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能告訴我有關鄭和與寶船的資料啊?

誰能告訴我有關鄭和與寶船的資料啊?

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 相關鏈接:海上絲綢之路

關於復原仿造鄭和古船的特訊

今年以來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積極發揮民間學術團體對外宣傳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的意義,對內推動實施鄭和古船復原仿造工程的作用。

(壹)英國泰晤士報訊息—海外關註我國復原寶船重走鄭和路

2月21日,鄭明副理事長等應邀接受英國泰晤士報駐京記者柯福德、余小飛的采訪。2月28日該報世界新聞亞洲欄目32版以“將軍重走使中國揚名的航線”為題發表了半版專欄文章。還配有鄭和與鄭明的圖象及七下西洋的航線圖等。3月7日《參考消息》第8版以“退休將軍揚帆,重走鄭和航線”為題轉載了該文的壹小部分內容。本網站采訪後,將柯福德在泰晤士報的文章全文譯載如下:

英國《泰晤士報》2月28日世界新聞亞洲欄目32版報道題:將軍重走使中國揚名的航線

在勇敢的航海探險家鄭和下西洋600年後,壹位當代的鄭將軍準備重走當年鄭和七下西洋的遠航到非洲東岸的路線。

被稱為“三寶太監”的鄭和到過東南亞、印度、波斯灣和紅海。有的歷史學家甚至聲稱他到過美洲。現在,人民解放軍退役海軍少將鄭明正在仿制壹艘鄭和的“寶船”,計劃追隨他的足跡進行環球遠航。鄭明將軍說:“鄭和的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他是壹個致力於研究鄭和成就的團體的成員。

1405年明代的第壹位統治者永樂皇帝企圖顯示中國海上力量,命來自雲南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將軍執行遠航探險任務,在中國稱之為“下西洋”。

英國暢銷書作者加文·孟席斯認為鄭和船隊在1421年到達過美洲。其它歷史學家對此有爭論。其實,鄭和的貢獻是肯定的,因為他在28年間已訪問過37個國家(地區)。

鄭明將軍仿制的寶船長61米。當年那艘旗艦的長度是這壹仿制品的兩倍,但由於缺乏相關資料,要建造壹艘更大的船在技術上難度太大。

鄭和已經成為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凝聚點。在這位勇敢的將軍揚帆遠航的年度,中國在技術上遙遙領先於世界上所有國家,在海上無可匹敵。

在當時,鄭和的艦隊擁有300艘船和37000名船員(譯註:應當分別為200余艘和2萬余名)是最強大的。這支艦隊中最讓人自豪的是那些“寶船”。鄭明將軍及其團隊希望仿制的正是其中壹艘。這艘船建成後的第壹步將是沿著中國的海岸線航行,這在今年就有望實現(譯註:指“綠眉毛”號仿古木帆船)。接下來仿古鄭和寶船將在東南亞壹帶航行,最後在2010年前航行到更遠的區域。

中國渴望用鄭和的事跡來證明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同時顯示中國善良寬厚的外交政策。鄭明將軍指出,鄭和不是壹個從事殖民活動的征服者,他從來沒有修過堡壘,對貿易的興趣甚於劫掠,盡管據認為他的艦隊也受命宣傳中國有強大的國力—尤其是向東南亞人民。

馬和生於1371年,他被明朝軍隊俘虜閹割,在軍中服役,表現優異,並註意學習文化哲學。他死於1433年,年僅62歲。他航海近30年。但自永樂皇帝死於1424年,中國開始執行封閉政策。

鄭明將軍說,明代達到中國歷史上國力的頂峰,我們希望喚醒國人的自豪感,並顯示開放的重要性。在明代以後中國背向海洋與外國。在15-16世紀,幾個歐洲小國如西班牙、葡萄牙發展很快,而中國落後了,這是很值得思考的。

