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王平甫文集序文言文

王平甫文集序文言文

1. 王平甫文集序翻譯

彧年少時,南陽何颙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潁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 譯文: 荀彧年少時,南陽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說:“是壹個輔佐帝王的人才!”永漢元年,被薦舉為孝廉,任守宮守。董卓之亂時,被任命為亢父縣父,竟棄官回家。他對父老們說:“穎川是四面受敵的爭戰之地,天下壹有變故,就會經常成為軍事要沖,應當趕緊離開此地,不要長久停留。”鄉人之中很多都留戀本土,猶豫不決,沒有追隨的,荀彧只將自己的宗族遷到冀州。此時袁紹已奪了韓馥的官位,以上賓之禮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諶及同郡人辛評、郭圖,都得到袁紹任用。荀彧預料袁紹最終不會成就大業。當時魏太祖任奮武將軍,駐在東郡。初平二年(191),荀彧離開袁紹而隨太祖。太祖很高興,說:“妳是我的張良啊!”任他為司馬,這時荀彧才二十九歲。

滿意請采納

2. 求文言文翻譯 急

褚裒,字季野,是康獻皇後的父親。

褚哀年輕時就有簡傲高貴的氣質,和京兆人杜乂都負有盛名,在中興時冠絕壹時。譙國人桓疊見到了他,品評說:“褚季野有皮裹陽秋。”說他嘴上雖然不品評人物,但是內心是對人有褒貶的。謝安也素來推重他,常常說:“褚裒雖然不說話,但是四時之氣也全都具備了。”

褚裒開始時被征召為西陽王掾吏、吳王文學。在蘇峻作亂的時候,車騎將軍郗鑒任褚裒為參軍。蘇峻平定以後,褚裒因為有功封都鄉亭侯,逐漸升遷為司徒從事中郎,任給事黃門侍郎。塵帝為瑯邪王時,準備納娶妃子,精選素有聲名的人,下詔聘娶褚裒的女兒為妃子,於是褚裒出京任豫章太守。到了康帝即位時,授侍中,升遷尚書。因為是皇後的父親,苦苦請求到外地做官,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守半洲。褚裒居官清廉儉約,雖然身為地方長官,但還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不久,征召為衛將軍,領中書令。豬哀認為中書掌管韶命,不宜讓姻戚擔當,堅決推辭,皇帝下詔讓他為左將軍、兗州刺史、都督兗州徐州到瑯邪諸軍事、假節,鎮守金城,又領瑯邪內史。

當初,褚裒童年時曾拜見庾亮,庾亮讓郭璞給他算命。卦象壹成,郭璞很驚駭,庾亮問:“有不祥的事嗎?”郭璞說:“這不是人臣的卦象,不知這位少年怎麽會顯示出這種祥兆呢?二十年以後,我的話才能應驗。”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二十九年,康獻皇太後臨朝,有關部門因為褚裒是皇太後的父親,商議給他加不臣的禮遇,任侍中、衛將軍、錄尚書事,仍任持節、都督、刺史。褚裒因為自己是皇帝親近的親戚,害怕受到非議和不滿,上疏堅決請求到封地去任職。於是改授褚裒都督徐兗青揚州的晉陵吳國諸軍事、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守京口。

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準備任命他為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吏部尚書劉遐勸說褚裒道:“會稽王德行美好,是國家的周公啊,足下最好把大權交給他。”褚裒的長史王胡之也勸他這麽做,於是褚裒堅決推辭不受,請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贊嘆敬服他。提升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褚裒堅決不接受開府。褚裒又認為為政之道在於得到人才,應該委任賢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耆舊,於是就舉薦前光祿大夫顧和、侍中壁浩。疏文奏上後,任命顧和為尚書令,殷浩為揚州刺史。

褚裒永和五年去世,當時四十七歲,遠近的人都傷心嘆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贈侍中、太傅,本官照舊,謐號元穆。

