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座九仙山。在福建福州市中心。相傳,戰國時期的古民族“禹越”。
這個家族的壹個分支住在這裏,因此得名。整座山占地11.9公頃,形似巨龜,最高點海拔達到58.6米。山上有蘭嶴亭、藝嶴軒、布嶴坡、界嶴門等6個景點,還有九日臺、集賢巖、平原臺、獅子巖、煉丹井、九仙洞等24個景點。現存的寺廟人物有萬歲寺、啟功寺、大石堂、九仙道觀等。從宋代到現代的摩崖石刻有100多處。碑廊陳列著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碑文。
大石店
壹座觀音閣。在山頂。原為宋家福院舊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改建為萬壽閣,內有“生生不息”穹頂,是百官祝李之地。乾隆二年(1737),改為格蘭披治殿。辛亥革命收復福州戰役中,玉山為總攻陣地,革命軍前敵指揮部設在廳內。6月9日拂曉,1911,革命軍在這裏開火,打到總部和旗兵共同居住的街道。他們是在單晶城西的寺廟附近被樸壽將軍殺死的。堂內有“禦主出山”碑文,講述了觀音菩薩“由男變女”的故事。
定光塔
俗稱白塔。位於山西山麓。磚結構,七層八角,41米高。始建於唐代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根據碑文,在地基挖掘時發現了壹個發光的球體,因此得名。起初是六層樓閣式磚木塔,外圍環木。明嘉靖十三年(1534),毀於雷火。二十六年(1548)重修,將殘存的磚軸砍掉四分之壹,將木梯改裝到磚軸中,成為磚塔。唐代圓木塔的石臺還在。塔南的定光塔寺始建於唐朝第二年(公元905年)。兩年後,為祝賀朱溫登基,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現存的廟字是清代重建的。
啟功寺
位於山白塔寺東。戚繼光(1528—1587),明朝傑出的軍事家。
字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壹年(1562),帶兵支援福建抗戰,取得於恒、寧德、牛月、福清、莆田林頓三大勝利。班師回浙,福州官紳在山平元臺設宴餞行,慶賀功業。後人在平臺旁修建廟宇,後被廢棄。現在的寺廟是1918重建的。祠堂建在壹座石山上,旁有五棵松樹,前有平原臺,臺與臺之間有天橋;大廳東面有許多奇怪的巖石,其中壹個像長沙發,上面刻著“醉石”兩個字,據說這是啟功喝醉後躺著的地方。石旁有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榮壽巖、步山精舍。
玉山摩崖石刻
在山上。從宋代到現代的摩崖石刻有100多處。主要集中在龜峰、七公廟、蓬萊峰、金素臺等地。其中,宋代袁江的《金蘇臺》篆書,明代張彪的《平原臺》行書,監船太監尚春刻的詩,鎮壓農民起義的清朝領導人蔡謙、朱粉刻的年譜,都具有藝術和歷史價值。
開元寺鐵佛
福建省福州市靜園巷內。該寺建於梁大清二年(公元548年),原名靈山。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名。鐵佛雙手合十坐於蓮花臺上,滿身泥巴,身披黃金,法號莊嚴。5.3米高,人站在肩膀上,手摸不到頂。鑄造的日期在文獻中沒有記載。明中葉以前,誤以為是後唐王鑄的三萬斤銅佛。直到後來才發現非銅固體鐵。曾以不同的方式寫道:“古佛緣起於鐵人,凡夫卻說是金身。”清初《榮成傳》說:清順治十六年(1659)四月初壹,重修鐵佛殿,佛座下開銀塔,題曰:“宋元豐桂海正月初壹取日立,為劉瑾刺史。”據此,鐵佛當鑄造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是研究古代冶煉技術的實例。
