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

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

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前身為1984年6月成立的吉林師範學院古籍研究室;1985年6月改建為吉林師範學院古籍研究所,是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委員會在吉林省設立的古籍整理與研究協作體;1999年9月北華大學組建後,於12月成立北華大學古籍研究所;2004年5月,改建為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2007年1月,被評為吉林省第壹批省屬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鄭毅,男,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現任北華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省級重點學科歷史學學科帶頭人。  主攻學術領域為中日關系史、日本外交政策史,在多年的學術研究過程中主持承擔並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外交政策”(08BSS004)壹項,項目成果被同行專家評定為優秀等級;主持承擔並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05JA810001),在該學術領域出版學術專著兩部,填補了從中國人視角考察研究日本戰後對華外交政策形成的關鍵節點和關鍵性人物,對豐富中國日本史學界具有引導性的學術地位與價值,對於國人了解日本社會,了解日本戰後對華外交政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發表論文50余篇,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0余項。  鄭毅教授現為吉林省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歷史學科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日本史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學會理事、中國東北地區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吉林省教育廳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吉林省社科院客座教授、吉林省社科聯委員。2011年1月被評為吉林省第11批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2012年12月被評為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創新人才第二層次人選。

擔任主編的大型地方文化叢書《長白叢書》,2014年已出版了108部,5000余萬字,在國內外學術界都有極高的學術影響力,在整理以及傳承地方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1)《長白叢書》

從1985年開始對東北文獻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系統發掘和整理研究,編訂出版了大型地方文獻《長白叢書》,現已出版108部,5000余萬字。以其鮮明的地方性、多姿的民族性、濃郁的邊疆性和強烈的國際性,斐聲海內外。被專家譽為“東陲文獻,重放光華”、“東北文獻薈萃、關東文化精華”,中國社科院邊疆史地中心主任厲聲研究員評價:《長白叢書》的研究成果與西北整體研究同居全國地方史研究首位,在國內外史學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長白叢書》全套曾獲省社科二等獎。

《長白叢書》的整理與研究已由東北地區擴展到東亞區域,出版了《同文匯考中朝史料》、《東北亞經濟圈譯叢》、《霍爾瓦特與中東鐵路》等壹批成果,使《長白叢書》的成果更加具有國際化視野。

(2)學術論文

2008年至今,發表學術論文133篇,其中在CSSCI索引源期刊發表論文31篇。***出版學術專著14部。

(3)獲獎

《東北農業經濟史料集成》獲全國古籍出版壹等獎1項,《同文匯考中朝史料》獲全國古籍圖書壹等獎,《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權利利益平衡吉田茂政治思想體系研究》獲吉林省教育廳壹等獎、獲省社科三等獎2項、獲得省市社科成果獎15項。

(4)科研項目

中心成員先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分別為鄭毅教授的“吉田茂的帝國意識與對華政策觀研究”,已於2011年底結項,項目成果被評為優秀;劉國石教授結項的“中朝疆界與民族關系研究”,結項成果被中央政治局所采閱。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3項:鄭毅教授的“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李善洪副教授的“清朝和朝鮮朝貢關系文書研究——以《同文匯考》為中心”、趙文鐸副研究員的“民國時期東北基層權力結構研究(1911—1931)”。國家古籍整理項目2項、中外合作項目3項、省級科研項目20項,項目經費115萬元。 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學術機構的合作,是活躍學術氛圍的重要方式。中心先後與韓國慶南大學、嶺南大學中國研究中心、韓國建國大學亞洲移民研究所、韓國漢城教育大學韓國學教育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學韓國文化研究所、大連大學中國東北史研究中心等建立友好合作關系。中心多次邀請美、日、韓等國和港臺地區學者來訪。中心成員均參加過國際或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會議,在交流的頻度和密度方面,都是非常突出和有實效的。