3. 嚴祺先文集序 譯文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篇名:嚴祺先文集序 體裁:序 年代:明末清初 出處:上海古籍出版社《歸莊集》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韓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詩亦怪怪奇奇,獨辟門戶,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曰《上宰相書》、《讀書城南詩》是也。豈非以其汲汲於求知幹進,誌在利祿乎?故吾嘗謂文章之事,未論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後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草莽,而通姓名於大人先生,且朝作壹文,暮鐫於梓,往往成巨帙,幹謁貴人及結納知名之士,則挾以為贄,如此,文雖佳,俗矣。吾讀嚴子祺先之文,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無錫自顧端文、高忠憲兩先生講道東林,遠紹絕學,流風未遠。嚴子生於其鄉,誦遺書,沐餘教,被服儒者,邃於經學。平日重名節,慎行藏,視世之名位利祿,若將浼焉。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為迂者。韓子嘗言:“人笑之,則心以為喜。”夫人之笑韓子者,特以其文辭為流俗所笑,猶傑然為壹代儒宗;若立言之旨為流俗所笑,不又加於古人壹等乎!雖然,使韓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當亦如嚴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書、城南之詩,取譏於大儒矣。嚴子之文,余所見止數十篇,論理論事,明快嚴峭,恂恂儒者而筆能殺人,文辭之工如此!然吾以為文辭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於俗者,亦或能之;其所以矯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笑為迂者也。夫世***笑為迂,余獨不以為迂,而欣賞嘆詫,則余亦迂甚矣哉!

編輯本段作品註釋

(1)韓文公:韓愈。(2)浼(měi):玷汙。

編輯本段作品訓練

2011年語文高考試題湖南卷以本文為閱讀材料,進行了考察,練習如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而考亭先生嘗病其俗 病:批評 B.深嘆其能矯然拔俗也拔:拔除 C.遠紹絕學,流風未遠 紹:繼承 D.不又加於古人壹等乎加:超過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與“其詩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C A.則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C.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D.爾其無忘乃父之誌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壹項是 A 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A.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B.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C.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D.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 4.結合文意,請妳談談作者對嚴祺先的文章“欣賞嘆詫”的原因。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答案 1.B項拔:超出。與成語“出類拔萃”的“拔”字,壹個意思。 2.A項那些,指示代詞 B項代詞,他 C項代詞他的表領屬,與例句用法壹樣。D項加強語氣,語氣副詞。可譯為“壹定”。 3.感憤郁塞,觸事而發,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為迂者。按句子意思劃分句讀。 4.此題考察作者喜歡嚴祺先文章的原因。答案:因為嚴祺先的文章:①命意立論,卓爾不群不被世俗的人所理解而受到譏笑②說理敘事明白曉暢,嚴峻犀利。 5.韓愈(韓文公)的文章,振興了八個朝代衰靡的文風。 所以我曾經說寫文章的事,不說別的,必須首先除去掉它的俗氣才行。 那麽我也是非常的迂腐了!(那麽我也迂腐得厲害啦!) [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歸莊,字玄恭,江蘇昆山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其曾祖父即為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歸莊與顧炎武同鄉齊名,17歲時與之壹同參加復社,並與之***謀抗清。兩人誌同道合,友情深摯,時有“歸奇顧怪”之稱。歸莊的詩文,以反對清朝統治、富有民族氣節之作為主體。其詩或質樸明暢、直抒胸臆,如《古意十二首》、《蔔居十四首》等;或工整綿麗,如《落花詩十二章》等,被吳偉業評為:“流麗深雅,得寄托之旨,備體物之致。”宋琬評歸莊:“以磊落崎嵚之才,為婀娜旖旎之詞,興會所至,猶帶英雄本色。”其散文亦酣暢雄恣,感情濃冽,頗受好評

4. 急求文言文翻譯

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虢國滅亡,虞國壹定跟著亡國。對晉國不可啟發它的野心,對入侵之敵不可漫不經心。壹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俗話所說的‘車子和車版互相依傍,嘴唇丟了牙齒就受涼’,那就是說的虞、虢兩國的關系。”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族,難道會害我嗎?”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沒有依從太王,所以沒有繼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執政大臣,功勛記載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策命盟約的官府。晉國壹心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麽愛?況且虞國同晉國的關系能比桓叔、莊伯更親嗎,即使晉國愛虞國的話?桓叔、莊伯兩族有什麽罪,卻以他們為殺戮的對象,不就是因為他們威逼到晉侯自己嗎?至親以尊寵相威逼,尚且殺害他們,何況是以國家對國家呢?”虞公說,“我祭祀的物品豐盛潔凈,神壹定保佑我。”宮之奇回答說:“下臣聽說過,鬼神不是親近個人,只是依據德行。所以《周書》說,‘上天沒有親近的人,只輔助有德行的人。’又說:‘祭祀的谷物沒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說:‘百姓不能改換祭物,只有德行可以充當祭物。’這樣看來,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來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據的,就只在於德行了。如果晉國奪取了虞國,而以光明的德行作為芳香的祭品奉獻神靈,神難道會將它們吐出來嗎?”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壹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