吳石山
簡稱巫山,又名道山。在福建福州中部,是市內三大山之壹,與玉山相對。旅遊區11.9公頃,最高點香爐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怪石嶙峋,綠樹成蔭的山谷,群山環繞的寺廟,山中的亭臺樓閣。有36個奇跡。唐朝是壹個旅遊勝地。其中天丈臺、沖天臺、霹靂巖、天臺橋都是三十六奇。1955建有三座形態各異的亭子:東邊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鞏筆下的道山亭;中心的方亭是為紀念明朝為抗日立下汗馬功勞的李而建,名為李公亭;房子裏的圓形亭子是為了紀念陳震龍從呂宋引進甘薯種子,它被命名為淑賢亭。此外,還有沈工寺、道山寺、彌陀寺和呂祖宮。
吳石山摩崖石刻
在烏石山上。摩崖石刻200多處,分布在山的各個角落,尤其是鄰近的小臺、天丈臺、道山亭。唐代大書法家李於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所作的著名篆書《般若》,宋代程師孟、陳翔、朱、梁克甲等人的題字。它是元朝時用蒙古文寫的。明代有不少詩文,其中宦官題跋並非清人所取,而是《烏石山誌》所未收錄。但研究明代宦官的活動,尤其是宦官監船活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西湖
在福建福州的西北角。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縣令高燕鑿西北山之水,集於此,以灌溉農田。福建五代時,宮建在湖邊,逐漸成為周人的遊樂場所。宋新戚姬曰:“若陰雨更好,史未婚。”因此,它被稱為小西湖。1914被變成了公園。當時可供觀光的土地面積只有54.3畝,解放後經過多次擴建,達到215.5438+05畝。湖中有華凱、謝平、瑤礁島,湖邊有蓮花閣、大蒙山,劉地與戴宇、洪飛、步雲橋相連,構成壹幅整體圖。園內濃蔭覆蓋,清香撲鼻,更被廳堂和桂宅掩映。湖中滿是輕舟殘影,水臥波上,湖光山色引人入勝。福建省博物館位於園內。
大蒙山
阿連山。福建福州西湖岸邊。寬2裏,高不到40米。昔日,松樹郁郁蔥蔥,蒼翠挺拔,微風習習,遠近皆聞其聲。“大夢松音”是福州西湖首批八景之壹。如今,松竹上滴滿了綠色的花草樹木。山頂有壹座大夢山亭,東南腳下有壹條線引入假山窯洞,盤旋而上,俯瞰全湖。山麓周圍地形迂回,西南有虎掌池等古跡。它的南面是元末陳友平章定西肢園遺址,南面是明代薛家池亭遺址,東面是李明部侍郎薩奇祠堂。有楊龍、玉井、紗帽三個池塘,於1957合並改建為福州動物園。有熊貓館、獸舍、水族長廊、海豹池、猴山、大象園等。公園裏有許多珍禽異獸。在西邊的角落裏有壹個遊泳池。
西禪寺
原名長青寺。在福建福州西郊的宜山。離市區大約3公裏。嶧山形似“落坡飛鳳”,又名鳳山。南朝的煉金術士王霸就住在裏面。唐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為祭祀它而建。放松後。鹹通八年(867),佛教徒在此長期居住。最近兩年改名為清禪,很快又擴展了。唐末長興四年(933),改名長慶,俗稱西禪。占地約100畝,有大小建築40余座,大部分是清光緒年間在海外籌款的精微禪師重建的。規模宏偉,清末被列為福州五大佛教寺廟之壹。壁中寄園,花木如錦,尤擅勝臺球廳;墻外有100多株古荔枝。每年僧侶們都會舉行荔枝聚會,吟詩作畫,“李義山”也就成了壹首韻文。