2007年以來本學科主辦或合辦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10次。(截止於2012年12月)  其中國際學術會議4次,  2007年8月召開的東北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年召開的近代東亞的接觸空間——以中國東北地域為中心;  2010年召開的東北民俗——以火炕文化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1年召開的中韓近代東亞地區人口流動及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會議6次,  2007年7月召開的吉林省歷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2010年大陸、臺灣“孫中山和諧思想”學術研討會;  2011年東北地區中日關系史研究會成立三十周年暨學術研討會;  2012年1月召開的吉林省省級高校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專委會第壹屆理事會;  2012年7月召開的吉林省省級高校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專委會第壹屆年會;  2012年10月合辦的人本思想與公正社會的構建學術研討會。  10次學術會議與會國內學者515人,國外學者47人。  通過這些學術活動,對提升東亞中心的學術地位,擴大學術影響,提高研究素質,引領研究方向都有重要意義。 北華大學高度關註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專撥南校區院系辦公樓二層1000余平方米作為中心的研究室和資料室,投資20余萬元進行改善,使中心成員都有獨立的研究室和校園網絡。為擴大影響,資料室現有國內外圖書近5萬冊,長期訂閱期刊60余種。中心還建立了獨立的域名的網站能便捷地與國內外學術界進行交流合作。

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前身為成立於1985年的北華大學古籍研究所。根據原古籍研究所研究領域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經北華大學校長辦公會通過,於2004年5月成立北華大學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 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學術隊伍建設合理得當,階梯結構合理,且每人都有自己相應穩定的研究方向,可完全適應當前中心學科隊伍建設的需要。

根據研究領域和學科建設的需要,東亞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下轄四個研究室。分別為東北文獻研究室、東北經濟研究室、東北民族研究室、東亞區域史研究室。研究室主任分別由教授、副教授擔任,設有辦公室和資料室。研究中心研究領域特點鮮明、成果突出,在省內和國內較有影響。

中心的研究成果比較突出。 自1985年以來,壹直以開發鄉邦文獻、宏揚地方文化為宗旨,面向東亞,依據深厚的文化積存, 在全方位、深層次的挖掘和研究的基礎上,編訂《長白叢書》文獻整理與東亞文化研究兩大系列, 現已出書108部,總計5000余萬字,內容包括史料、方誌、檔案、人物、詩詞、滿學、農學、 邊疆、民俗、金石、地理、東北亞、專題論集等13個子系列,以其宏大的規模、豐富的內涵, 向世人展示了壹方文化寶庫。

在編訂《長白叢書》的同時,中心的學者還獨立或與學術界相關學者合作,獨立撰著學術著作近30部, 擔任主編、副主編或參編學術專著30余部,成果可謂豐厚。

學術論文是中心科研成果表現的重要方式之壹。據不完全統計,中心學者先後發表國家級文章200余篇,省級文章400余篇,市級文章200余篇。很多文章被《中國人大報刊資料中心》、《高校文科期刊文摘》等全文轉載、部分轉載或收入目錄,在學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科研立項是中心科研能力的突出表現。中心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日合作項目、 國家教育部青年項目、省社科項目等在全省同類高校中處於領先地位。中心曾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也是北華大學唯壹的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承擔中日合作交流項目3項,211工程項目子項目1項,全國古籍出版項目1項,全國古籍整理項目1項,國家教育部青年項目2項,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中心項目2項,吉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5項,吉林省教育廳項目近20項,學校校管項目50項。且《長白叢書》為全國高校古委會的九五、十五、十壹五期間重點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語言文化)研究所組織機構

顧 問: 劉乃中 劉厚生 張璇如 曹保明 富育光(滿族)

所 長: 鄭 毅

副所長:劉國石(離休),劉厚生(接任)

成 員:(以姓氏筆劃為序)

孔艷波(滿族) 劉軍臣 張 誌

李德山 趙文鐸(滿族) 趙興元(滿族)

