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李娥是怎麽死的?清代文人李鶚生平簡介

李娥是怎麽死的?清代文人李鶚生平簡介

李鄂(1692-1752),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也是浙西詞派的傑出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鄂在浙江主持鄉試時,看到李鄂的卷子,大為贊賞。那年考試推薦了李娥。進入北京後,唐佑壹度欣賞詩詞,但未能考上進士。乾隆元年(1736),經浙江巡撫程元璋推薦,參加“博字”考試。在考試中,倫被錯誤地放在了詩的前面,這使他再次陷入了孫山。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當過官。

李鶚是浙西中期詞派的代表人物,在詞學上有很高的造詣。在詞派問題上,他推崇以姜夔、張炎為首的宋詞南方派,貶低辛棄疾等人的北方派。李鶚以“清”、“雅”為用詞標準。他主張在藝術特征上,詞應清幽淡雅,婉約清冷;在作品的意義上,文字要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純情,送之以壯誌而不俗。他與查合編的《好詞妙記》,成為南宋繼朱彜尊《綜詞》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贊詞作品。此外,李鶚還擅長寫詩,尤其是五言詩。他和杭世俊壹樣有名。在《清人列傳》中,他說:“為詩深潔,絕眾,絕於新城(王世貞)、秀水(朱彜尊)之外。”李鶚愛好讀書學習,對宋元以後的奇聞軼事了如指掌。

著有《謝凡山居集》、《宋詩年譜》、《遼史集》、《東城雜記》、《南宋雜詩》等。其中《南宋雜詩》壹書為諸書所註,為史家所重視。

早期生活

李娥生於康熙三十壹年(1692六月16)五月二日,卒於乾隆十七年(1752六月17)九月十壹日。他住在浙江慈溪,後遷居錢塘。祖父大君,父親巫師,都是布衣。他排行第二,師太師兄,弟子山。當他還是個少年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很窮。全家靠石臺賣煙葉為生。被家庭生活所迫,差點被石臺送進寺廟,然後堅持不出家。

求知進取

雖然生活艱苦,但李鄂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他很努力,“學了幾年,學的是詩,有好句子。”後來他廣泛涉獵,“我讀書什麽都讀,收入都用在詩歌上了。”弱的時候從杭克安遊過來,可安的兒子石軍比他小4歲。他稱基恩為先生,並和石軍成了好朋友。他性格孤僻,缺乏經驗,但他熱愛旅行。每“遇壹勝仗,便鼓而攀,涉之足,含諸目,所見皆知心。”江浙的山水激發了他的英雄詩篇;迷人的風景豐富了他美妙的想象力。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可憐的兒子很快成長為壹名詩人。

這位年輕的詩人似乎對社會現實不滿,但又無能為力。他覺得“與其白眼看人,何必問天撓頭?”因此,仿古人的詩歌通過遊仙來表達他們漂泊的思想感情。康熙四十九年(1712),李鄂寫了《遊仙詩百篇》,不久又寫了《遊仙詩百篇》。這兩首遊仙詩清新淡雅,然而詩人還是覺得話猶未盡。五十二年(1713)寫了《遊仙詩百首》,受到朋友們的稱贊。“能和壹個文人同行,真是名人的壹大才藝。”他自己也沾沾自喜地說:“謝懿當年寫了三百首蝴蝶詩,人們都叫他謝蝶。如果世界上有認識我的人,他們會把布施當作禮物嗎?”

教學生

五十三年(1714),李娥被聘到王舍亭家,在樓教王的兩個孩子王璞和王玲。在這裏,他受到了禮遇,吃住都得到很好的照顧。王家對孩子要求嚴格,李娥作為老師也是盡心盡力,教學認真。五十三至五十七年(1718),在王家做教師。在他的教授下,王璞和王玲在學習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王玲,後來成了名人,壹直很欣賞他的老師。

考試當官

五十九年(1720),李鄂參加鄉試,考官是內閣學士李鄂。庭審中,李泌看了他的卷子,看了他的致謝表,感嘆道:“這壹定是詩人!”“馬上錄取。中舉之後,李娥登上了壹艘去北方的船,準備參加北京的考試。此時他還不到30歲,是第壹次進京。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壹路走來,他寫了10多首詩。但是,他對沿途觀光的興趣似乎比他嘗試中式風格的希望更強烈。在《廣陵樓雪中情》詩中,他寫道:“耽於主,作遊子。我對生活漠不關心,也不沈迷其中。笑著開心,遇到困難就放棄。我來做壹個空袋子,把它變成壹個疲憊的老朋友。因為家裏窮,我覺得對不起商高。壹捆書蓋妳眠,花香破妳鼻。紙亭不是很寬,隔著飛塵。因為這個,我問了老家,南湖都懶得發話。"