華林寺大殿
在福建福州北部,屏山南麓。北宋幹德二年(公元964年),吳越王時遷仍分撫州,屬下鮑有調為縣令,在此建廟。原名“月山(平山)濟陽寺”,明朝賜名改名華林寺。原寺、佛寺、環峰亭、絕學寮等。很久以前就被遺棄了。只留正殿,單檐九脊,寬三間,深四間。雖經明清重修,但其主梁架、鬥仍為初建時的原物,保存了唐宋建築風格,是我國最古老的江南木構建築,是研究古建築的珍貴資料。
江新公園
在福州臺江的中心。占地3公頃,形似壹艘巨輪臥於碧波之上,原名三仙洲,為沖積沈積而成。這片大陸的北方波濤滾滾,百戰不殆;南方風平浪靜,水清如鏡;位於鬧市區,沒有車馬噪音。1975年,這裏修建了江新公園,四周石砌護岸,以五萬株花木為中心,原有三棵老榕樹。有板樹坪,金魚閣,臨江閣,釣魚臺,茶園,遊泳池,都挺大的。1982正式開通。
嚴復墓
在福建福州郊區的楊琪村。清宣彤二年(1910),嚴復生前所建。它主要由石頭制成,形狀像壹把扶手椅,並刻有“清朝官員嚴先生的生活領域”的標題。兩側各有壹對雲龍柱,墓前橫屏“唯適”,規模不大,結構大方。嚴復(1853-1921)福建後關(今福州)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光緒三年留學英國(1877)。歷任天津海軍軍官學校總教員、總經理、顧問。辛亥革命後,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曾經翻譯了赫胥黎的進化論,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他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和翻譯家。
張靜墓
在福建福州西郊元厝村黃殿山。張靜(1492—1555)是阿明抗日將領。字廷易,號板州,後官(今福州)人,出身秀才,為兵部官員。嘉靖三十三年(1554),全權負責防禦倭寇。次年,在浙江望江井陘大獲全勝,稱得軍功第壹,卻被嚴嵩虞黨人趙文華陷害,在京師被殺。萬歷年間,其孫訴委屈,賜祭葬於此。黃殿山,古稱玉坑山,位於岷江之畔,山清水秀。墓室為白石結構,從山麓到半山有13個寬石臺,深度為515米。翁仲,瞭望塔,馬、獅、虎、羊等石獸分列左右,氣勢磅礴。山下原有的東南第壹石坊,民國時期被軍閥拆除,石臺也被盜。1963重建其主體部分。
林陽寺
壹座傑尼神廟。位於福建福州北峰山區,距市中心19公裏。寺廟在瑞峰山腳下。據宋代三山誌記載,位於晚唐長興二年(公元931)。林洋醫院。明朝的《杜敏紀》稱晉末天府元年(公元936年)。明初廢棄,萬歷四十年(1612)重建,改為寺廟,後廢棄。現存寺廟為清光緒年間鼓山湧泉寺方丈古月集資重建,名為臨陽寺。整組建築大體模仿鼓山湧泉寺,也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軸建築,左右各立兩層鐘鼓。它排列著佛寺、僧房、客廳等。,是當時福州五大佛教寺廟之壹。寺西有南朝陳水定四年(公元560年)陰山禪師隱骨塔。
林則徐墓