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5. 嚴祺先文集序譯文

韓文公的文章,振興起了八個朝代以來的衰頹文風,他所寫的詩也是奇特不群,詩風獨樹壹幟,然而考亭先生(朱熹)卻曾經批評他的詩文落於世俗,說《上宰相書》、《讀書城南詩》就是這樣的。

難道不是因為他急切地求得知名而在仕途求取進身,目的在於獲取功名利祿嗎?所以我曾經說寫文章的事情,不說別的,必須首先去除它的俗氣才行。現在,天下的文人多啊,他們身在民間,而(千方百計)地去結識那些達官貴人,並且早晨寫出壹篇文章,到傍晚就鐫刻付印,往往就結集成了厚厚的文集,他們在拜見達官貴人以及知名人士的時候,就攜帶著(文章著作)作為見面的禮物。像這種做法,文章即使寫得好,也俗氣啊!

我讀嚴祺先先生的文章,深深的感嘆他的卓爾不群,超然世俗。無錫自從顧端文(顧憲成)、高忠憲(高攀龍)兩位先生在東林講學,遠遠的繼承古聖絕學,聖人流傳下來的風尚才不曾遠離。嚴先生出生在這個地方,誦讀先賢的詩書,蒙受先聖的教化,信奉儒學,深入研究儒家經典。平日看重名節,言行舉止(行,做事;藏,隱退)謹慎,看待功名利祿就好像(這些東西)將要玷汙了他似的。

心有感觸憤懣填塞其中,因事而抒發感慨,所以他的文章行文的主旨,大多是被世人恥笑為不合時宜的。韓愈曾說:“他人取笑我,那麽在我內心中則把它當做壹件喜悅的事。”人們嘲笑韓愈,只是因為他(文章的)言辭被流俗取笑,仍然還是傑出的壹代儒家領袖;如果是文章的主旨(思想)被流俗取笑,不又是比古人(韓愈等)更超出壹層了嗎!

即使這樣,假如韓愈處在當今之世,他行文的主旨(思想)也應當像嚴先生這樣不合時宜,壹定不至於寫出《上宰相書》和《符讀書城南詩》這樣的詩文,而被名儒大家所嘲笑啊。嚴先生的文章,我所見到的只有幾十篇,論理敘事,語言明快曉暢而思想嚴峻犀利。壹個恭謹溫順的讀書人卻能以文筆與世俗決鬥,如此可見其文章言辭的精巧犀利。但我認為,文辭的精巧,現在世上那些不免於俗氣的文人,也有的能做到這壹點;嚴先生之所以卓爾不群而超然世俗,是在於他文章的行文立論,被世俗之人所***同譏笑為不合時宜。世人都譏笑他不合時宜,獨有我不這樣認為,並且(對他的人格和文章)欣賞感嘆,那麽我也迂腐得厲害了啊!

6. 宋·曾鞏《祭王平甫文》

宋 曾鞏 《祭王平甫文》:“嗚呼平甫!決江河不足以為子之高談雄辯,吞雲夢不足以為子之博聞強記。至若操紙為文,落筆千字,徜徉肆意,如不可窮,秘怪恍惚,亦莫之系,皆足以高視古今,傑出倫類。而況好學不倦,垂老愈專,自信獨立,在約彌厲。而誌屈於不申,材窮於不試。人皆待子以將昌,神胡速子於長逝!

嗚呼平甫!年昔相逢,我壯子稚,間托婚姻,相期道義。每心服於超軼,亦情親於樂易。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飆駛。訃皎皎而猶疑,淚汍汍而莫制。了寓薦於壹觴,纂斯言而見意。

是這個原文麽?

7. 求翻譯 文言文

這兩句話出自曾鞏《瀛州興造記》,以下是譯文,後附《瀛州興造記》全文及其詳細註釋和譯文,均為原創,供妳參考。

原句 1、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2、公開示便宜 使有攸處 遂行倉庫 經營蓋障。

譯文 1、(其余)凡是坍塌毀壞的房屋,沒有不修繕的,都恢復舊貌(原先的樣子)。 2、李肅之先生指明有利國家,合乎時宜之事項,使各項事務都有所處理,於是重新修蓋倉庫,籌劃營造做遮蓋之用的帳篷之類的東西。

註釋 詳見後附部分的詳細註釋。 附錄: 瀛州興造記 曾鞏 原文 熙寧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壞城郭屋室,瀛州為甚。

是日再震,民訛言大水且至,驚欲出走。諫議大夫李公肅之為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曉,訛言乃止。

