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水經的著作貢獻

水經的著作貢獻

詳細地記述了河流流經區域的地理情況,包括山脈、土地、物產、城市的位置和沿革、村落的興衰、水利工程、歷史遺跡等古今情況,並且具有明確的地理方位和距離的觀念。像這樣寫作嚴謹、內容豐富的地理著作,在當時的中國,以至世界上都是無與倫比的。

從 《水經》中可以看到,酈道元以其飽滿的筆觸,為展現了壹千四五百年前中國的地理面貌,使人們讀後可以對各地的地理狀態及其歷史變遷有較清晰的了解。例如從關於北京地區的描述中,可以知道當時北京城的城址、近郊的歷史遺跡、河流以及湖泊的分布等,還可以了解到北京地區人們早期進行的壹些大規模改變自然環境的活動,像攔河堰的修築、天然河流的導引和人工渠道的開鑿等。這是現在所能得到的關於北京地區最早的地理資料,也是研究北京地區歷史地理變遷的壹個重要地點。這些資料對於今天仍然是非常有用的。科學和經驗告訴,地理情況是隨著自然條件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強而不斷發生變化的。要真正了解和深刻認識今天的地理情況,單靠對現在的地理狀態的研究是不夠的,還必須深入了解地理情況的變化過程及其原因,以認識和掌握它的發展規律,為今天的建設事業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水經》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歷史地理文獻。 《水經》中的內容,除酈道元親身考察所得到的資料外,還引用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資料,其中引用前人的著作達437種之多,還有不少漢、魏時代的碑刻材料。這些書籍和碑刻,後來在歷史的變遷中大都已經散佚了,幸而有酈道元的引用轉錄,才尚存壹斑,使能夠知道這些書籍和碑刻的部分內容。這又是研究中國文明發展歷史的極其寶貴的資料。

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制,難免存在不少錯誤。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錯誤也較多。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全書價值。

《水經》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後人將其所余35卷,重新編定成40卷。由於叠經傳抄翻刻,錯簡奪偽十分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訂正了經註混淆500余處,使經註基本恢復了原來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註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用了畢生精力撰寫了《水經註疏》和編繪了古今對照、朱墨套印的《水經註圖》,最近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的《水經註疏》,為今後研究利用《水經》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