福建福州北郊馬鞍村金獅山腳下,面對五峰山。林則徐(1785—1850)是清代的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嘉慶進士,歷任巡撫、巡撫。主張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任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命英美煙商交出鴉片237萬斤,在虎門銷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聯合軍民擊退了英國的進攻。由於清廷的妥協與和平,他被革職流放到新疆。後來,他被任命為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辭職,回到家鄉。次年,奉命赴廣東,死於潮州,葬於此。墓室為混凝土結構,寬13.2米,深24.6米。它是壹個四層樓的平臺,前面有壹對獅子。道光六年,林則徐被父母所建,自己夫婦和弟弟妻子合葬。墓前有兩塊碑:禦銘和牌位。
林則徐祠堂
福建省福州市澳門路。神社大門朝東,第壹道影壁,左右兩扇門,上書“中興周宗”、“左海偉人”等題名。第二條路是牌樓墻,壹扇大門橫額鐫刻著“林文忠公祠”,入口是石頭鋪成的通道,青石武文有翁仲,左右有馬、羊、虎。路中間有三個樂器大廳,大廳後面的通道直通亭子。亭子呈方形,內有三塊青石板,成品字形。壹個是聖旨,壹個是禦贊,壹個是禦銘,是林則徐去世時所贈,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建廟時所補。詞館位於碑亭北側,外有壹面墻。大廳正中,懸掛著林則徐的遺像,門楣上懸掛著道光題寫的“福壽”匾額。亭後有兩棟三排平的房子,東西相對,中間隔著壹堵花墻,都作為客廳。然後是壹系列弧形的雙層建築,北樓九排,西樓三排,原來是供家庭子弟讀書用的,還有壹個“富井”碑。1982年冬,改建為林則徐紀念館。
歐葉池
又名劍池。福建省福州市北部顧平路東側。相傳春秋時歐冶子在此鑄劍,故名。據宋《三山誌》記載:“唐元與中僧魏沃君赤得數銅劍、刀環,送軍械庫。那時候竹林裏還有人。”古代池畔有冶山、李澤寺、劍池院、烏龍堂、甌葉亭,都是廢棄的。黃松商《甌葉池》寺雲:“惟月山池猶在,夜月猶在。”張明石徹《劍池艷姬》詩雲:“巖邊開多少紫,今夜我與妳在盤瀛洲。”目前池面僅剩幾畝,1983加深,恢復了部分亭子。
羅星塔
俗稱磨心塔。建於福建福州東南21km的馬尾港羅星山宋、。據《民間集》記載,李的女兒在七娘嶺土生土長,李浩欲奪其妻,其夫死於閩南。七娘斥賣其產入閩,並捐資建塔,以此加持。“塔毀於明朝萬歷年間,徐(1621—1627)提出對其進行修繕,重建為壹座七層八角形石塔,高31.5米,矗立於海港。光緒十年(1884),中法兩軍在澤塔下開火。當時,麻江兩岸十三個鄉鎮的人民。發起了反對侵略的鬥爭。1964經過大面積改造,羅星山也被改造成了公園。
金剛腿巖
在福建福州(昌樂縣)閩江下遊的閩塔鎮對岸,距市區30公裏,地處壹段巖石裸露、河流蜿蜒、兩岸河道又深又窄的地段。金剛腿巖是壹塊像巨人的腿腳壹樣的大石頭,從山腳壹直延伸到河邊。腿中空如橋,腿傾斜,靴底懸空。靴子長約1米,長滿青苔,極為壯觀。是閩江七景之壹。半山巖壁上還有壹尊古代石雕“金風足”。乘船進出岷江的人。魔法部被這塊天然巨石所吸引。據說,原來那壹對在金剛腿巖中,另壹個已經被開采出來,用來修建寺後首橋。金剛腿巖是河水和海水的分界線。每當溪流和洪水遇到潮汐,海浪沖擊,這是更加壯觀。
南方公園
在福建福州的東南部。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清初京南王耿別墅。湖塘與露臺,善勝若蟲。左祠的壹部分建於光緒年間,1912年改為公園。有桑哲閣,荔枝閣,藤花軒。望海樓贏了。近年來,根據其蜿蜒的湖塘,築起了堤岸,四周有欄桿,湖上建起了兩座石拱橋,其中壹座從湖上的假山洞穴與湖中小島的亭子相連,成為遊客中心。湖邊建有雙層船,從平臺上可以看到整個公園。公園旁邊的電影院也是老公園。
