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中國女性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和愛戴。由此,在古籍詩文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對她們的尊稱、敬稱,美稱和雅稱。
“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誌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借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壹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稱謂中,“母親”是最偉大而高尚的。清《冷廬雜識》中載:《爾雅》對母親稱“妣”,《詩經》稱“母氏”,《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後”,官員之母稱“太君”,壹般人之母稱“媽媽”。
2. 文言文男子和女子自稱什麽帝王自稱為“朕”、“寡人”,這是其他人不能用的。
除了帝王,其他人自稱如下:
直白壹些的: 吾、余、予、某,相當於現在的“我”。
謙恭壹點的:在下、鄙人、不才、小子、區區。
對長輩(通常無血緣關系)自稱:晚輩。
對比自己年小的同輩人自稱:愚兄。
對比自己年長的同輩人自稱:小弟。
對自己的上司自稱:下官、卑職。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後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後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後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未婚女子稱奴家. 已婚女子稱妾 還有女弟 明朝末年.柳如是仰慕陳子龍的才華,主動寫壹封書信並親自拜訪,在名帖上自稱“女弟”。當時女人寫信作文,往往自稱為“妾”,柳如是以“弟”自稱,可以看出她希望與士大夫平等交流的思想。
3. 古代女子自稱“我”是怎樣說的古代女子自稱“我”為:奴家。舊時女子自稱。
引證:清·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奴家已嫁侯郎 ,豈肯改誌。”
譯文:“我們家已經嫁給侯郎,難道肯改誌。”
女子謙稱“妾”“賤妾”“奴婢” 。
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
王妃、王後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
王妃、王後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
寡居皇太後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
婦人之卑稱“婢子”。
擴展資料
古代人的謙稱
壹、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二、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人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轂(不善)。
三、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卑職等。
4. 女生自稱的詞有哪些老身、妾身、奴家、婢子、賤妾等等。
壹、老身[ lǎo shēn ]老年婦女的自稱(多見於早期白話)。
出處《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虔婆道:‘四老爺,想我老身在南京也活了五十多歲。’”
二、妾身[ qiè shēn ]舊時女子謙稱自己。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師父若肯收留做弟子,便是妾身的有結果了。”
三、奴家[ nú jiā ]青年女子的自稱(多見於早期白話)。
出處《水滸傳》第三回:“奴家是東京人氏。”譯文:女子我是東京人氏。
四、婢子[ bì zǐ ]受奴役的女子。古代婦人自稱的謙詞,譯為“我”。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婢子,婦人之卑稱也。”譯文:婢子,婦人的謙稱。
五、賤妾[ jiàn qiè ]位次低下的姬妾。古代婦女謙稱自己。
出處:清 蔣士銓《香祖樓·觴芰》:“賤妾蒙老爺夫人這般恩意呵!”
5. 女生自稱的詞有哪些老年婦女謙稱--“老身” 謙稱自己的丈夫--“拙夫” 王妃、王後在皇上面前自稱--“臣妾” 王妃、王後在臣子面前自稱--“本宮” 寡居皇太後自稱--“哀家” 民間女子自稱--“小女子”、“民女” 女子謙稱自己容貌--“蒲柳之姿”(柳樹在古代被看作樹中的賤物) 未婚女子稱奴家. 如: 那婦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稟∶奴家是東京人氏,因同父母來渭州投奔親眷, 不想搬移南京去了。
母親在客店裏染病身故。父女二人流落在此生受。
此間有個財主,叫 做“鎮關西”鄭大官人,因見奴家,便使強媒硬保,要奴作妾。誰想寫了三千貫文書,虛 錢實契,要了奴家身體。
未及三個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將奴趕打出來,不容完聚, 著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錢三千貫。父親懦弱,和他爭不得。
他又有錢有勢。當初不曾得 他壹文,如今那討錢來還他?沒計奈何,父親自小教得家些小曲兒,來這裏酒樓上趕座 子,每日但得些錢來,將大半還他,留些少父女們盤纏。
這兩日,酒客稀少,違了他錢 限,怕他來討時,受他差恥。父女們想起這苦楚zA無處告訴,因此啼哭。
不想誤犯了 官,望乞恕罪,高擡貴手!” 已婚女子稱妾 妾聞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 還有女弟 明朝末年.柳如是仰慕陳子龍的才華,主動寫壹封書信並親自拜訪,在名帖上自稱“女弟”。當時女人寫信作文,往往自稱為“妾”,柳如是以“弟”自稱,可以看出她希望與士大夫平等交流的思想。
