯的。
組方: 生曬參,生北芪,紫丹參,北柴胡,川郁金,制香附,法半夏,廣陳皮,淡黃芪,大紅棗,生姜片,生甘草
其中 生曬參,生北芪,紫丹參有養氣活血的功效;北柴胡,川郁金,制香附加起來又能夠疏肝解郁;法半夏,廣陳皮,淡黃芪組合在壹起能夠清熱化痰,對散結有壹定幫助,這三味中草藥對於肺結節也經常用;最後就是生姜片和大紅棗了,有益氣健脾、驅寒養胃的功效,也是小柴胡湯演變至今經常用的兩味藥,沒怎麽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