麻江趙衷寺
它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馬尾港的馬鹹山腳下,與羅星古塔相望。清光緒十二年(1886),為紀念中法戰爭麻江海戰中犧牲的烈士而建。正殿和兩院共有烈士796人,前殿有石碑記載海戰。神社的西邊是壹片墓地。重修於1920,陵園九脊合並為壹丘,墓碑重修,碑文:“光緒十年七月初三,馬江戰事埋骨之地”。眼前有兩棵老榕樹,安靜而莊嚴。1983年重修,墓園加了亭臺樓閣,字裏行間陳列著麻江海戰文物。
閩江金山塔
它位於福建福州以西8公裏的江西港口。河中央是壹個土丘,形似“浮面”,有中流砥柱之勢。宋元時期修建了壹座七層八面的實心石塔,高度不到10米。安堂四周是塔,古人把它比作鎮江的金山,故稱小金山。安堂被山洪沖走後,要麽改建成文昌廟,要麽改建成塔江塔,不常變動。現存的金山塔寺是1934重建的。塔前有廟,塔後有樓,左右各有小間。所有的亭子四面都有窗戶。雖然他們占地面積小,但他們有外景。可惜環境挺安靜的。壹條小溪流水,環繞九三,成為旅遊勝地。明代著名抗日學者張靜幼時曾在此求學,明代莆田學者林兆恩(龍江人)也曾借書。“塔影滿綠波,詩中見金山故事”,但壹個彈丸之地卻有許多名人的風流韻事。
民望德正北
福建省福州市青城寺(路)內。王(862-925),福建王,唐朝末年分封福建,五代時成為福建王。治理福建三十九年,在促進經濟文化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後人稱為“凱民之王”。此地原是他的故鄉,死於福建。後金三年(公元946年)改為寺廟。從宋朝到清朝,每年立春那天,郡守帶領壹批官員去借土捏春牛,開始春耕。紀念碑全稱是慈恩瑯琊縣王德政紀念碑,高4.9米,寬1.87米。唐太宗三年(公元906年),於景撰,王澍撰。碑文記載了申智的家世背景及其治閩初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情況,是研究五代歷史的重要資料。寺內還有重建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立的《鐘毅王廟碑記》、《乞地》等古跡。
王敏王申智墓
在福建福州北郊占板鄉蓮花峰的豆頂山。王(862-925),光州固始(今河南)人。唐朝末年,其弟王超起兵進犯福建,封為閩王。他統治福建三十九年,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墓原在鳳池山,晚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遷葬於此。蓮花峰是縣城主峰,旗鼓齊鳴,面對五虎,氣勢雄偉。陵園內原有的牌坊,以及蓮花、永興兩所房子(廟),在福建去世時都已廢除。明朝宣德四年(1429),又被屯兵劫掠。如今,只有三層墳墓,翁仲和石獸。舞臺上有兩個平行的長方形磚墩,重建於1981。發現墩下有墓,左室有王敏墓誌銘,右室有石人夫人墓誌銘,均為翁成贊所撰。橋墩周圍有壹堵墳墻,頂部用土封住。唐民忠王壹墓碑是明萬歷三十年(1602)重修時豎立的。
炯龍橋