婢子 使婢子侍執巾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註:“婢子,婦人之卑稱也。” 其他: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
6. 古文中“女孩”怎麽說“女孩”在文言文中壹般說“女子”,或用別稱:佳人、紅袖、青蛾、粉黛、佳麗、姝麗、碧玉 髫年、豆蔻、及笄等。
這些對女人的稱呼,大多是從容貌和服飾妝容等方面著眼的,如以下: 1、紅袖。本指女子紅色的衣袖,代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對酒吟》:“今夜還先醉,應煩紅袖扶。”(譯文:今夜酒未醉人人自醉,還要美人來攙扶。)
2、紅裙。本指婦女穿的裙,也指婦女。
如唐代韓愈《醉贈諾書》:“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譯文:長安的那些富家子弟, 盤碗裏擺滿了各種腥葷。
不懂得文人飲酒的雅趣, 只會醉倒在女人中。) 3、紅粉。
本指婦女化妝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隱《馬嵬》:“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白成灰。”
(譯文:安祿山的兵馬聲勢浩大 地來了,皇帝被迫賜死楊貴妃,並將她匆匆埋葬,沒多久就化成塵埃了。這裏的“紅粉”指的是楊貴妃。)
4、粉黛。本指婦女塗在臉上的白粉和畫眉用的青黑色顏料,喻指美女。
如唐代白居易《長恨歌》:“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譯文:回頭壹笑能迷住眾多的人,六宮的妃子都失去了美色。)
5、蛾眉。本指女子細長而彎曲的眉毛,借為美人的代稱。
如唐代高適《塞下曲》:“蕩子從軍事征戰,蛾眉蟬娟守空閨。”(譯文:征夫從軍長年征戰在外,美麗的妻子天天獨守閨房。)
6、紅顏。本指婦女美麗的容顏,也代指美女。
如清代吳偉業《圓圓曲》:“痛哭六軍俱縞素,沖冠壹怒為紅顏。”(譯文:全軍痛哭披上了縞素,哪知道將軍沖冠壹怒是為了紅顏。)
7、裙釵。因婦女著裙插釵,因此稱婦女為裙釵。
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譯文:想我堂堂壹個男子漢,還不如妳壹個女子。)
擴展資料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叫法: 1、生小:指幼年的時候。東漢末年的建安時期《孔雀東南飛》中就有寫道:“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裏”。
(譯文:出生在小地方,從小在山野裏長大) 2、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出自《詩經》中《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
(譯文:漂亮孩子逗人憐,紮著小小羊角辮。) 3、髫年:在古代,女孩7歲稱“髫年”。
詞語出自晉代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譯文: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 4、豆蔻: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出自唐代杜牧的《贈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譯文:美麗的少女身姿輕盈美好,芳齡十三有余;她像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葉嫩花姣,隨風顫裊,美艷無比。) 5、及笄:古代女子滿15周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
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出自出自周代《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譯文:女子到了十五就需要把頭發盤笄貫之,到了結婚的年齡。) 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出自南朝宋代作者範曄的《後漢書.獻穆曹皇後紀下》,原文:“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萬匹,小者待年於國。”“小者待年於國”。
(譯文:曹操把自己的三個親生女兒 :曹憲、曹節和曹華壹同嫁給漢獻帝 劉協為夫人,以束帛玄纁五萬匹為訂婚的聘禮,年幼的女兒暫且留在封國,待年齡長到可以婚配的時候再送進宮。) 7、艾:指50歲。
出自秦漢年間儒家學者《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譯文:五十頭發就像艾草壹樣白了。)
8、花甲(耳順):指60歲,以天幹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出自唐代趙牧的《對酒》”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譯文:手摸著六十歲的胡子,反反復復的像玩珠子壹樣。)9、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出自《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譯文:所以太尉段穎,英勇的名聲在世,在邊境堅守,頭發不整理的應對羌族起義,頭發白了才成功。)
10、耄耋:指八九十歲。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澤廣及草木昆蟲。”(譯文:說老人都能夠只因為壽命到頭而終結,大王您的遍施恩澤連草木蟲魚都能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