在7月份將舉辦600周年紀念活動,包括紀念大會、專題電視片、展覽會等,活動不僅在中國,也在海外,包括英國。鄭明將軍表示個人與鄭和沒有血緣,但我們有***同的經歷,他航海28年,我在海軍服役50多年。我們對海洋都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的工作就是要提高鄭和在中國的認知度。(鄭明說)我曾很失望,在壹次歌星比賽中,當壹位選手被問及有名的航海探險家是誰時,她回答是哥倫布,卻不知道中國有鄭和。

本網站要說明的是鄭明副理事長向英報介紹中,曾強調復原仿造鄭和寶船是由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等有關專家***同推動由地方政府與有關企業組織實施的工程;柯福德文章中也明確敘述了鄭明及其團隊組織推動寶船仿造工程。《參考消息》限於篇幅,摘編中使這壹事實有些模糊。

(二)英國 BBC廣播電臺采訪—復原寶船是系統工程要分六步走

3月25日英國 BBC 廣播電臺梯姆洛德、石容等2位記者通過江蘇鄭和研究會劉迎勝副理事長介紹,專程從倫敦來北京采訪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鄭明副理事長,回答了他對鄭明與鄭和的關系的提問,著重談了鄭和寶船的復原研究進展與有何爭議及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的意義等問題。鄭明副理事長從六個方面比較系統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本網站征得同意,將采訪提綱全文披露如下:

壹、鄭明與鄭和

很高興BBC給我壹個向英國公眾介紹鄭和下西洋的機會。我叫鄭明,是中國人民海軍退役海軍少將。鄭和是中國和世界上偉大、卓越的航海家和傑出的外交家、友好使者,更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偉人。我雖姓鄭,卻與鄭和沒有“血緣”,只是壹個老水兵,對祖國貢獻也很少,但壹貫熱愛祖國和海洋,畢生致力於造船,與鄭和頗有“海緣”。我和當代很多中國人民壹樣敬佩鄭和,學習他的優良民族傳統,研究他的對中華海洋文明發展和對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歷史貢獻,激勵我們自己更好地為祖國、為世界多做貢獻。退役後時間比較寬裕,和壹些專家壹起化較多力氣研究鄭和下西洋舟師中的船舶歷史。

二、鄭和與寶船

鄭和下西洋舟師規模大,船舶種類多。44丈的大號寶船被認為是有歷史文獻記載、有代表性的巨型船舶,在198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前集中當時研究成果,制作出9桅12帆的大號寶船模型,向全國和全世界展示出其外觀風貌,是鄭和研究的壹個重大突破。但海內外仍有存疑,主要是尺度和航區問題。即大號寶船作為木質帆船,其尺度巨大,是否可信?當時能否建造?能否持續在大洋航海,經歷風浪是否有可操性?由之學術界大體形成三派,壹可稱為文獻派,肯定44丈寶船載於史籍完全可信,認為不能以今人不能為而懷疑古人;二可稱為技術派,認為44丈大號寶船長125米以上,這種木結構在今古都是超越技術可行的,而古籍中以誤傳誤也難免,寶船可能是幾百噸排水量級,已是當時的大船;三可稱為探索派,認為44丈大號寶船載於史籍,不可不信,可能為皇帝禦用於江域檢閱,而鄭和率下西洋舟師以二千料海船為寶船,二千料海船長約61米,在600年前已是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而目前又有復原仿造的可行性。

三、寶船與二千料海船

為了研究鄭和下西洋舟師各種船型構成,國內壹些專家作過研究,我只是在退休之後才投入這些研究。

2003年我參加研究撰寫並與唐誌拔、辛元歐教授聯合發表了《二千料六桅鄭和木質海船的初步考證與復原研究》的論文,其後吸取各方面專家意見,五易其稿。

2004年我寫了壹篇《鄭和寶船的考析》論文,從探索的角度分析,二千料海船正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型,而且是寶船之壹種。

2005年我寫了壹篇《鄭和下西洋與寶船復原考析》論文,進壹步分析下西洋舟師中有大、中、小三檔船型,寶船也有大、中、小三級。再次論證鄭和二千料寶船在下西洋船隊中的骨幹地位及其科學尺度、完整配套等;同時對下西洋用八櫓船與範中義、倪鶴鳴等專家首次***同提出了較系統的考證。

