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萬裏(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卒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
楊萬裏壹生作詩20000多首,但只有4200首留傳下來,被譽為壹代詩宗。楊萬裏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為七言絕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著有《誠齋集》等,代表作有《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閑居初夏午睡起》、《新柳》、《舟過安仁》等。
呂巖原名呂洞賓,名喦("喦”或作“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人。是道教祖師,目前道教北派(全真教)、南派(張紫陽)、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皆源於呂祖。原為儒生,40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64歲遇鐘離權傳丹法,道成之後,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傳說。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壹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關漢卿(1219——1301年),元代雜劇奠基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壹說名壹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1]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壹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