也被稱為飛蓋橋和沈工橋。福建省福州市郊區民安鎮興港。建於五代,有四墩五門,由花崗巖制成,長66米,寬4.8米。橋墩呈船形,兩端尖頭,橋墩之間鋪有五塊石梁板。橋上有石欄桿,有36根柱子,有獅子,海洋動物,荷花等。雕刻在圓柱的頂端,這在古拙是生動的。南宋春遊重建後,改名為飛蓋橋:清康熙十六年(1677),鎮官沈重修,改名為橋。現存的大部分建築都是唐宋時期的遺跡。“閩中橋梁天下第壹”,但五門以上的唐橋仍不多見,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橋技術的重要實物例證。橋的兩端各有壹座廟亭,是清代重建的。西北端是宣帝亭,旁邊是宋關文寺學士鄭行知題寫的“飛蓋橋”、“沈工橋”石碑,東南端是聖王廟,供奉齊天大聖,重檐九脊。背靠盤石山,可壹步壹步登上山頂,欣賞星岡九曲、七星生日的景色。
桂宅
福建福州蓮花亭邊上。清道光八年(1828),林除了父親留在家中的後顧之憂,還主張恢復西湖。清湖工程完成後,在蓮花亭北黃花亭舊址修建了宋代李綱祠堂(現已廢棄),並在祠旁建了三椽,種了兩株桂,因李綱晚年居住而得名,又稱桂宅。鹹豐元年(1851),也就是林死後的第二年,即12年6月,國家的人按照林的遺囑,在這裏供奉了他的像。民國時期在翟旁邊建了壹個房間,叫“林文忠公共閱覽室”,還新建了壹個禁煙亭。
煙臺山
福建福州閩江南岸,梅塢、麥源頂中段的藤峰。因元末至清初有壹煙墩,以作報警之用,故名。1962建成公園。公園裏有長廊、茶室、閱覽室和遊泳池。點綴著木棉、閩楠、美洲松等珍貴樹種。因為有壹條河,地勢比較高,視野開闊,可以將榮成盡收眼底。北望三山兩塔;俯瞰閩江繁忙的航運;還有兩座橋,萬壽和閩江,就像長虹壹樣。夏日傍晚,河風習習,俯瞰萬家燈火,如繁星點點,是避暑勝地。山麓梅塢,古有萬株梅樹,名曰“瓊花嶼”。明代的徐鉉曾經留下壹句名言,“十裏花為市,千裏玉樹為林”。清初毀於戰火,現在滿是店鋪。
崇福寺
它在福建福州北陵下,距市區約8公裏。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原名崇福園,後廢棄。明末清初重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初具規模,後逐漸發展,梵宮眾多,廟宇宏偉,成為清末福州五大寺廟之壹。寺廟在象峰腳下,群山環抱,松柏參天,寺廟周圍有壹條清澈的小溪,環境十分幽靜。現存的寺廟大多是光緒年間重建的。
崇廟護聖築獄塔
俗稱“烏塔”,誤稱為“凈光塔”。在福建省福州市烏石山東麓,五代三年(公元941年)福建王為自己、家人、官員祈福,在唐代塔舊址上修建。原計劃是建九層,但沒有完成。顏夕被殺,福建也死了。現存塔為八角形,七檐,高35米。它是由花崗巖制成的。轉角設倚柱,每層收檐。壹樓有壹個門,其他樓層有兩個門,沒有門的地方就設佛龕。塔的中央有壹條彎曲的通道,供攀爬。造型雄偉凝重,與玉山東西光塔相對,被譽為“榮成雙塔”。燈房塔身傾斜,1957重建。塔上的浮雕佛像和銘文是研究五代福建歷史和藝術的珍貴資料。塔的旁邊,是前任塔留下的“鎮遠無鱗建凈光塔”的碑。
清真寺
福建福州安泰橋下。據寺碑記載,建於唐代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不具歷史意義。據這個地方說,這裏原是五代福建王王繼鵬的太平宮,但在金代末年天府元年(936年)改為曼居因(佛寺),到元代才改建為清真寺。《杜敏紀》雲:國朝初建,名曰“真教寺”,百姓稱之為“拜”,色目人在此祈禱念經。明嘉靖二十年(1541),毀於火。2008年冬天重建,第八年完工。重建的寺廟屬於東方建築形式;大殿單檐五脊,深寬五間,形成正方形,為禮拜堂。前面是中華表,左右是茶廳,房間走廊,廚房房子等等。現有大廳於1955改建,改為工字形。寺內有《永樂甲骨文》、《嘉靖重修清真寺》等石碑。它是福州唯壹的伊斯蘭教寺廟。