四、從復原寶船模型到仿造鄭和古船要有六個步驟

目的是:使公眾了解認識中國明代水上建築——大型古木帆船,是輝煌的中華海洋歷史文化遺產中極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對中華古木帆船有直觀、持續、廣泛地接觸與感受。

方法是:尊重歷史,依靠科學,大力研究,探索求實,堅持不懈,實現工程。

步驟是: ①開展歷史考證分析及古船復原研究;②研制大比例古船模型;③仿造小型古木帆船,探索設計技術、建造工藝、駛帆航海實踐;④對仿明代鄭和二千料海船工程開展全系統復原研究設計;⑤仿造鄭和寶船工程;⑥用仿造鄭和寶船,揚帆中華,重走鄭和海上絲綢之路

五、已有三項成果與進展

①在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於2004年2月,對鄭和二千料海船復原研究方案組織研討認可的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為“2005年紀念鄭和文物展覽”,委托舟山岑氏木船作坊制作鄭和二千料海船(比例1:40)船模,在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有關專家指導下,已於2005年3月完工。

②舟山朱家尖旅遊風景管委會安排建造的中華仿古三桅木帆船“綠眉毛”號,在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有關專家指導下,已於2003年完工,並經歷2003-2005年多次海上實航,表現出優秀航海性能。中國太平洋學會與有關地方政府從2005年3月起,聯合組織開展的“揚帆中華、紀念鄭和”活動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中壹項生動的采用中華仿古木帆船活躍在東海、黃海和南海上的受官方支持的民間航海文化活動。

③在江蘇省、南京市政府支持下,鼓樓區政府組織有關企業註冊成立了“南京鄭和寶船置業發展有限公司”,從2004年起啟動仿造鄭和木質二千料寶船技術設計。中國船級社南京分社與上海審圖中心等於2005年啟動編制中華木帆船檢驗規範的調查研究工作予以配合。二千料寶船工程盡管還有不少難點,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等學術團體都在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指導。主管部門和企業正在有計劃地逐步組織實施中。

六、紀念鄭和的當代意義

我理解中國政府決定隆重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正是因為鄭和七下西洋充分體現了中國當時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和強大的綜合國力,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非凡勇氣和開拓進取精神,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於同各國人民進行睦鄰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開展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的優良傳統,增強和發展與周邊國家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增加與世界各國的友誼,促進世界和平、社會發展和***同繁榮;可以使中國和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鄭和下西洋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了解中華民族在人類航海史上的重要貢獻和我國航海、造船科技的偉大成就與作用;可以在國內普及航海、造船和海洋科學知識,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識,促進海洋、航運產業的發展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向海內外華人、僑胞介紹中華海洋文化,特別可以推動海峽兩岸學術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增加中華民族熱愛祖國的凝聚力,促進祖國統壹大業。

(三)新加坡訂制鄭和寶船模型

3月16—19日新加坡鄭和之友協會曾熾傑秘書長在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鄭明副理事長陪同下,專程到舟山考察了岑氏木船作坊,與岑全富、岑國和、岑武國等老木匠師***同交換了復原制作鄭和古船船模的意見。曾熾傑先生詳細調研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已在該坊完成復原制作的鄭和二千料海船(比例為1:40)的船模。他從親身多年參與造船與航海專業經驗及對鄭和下西洋的研究分析,認為這壹船型應當稱為鄭和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最有標誌性的大海船,他表示新加坡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將在國立圖書館舉辦壹個相當規模的展覽,要展出這型船模,因此委托岑氏木船作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船模基礎上放大尺度,比例為1:30,並要求配有龍飾、帥旗等,充分顯示鄭和寶船的氣派。雙方已達成協議在今年6月中旬完成。

(四)舟山仿古木帆船,正在航海“揚帆中華,紀念鄭和”

“綠眉毛”號中華仿古木帆船在2003年完工後,在當年就完成了環舟山群島300海裏的航海,考核了已退出漁業生產第壹線的浙江木帆船的航海性能,表現出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歷史的文化特色及開展旅遊、娛樂、航海體育運動的潛能。