在北京,李鄂的詩得到了侍郎唐有增的欣賞。李娥春天報的。妳曾經殷勤地斟酒,為他鋪床,並派人問候,邀請李娥到他家裏去。李娥收到了信,但沒有說再見就走了。第二天,當右曾迎接他時,他早已不見了。“說話的人是侍郎的下士,聖人謝帆與人不熟。”回家的路上,李娥寫了壹首詩,感嘆道:“我曾是亭路,卻如初見。”羞恥是主父的贊美,所以暫時不看書了。柳吹燕,河驚棘魚。沒必要為楚瑜悲傷,好好休息,記住我家。"

和文人交朋友

回到家鄉後,李娥更加熱衷於旅遊和詩歌。隨著詩詞歌賦的流傳,他結交了更多的文人,並與、金、傅增、金農等走得很近,經常作為詞會壹起作詩取樂。揚州鹽商馬嶽彥、馬嶽麓兄弟,擅長儒學。他們“癡迷古書,交友山水”,家中藏書豐富。學者名流紛紛前來拜訪,李娥也年年互訪,成為馬家的常客。在馬史的小玲瓏山亭子裏,他討論並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他和兄弟馬、等浙派詩人組成了漢江吟社,唱唱《無虛日》。雍正年間,全途經杭,與李鄂、交遊,並成為詩社之友。他們壹起討論經典和歷史,研究他們的故事,並寫詩求和。從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李鄂與哲、吳卓、陳、傅增、等人同著《南宋院體畫誌》8卷、《邱琳琴雅》4卷、《東城雜註》2卷、《湖舟誌》1卷。

雍正九年(1731),浙江巡撫李偉下令編纂《浙江通誌》。包括李鄂和杭世俊在內的28人被聘為副教師。在李鄂、杭世俊等人的努力下,《浙江通誌》兩年後開始編輯,又是壹年尷尬。

又落後了

乾隆元年(1736),浙江巡撫程元璋推薦了18位博學之士,李鄂、皆在列。但是,李鄂並沒有參加考試的打算。全特地從京城寫信來勸他,希望他能“以晉之君臣,勵君”。在壹個朋友的建議下,李娥又去了北京。在這些學者中,李鶚的詩學是傑出的。正如杭世俊所說:“士中,吾師有三人,天下第壹。泰鴻的詩,誌偉的古文,邵毅的穿針引線的考證,近代無與倫比。”可惜考試的時候,李鄂誤把理論寫在了詩的前面,又是最後壹名。朋友們都為此嘆息,他卻淡淡地說:“我沒有官感,只是現在有壹種大大咧咧的天性,我願意完成我的工作。”

死於貧困

李娥回到家鄉後,因無力治病生活貧困多病。乾隆二年(1737)夏,咳嗽喘息,至秋漸好。五年(1740)遷居東城,患腳病。在舊社會,盡管生活艱辛,文人還是有小妾的。六年(1741年)愛姬朱曼娘生病,李娥立下誓約出錢買藥,卻因醫治無效於七年正月(1742)去世。之後,李娥身體越來越虛弱,患上了肺病、牙痛等疾病。這期間,他的生活是靠朋友的饋贈和補貼勉強維持的。因為他年紀大了,又沒有孩子,馬躍顏又贊助他娶了壹個妾,劉基。但是,劉基對貧窮感到不安,很快就離開了他。

晚年,李鶚盡管貧窮多病,卻在寫作上取得了成功。他對遼史的簡短印象深刻,收集了300多種書籍,撰寫了24卷遼史。本書有註釋和補充,以舊史為主,參考其他書籍,文章列舉如下。凡有異同之處,均加以分析考證,並加以評論。他常常把自己比作裴松之,作為反思的筆記。他還利用在小龍山博物館看到的大量宋人選集,引用《詩話》、《故事》、《山經》、《海記》等書籍,編寫了100卷《宋詩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