侯立紅 費 馳 宮健澤

胡黎霞(滿族) 崔子科 戴克良

推動對滿語言文化的研究與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在北華大學成立 本報2007年10月26日訊(記者龔保華)由北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與東北師大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聯合成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語言文化)研究所在北華大學剪彩。成立儀式上,北華大學領導向劉乃中、張璇如、富育光、曹保明、劉厚生等專家和學者頒發了客座教授、學術顧問證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組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在會上做了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主題發言。  據東北師大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劉厚生介紹,滿語文在清代通行300余年,其自身發展水平很高,具有豐富而生動的詞匯和準確嚴格的表達手段,可以說有相當程度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堪稱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著名的漢文典籍如《四書》、《五經》、《左傳》、《三國演義》等均曾被翻譯成滿文。然而,作為我國第3大民族的滿族,人口已超1000萬,但會說滿語的卻為數寥寥。滿學界專家痛心地說:“壹種語言的消亡,絕不亞於壹個物種的消亡。如果再不對其進行搶救挖掘,滿語口語就有可能從歷史上消失。”劉厚生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東北師大開設滿語文課程,並出版了《滿語文教程》、《簡明滿漢辭典》和《漢滿詞典》等學術專著,培養了多名從事滿學研究的研究生,形成了壹個特色鮮明的研究團隊,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據悉,研究所成立後,將建立圖書信息資料中心;編輯出版東三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概覽;並進行科技立項,申報省社科項目。在滿語文科研教育方面,將編寫《滿語文教程》;為滿足社會各界要求學習和了解滿語言文化的願望,在2007年面向社會開辦滿文進修班(初級班),2008年辦高級班還將在北華大學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中開設滿語文課,並在吉林地區做壹次滿語言文化的普查。  來源:中國吉林網-吉林日報2007年10月27日(責任編輯:賈國湘) 本學科設有東亞國際關系史、中日關系史、中朝(韓)關系史、東北地方史、東北邊疆史、中國近現代政治和社會史六個研究方向。現有教師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人,在讀博士5人。

本學科壹直以開發鄉邦文獻、弘揚地方文化為宗旨,編訂大型文獻叢書《長白叢書》。截止2014年5月,《長白叢書》已經出版108冊,總計5千多萬字,為專門史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研究生培養體系完備,研究成果豐碩,學科成員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7項,省級項目26項。發表國家、省級論文260余篇,部分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大復印資料》等轉摘或轉載。

以專門史研究為平臺,東亞中心先後與韓國嶺南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韓國文化研究所等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教學人員多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加強了學術交流與合作。

東亞中心擁有獨立資料室,藏書近4萬冊,期刊70余種,為專門史教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保障。2007年至今,招收碩士研究生50余人,就業率達100%。 本學科是北華大學重點扶持學科,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人,在讀博士3人,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近現代史、近現代國際關系史。

本學科教師研究方向穩定,學術成果豐厚,世界史方向的教師2008年來先後承擔國家級項目4項,省級項目18項,出版專著、譯著、整理類著作、教材20余部,在《光明日報》、《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歷史教學問題》、《社會科學戰線》、《東北師大學報》等省級以上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多篇論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人大復印資料》等轉摘或轉載。 專業代碼名稱研究方向人數考試科目復試科目加試科目備註0602L3專門史01東亞國際關系史10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3、313歷史學專業基礎或628世界近現代史 國際關系史中國現代史、世界現代史   02中日關系史       03中朝(韓)關系史       04東北地方史       05東北邊疆史       06中國近現代政治和社會史     060300世界史01世界近現代史6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或202俄語或203日語

3、313歷史學專業基礎或628世界近現代史 現當代國際關系史中國現代史、世界現代史   02近現代國際關系史       03東亞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       04東亞政治與文化史研究     北華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東亞中心 (學制三年) 咨詢方式:(0432)64602765 聯系人:鄭春輝 專門史與世界史公用必備參考書目:

《中國近代史》王文泉、劉天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國現代史》王檜林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世界史·近代史編》(上、下)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世界史·現代史編》(上、下)吳於廑、齊世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專門史:

《國際關系史簡編》劉陵、洪育沂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1986年。  世界史:

《國際關系史》劉德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以上資料截止於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