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公開示便宜,使有攸處,遂行倉庫,經營蓋障。

雨止,粟以石數之,至壹百三十萬,兵器他物稱是,無壞者。初變作,公命授兵警備,訖於既息,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維北邊自通使契丹,城壁樓櫓禦守之具,寢弛不治,習以為故。公因災變之後,以興壞起廢為己任,知民之不可重困也,乃請於朝,力取於旁路之羨卒,費取於備河之余材,又以錢千萬市木於真定。

既集,乃築新城,方十五裏,高廣堅壯,率加於舊。其上為敵樓,戰屋凡四千六百間。

先時,州之正門,弊在狹陋,及是始斥而大之。其余凡圮壞之屋,莫不繕理,復其故常。

周而覽之,聽斷有所,燕休有次,食有高廩,貨有深藏,賓屬士吏,各有寧宇。又以其余力為南北甬道若幹裏,人去汙淖,即於夷途。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其用人之力,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工;其竹葦木瓦之用,積若幹萬若幹千若幹百。

蓋遭變之初,財匱民流,此邦之人,以謂役巨用艱,不累數稔,城壘室屋未可以復也。至於始作逾時,功以告具。

蓋公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如是之敏。事聞,有詔嘉獎。

昔鄭火災,子產救災補敗,得宜當理,史實書之。衛有狄人之難,文公治其城市宮室,合於時制,詩人歌之。

今瀛地震之所摧敗,與鄭之火災、衛之寇難無異。公禦備構築不失其方,亦猶古也。

故瀛之士大夫皆欲刻石著公之功,而予之從父兄適與軍政,在公幕府,乃以書來,屬予記之。予不得辭,故為之記,尚俾來世知公之嘗勤於是邦也。

註釋 1、《瀛州興造記》:曾鞏,生於1019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舉進士,任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英宗時為實錄檢討官。神宗二年(1069)出為越州通判,轉知齊州、滄州等地。

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為史館修撰。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壹,是歐陽修“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和參與者,其古文理論主張先道而後之,其文自然淳樸,不甚講究文采,但講究法度。

曾鞏的文章絕少抒情作品,多為議論文和記敘文,風格古雅平正,章法嚴謹,長於說明。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立論精策,代表作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論歷代治亂得失,感慨深切。

《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傾吐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文風質樸,縱橫開闔。《宋史?曾鞏傳》評其文“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

卓然自成壹家,可謂難點”。曾鞏主要成就在文,但也能詩,現存詩400余首,大都寫得比較質樸,與其文似。

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成就最高,如《西樓》、《城南》、《詠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鮮明,稱得上宋代近體詩中寫景佳作。曾鞏所作《瀛州興造記》記述了古瀛州熙寧六年七月大地震後的修建情況,其文敘而嚴謹,樸實無華,是研究河間歷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鞏曾鞏任滄州知州。此前曾鞏先後在齊、襄、洪、福等許多地方任知州,頗有政聲。

曾鞏在來滄州任職之前就對河北,特別是滄州壹帶的百姓給予了殷切的關註。那是在熙寧元年(1068)的時候,河北數十州連續發生地震,樓宇、民居大多倒塌,死傷的人很多。

受災最嚴重的是瀛州(今河間)壹帶。九月霸州、保定、恩州、冀州又發生了水災。

當時還在京都的曾鞏作《救災議》,向朝廷提出打破常規大力扶持災民生產自救的建議。當時,曾鞏的壹位堂兄在瀛州任職,曾鞏通過這位堂兄了解了瀛州抗震救災的情況,寫了《瀛州興造記》,記述了瀛州知州李肅之在大地震時的救災表現。

當時,瀛州發生地震,謠言四起,民眾驚恐欲逃。知州李肅之派人到各處安撫勸解,制止了傳言。

他命令軍隊加強警備,維持治安。結果,全城“人無爭偷,裏巷安輯。”

地震之後,又下起了大雨,糧食物資暴露在外面。李肅之親自指揮查看,使糧食物資得到妥善處理。

曾鞏的文中說,李肅之“經理勸督,內盡其心,外盡其力,故能易壞為成。”由於曾鞏的推介,李肅之受到了朝廷嘉獎。

讀曾鞏的《瀛州興造記》,我們看到了李肅之這樣恪盡職守的官員形象,也看到了河間人民在災難到來時,由壹開始的慌亂,到後來的理智守法的表現,看到了這個詩書傳承之地,百姓們的文明素質。2、河北地大震: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河北連續發生了嚴重的地震,河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