安裝滾筒
不叫“石鼓”。在福建福州東郊,閩江北岸。綿延數十裏,有蒙、白雲、崮子等山峰,最高點海拔969米。山頂有鼓壹樣的巨石,故名。山中的湧泉寺是福建著名的寺廟。寺東的淩源洞、汀水寨、白羊峽壹帶,山石嶙峋,峭壁密布,素有“石鼓城”之稱。寺西松柏,曲徑通幽,鼓山十八景,白雲洞諸勝境。山上的山峰俗稱“絕對峰”,可以看到日出。廟的西南面是壹條爬石路,長3公裏,有2500多級的石壁。沿途有觀瀑、半山、更衣等五個亭子。1954又開了壹條盤山公路,從市中心到廟前有車。松濤樓建於1979接待遊客。
鼓山十八景
俗稱十八洞。鼓山湧泉寺西,獅子峰下。山石幽谷,山路蜿蜒,蒼松掩映,福州市區和郊區盡收眼底。紂王亭建於宋代,但現已廢棄。附近有壹個山洞,寬16米,深7米。洞內有清泉,洞前插有石墻,稱為“達摩洞”。洞穴周圍有石竈和仙猿巖。清鹹豐四年(1854)開放八仙洞、虎降洞,鋪設石堿、石徑,將遊覽線路延長了2公裏多。約有30個洞穴和景色分別題寫了標題,而達摩洞入口處的石壁上則全面題寫了達摩面壁、仙猿守峽、玉筍成林、生日快樂等18句詩句,故名“十八景”。近年來,通道進行了整修,修建了亭臺樓閣。
孤山摩崖石刻
在孤山上。山上怪石嶙峋,峽谷縱橫,巖壁上刻有約400處摩崖石刻,多分布在古登山道、逢蒙、白雲洞、十八景、淩源洞等地,尤以淩源洞為甚。謝明的《古稿》說:“銘刻於空間的名山之多,莫過於是山者;進入淩源洞,墻壁很多,幾乎沒有縫隙。”淩源洞有200多處摩崖石刻,是書法的寶庫。著名的石雕有宋代的蔡襄、李剛、趙如玉、朱,以及當代的郭沫若。
千佛塔
在鼓山湧泉寺。數壹對。燒制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原為福州南臺島龍瑞寺,1972遷至此處,在天王堂前分開,東有“莊嚴劫千佛塔”,西有“不朽劫千佛塔”。這座塔是由陶器、釉料和銅制成的。為木質八角亭,共九層,高6.83米,座徑1.2米,寬度自下而上遞減。它是由分層燒制,然後拼接而成。塔壁上貼著1078尊佛像,屋檐下掛著鈴鐺,塔頂有葫蘆,塔基上有獅子、泥土和各種花卉圖案,上面有條理清晰的銘文,燃燒的時間以及施舍者和工匠的姓名。由陶器制成的大型寶塔在中國很少見,是研究宋代建築藝術的寶貴材料。
白雲洞
孤山西北角,距湧泉寺約7公裏。洞穴在陡峭的懸崖之間,寬約16米,深5米。被封鎖進佛教寺廟和寺院。天上有石頭,沒有瓦。洞外,雨在下,窗欞未濕透;白雲繞,霧滿洞。從洞口往下看,危巖如削壁,長流如深淵。古人雲:“白雲之奇,不在洞,而在徑。”也就是從山上爬下來時沿著巖石的危險路徑。要爬上這個山洞,需要穿過三塊危巖,還要爬上壹段兩邊都是深溪的龍脊路。沿途有化龍橋、音月潭、龍爺巖、天梯、觀瀑臺、吼雷、石佛嶺等勝景。
湧泉寺
鼓山半山腰白雲峰腳下。海拔455米,占地25畝。這個地方曾經是壹個水池。五代開平二年(公元908年),福建王填池建寺,並請高僧顏住寺。宋真宗賜“湧泉寺”,明永樂五年(1407)改名為寺。嘉靖二十壹年(1542)毀於火,天啟七年(1627)重建。現存的主要建築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鐘鼓樓、白雲殿、嶽明樓、神箭殿、經堂和回龍閣,它們都是在清朝和近代重建的。規模宏偉,清末被列為福州五大佛教寺廟之壹。該寺以藏經和藏文版本聞名中外。此山藏有明清時期著名高僧元顯、道培等的書籍及其他著作7500余冊,明清佛經10000余冊,苦行僧書寫的佛經675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