在2003年末及2004年中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分別配合英國派拉丁影視公司和南京電視臺等水路拍攝大型電視記錄片又組織了該船從舟山出發,穿長江、越東海,訪問南京、太倉、長樂鄭和歷史三港之旅,航程達1400多海裏,不僅對紀念鄭和做出了鮮活生動的貢獻,而且這次航海活動使國內船舶、漁船檢驗、海事、海洋等各界人士,對仿古木帆船在沿海航區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認識。

2005年3月上旬起“綠眉毛”號在中國太平洋學會主辦,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北京寶船航海文化中心、舟山朱家尖風景旅遊營委會、湖南電視臺等聯合承辦下又為“揚帆中華紀念鄭和”而啟航,3月中旬北上青島,為2008年奧運揚威,3月下旬南下寧波,為海上絲綢之路古港在當代繁榮添彩。據記者了解還將繼續南下,遍訪浙、閩、粵及海南各名港。這項中華仿古木帆船航海考察交流活動受到國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高度重視,專門下達文件表示支持。各沿海港口的政府及有關部門也熱誠地歡迎“綠眉毛”號的訪問,為當地帶來了弘揚海洋文化、推動海洋經濟的良好機遇。

該活動的總指揮是中國太平洋學會副會長、海軍原副司令張序三上將,副總指揮是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海軍裝備技術部原部長鄭明少將和海軍裝備部原總工程師李方來同誌,總領隊是北京寶船航海文化中心薛冠超主任。他們表示“綠眉毛”號是壹艘仿古木帆船,是仿造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壹艘小型海船。舟山普陀區常務副區長傅良國同誌,以對中華海洋歷史文化及浙江舟山海洋經濟優勢的特殊感情和敏銳目光,創議並領導了該船的仿造工程。該船的建成及開展壹系列航海活動,成為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中的壹個活躍的組成部分,可以使公眾直觀地感受中華海洋歷史文明的輝煌,激勵增強民族海洋意識,在21世紀海洋新時代中,維護祖國海洋權益,把握海洋開發機遇,把祖國建設為海洋強國。他們還強調“綠眉毛”號的研究、設計、仿制與航海實踐,為鄭和寶船復原工程積累很多經驗。目前南京政府與企業正在安排仿造能環球航海的鄭和寶船,那將是填補中華海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大工程,並且是向世人展示中國壹貫堅持和平友好交往的友誼平臺,希望能早日動工興建。

(五)南京啟動鄭和寶船工程

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中,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政府根據江蘇省、南京市領導指示,計劃復原仿造明代2000料鄭和寶船(以下簡稱“鄭和寶船”),並吸收有關企業於2004年6月在南京市註冊成立南京鄭和寶船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船公司”),整個項目將以鼓樓區濱江的南京寶船廠遺址為基地,在方圓約13公頃的面積上展示考古挖掘出的明代巨大的船塢、殘存船舶木構件、造船工具等,連同濱江仿古碼頭、明代船塢遺址、仿明風光帶與鄭和仿古船等形成鄭和下西洋文化園。其中復原仿造“鄭和寶船”是這項歷史文化遺產復原工程的重點。2004年8月以中國造船工程學會2004年2月組織研討認可的《2000料六桅鄭和木質海船的初步考證與復原研究》為基礎,由“寶船公司”下達了“鄭和寶船”工程設計招標文件,江蘇金泰船舶研究設計有限公司和新興船舶發展公司(香港)聯合中標,已於2004年9月開展技術設計,並將部分圖紙遵照規定於2004年11月報送中國船級社上海審圖中心和南京分社。鄭和寶船復原仿造總工程因尚在設計中,目前尚難具體預測造價,粗略框算約需人民幣數千萬元,正由 “寶船公司”組織籌集。為確保仿古木帆船安全,中國船級社有關技術單位正在積極調研準備編寫有關中國木帆船設計建造檢驗規範。

鄭明將軍

返回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紀念品

本頁內容由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