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的稱呼有:余、吾、予、我、愚等。
“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
“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數。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古代常用的稱呼方法
1、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等。
2、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壹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壹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等。
3、稱謚號
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翺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壹種“惡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