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麻姑仙壇記原文

麻姑仙壇記原文

有唐撫州(2)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顏真卿撰並書。

麻姑者,葛稚川(3)《神仙傳》雲:王遠(4)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屍解(5),如蛇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奕,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餘發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擗(6)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7)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蛘(8)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邪?”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歷三年(9),真卿刺撫州。按《圖經》(10),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皆偃蓋,時聞步虛(11)鐘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

開元(12)中,道士鄧紫陽(13)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於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於壇側,元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於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

於戲!自麻姑發跡於茲嶺,南真(14)遺壇於龜源,花姑(15)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餐花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巖,法箓(16)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郁華,皆清虛服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17)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誌之,時則六年(18)夏四月也。

註釋:

(1)麻姑: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葛洪《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建昌鎮)人,修道牟州(今山東掖縣)東南姑余山(昆崳(yú) 山,古名根余山、姑余山,據《仙經》記載:“姑余山因麻姑曾於此修道上升,有余址尚在,因以得名。”傳說麻姑是壹個小官吏的女兒,因不滿父親虐待民工,遭到父親的關押,後來越獄逃跑,經王母娘娘指點,來昆崳山修煉成仙。)。東漢桓帝時應王方平之召,降於蔡經家,年十八九,能擲米成珠。自言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蓬萊之水也淺於舊時,或許又將變為平地。後世遂以“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之急劇。她的手指像鳥爪,蔡經見後曾想:“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後代文人常用作典故。如唐杜牧《讀韓杜詩》:“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又相傳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故舊時祝女壽者多贈麻姑像,稱“麻姑獻壽”。(《辭海》)

(2)撫州:今江西撫州市。

(3)葛稚川: 283年-363年,名洪,自號抱樸子,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著有《抱樸子》、《神仙傳》傳世。

(4)王遠:東漢時人,名遠、字方平。漢桓帝時做過官,精通天文、河圖、道鑯學。後來辭官隱去,在豐都平都山升天成仙。

另《神仙傳》有關麻姑的記載中,也提到了王方平,“滄海桑田”的成語也出自此。

《神仙傳·王方平》原文:

後漢王遠字方平,東海人。舉孝廉,除郎中。明天文圖讖學。桓帝問以災祥,題宮門四百余字。帝令人削之,墨入板裏。後去官隱去。魏青龍初飛升於平都山。見《廣成先生神仙傳》。按平都山,今之豐都縣也。又《新都誌》,方平常采藥於縣之真多山,有題名雲,王方平采藥此山。童子歌,玉爐三澗雪,信宿乃行。(過了壹天才能走過去)

《廣異記》篇名,記載了壹個名叫王方平的人“純孝”的神異故事。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篤,方平侍奉藥餌,不解帶者逾月。其後侍疾疲極,偶於父床邊坐睡,夢二鬼相語,欲入其父腹中。壹鬼曰:“若何為入?”壹鬼曰:“待食漿水粥,可隨粥而入。”既約,方平驚覺,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於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蓋上,於釜中煮之百沸—視,乃滿瓶是肉。父因疾愈,議者以為純孝所致也。”

(5)屍解: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托壹物(如衣、杖、劍)遺世而升天,謂之屍解。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巖洞,然後飛升成於真仙。”屍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屍解術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多遭世人非議,王充《論衡·道虛篇》即稱之為“虛妄”之術。壹些道士也在逐漸修改看法,隋唐道士已視之為成仙之下品,金元全真道更在基本否定肉體成仙的基礎上,加以徹底擯棄。

(6)擗:pǐ,用力使離開原物體。

(7)獪:kuài,狡猾。

(8)蛘:同“癢”。

(9)大歷三年:768年。

(10)《圖經》:以圖為主或圖文並重記述地方情況的專門著作。又稱圖誌、圖記。是中國方誌發展過程中的壹種編纂形式。圖是指壹個行政區劃的疆域圖、沿革圖、山川圖、名勝圖、寺觀圖、宮衙圖、關隘圖、海防圖等;經是對圖的文字說明,包括境界、道裏、戶口、出產、風俗、職官等情況。它由地記發展而來,內容比地記完備。現知圖經以東漢的《巴郡圖經》為最早。

(11)步虛:道士在醮(jiào)壇上諷誦詞章采用的曲調行腔,傳說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得名“步虛聲”。但“步虛聲”腔,現已不得而知。現存各地道教儀式中的步虛音樂大多舒緩悠揚,平穩優美,適於道士在繞壇、穿花等行進中的誦唱。

根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後步虛詞成為詩體之壹種,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中國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並無步虛儀式。陸修靜的《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有“步虛”壹詞,指出道士的“步虛”是對天宮中神仙巡行時吟誦之聲的模仿,大約成書於南朝梁陳時的《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收有《洞玄步虛吟》十首,當是道教儀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虛詞,詞作五言,句數不壹。根據法國漢學研究所所長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虛形式同印度教輪回儀式有關,步虛曲腔同傳入中國的“梵唄”有關。這壹說法對深入研究“步虛”的形成仍有重要參考價值,值得重視。

(12)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為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號,***計29年。開元意思是開辟新紀元。開元年間,唐朝國力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13)鄧紫陽:初唐道士,名思權,亦名思璞。江西臨川人。初隱縣境內麻姑山修煉。“後因省親,路獲神劍,佩之。性頗剛毅,自負濟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間,誦天蓬咒不輟,遂感北帝,遺神人授以劍法。”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四亦曰:“鄧紫陽入麻姑山,日夜誦天蓬神咒,感金甲神人與語曰:‘吾是北方六天使者,緣子念誦靈文,帝君已置子之功矣,遂令降墨篆神符真文。上有神仙之術,中有役使鬼神,下有救療疾病。子宜秘之,後當為王者師。’次日果於石室中得其真形符篆,行持有驗。”其後,鄧紫陽又遠訪南嶽朱陵洞天,謁青玉、光天二壇,道法更加精深,名聞當時。開創北帝派,授“北帝錄”等經錄,最崇拜北極紫微大帝——北帝,以擅長治制六天鬼神、辟邪禳禍之事而稱著。開元年間多次應召,入宮訪以道妙,建醮禱福,被玄宗封為天師。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仙逝,玄宗命於麻姑山設觀,歸葬本山。

李隆基曾作詩《賜道士鄧紫陽》“太乙三門訣,元君六甲符。下傳金版術,上刻玉清書。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書。自知三醮後,翊我滅殘胡。”

(14)南真:星名。即南極老人。古時認為此星可主宰人壽命的短長。 宋 晏殊《殢人嬌》詞:“南真寶箓,賜玉京千歲。”(殢tì困擾;糾纏;滯留;沈溺於:殢雲,殢雲尤雨(喻男女之間的纏綿歡愛))

(15)花姑(節):農歷正月二十八日為“花姑節”,是高唐縣獨有的傳統節日。據傳,過去有位叫花姑的女子,從南方來高唐定居,教人們植棉、紡線、織布,使高唐人豐衣足食,人們對她奉若神明。她去世後,在高唐城西門外修建壹座花姑廟,以表其功德,並把她的生日正月二十八定為花姑節。過去,每至此日均舉辦花姑廟會;二十八日,農村則家家煮面疙瘩、面片和面條食用,面疙瘩示為棉桃,面片示為棉葉,面條示為棉枝,以紀念花姑,祈求棉花豐收。“收花不收花,須看正月二十八”的農諺,至今仍在高唐境內廣為流行。據傳,這壹天晴天便是花姑喜歡,即當年棉花豐收;陰天,則是花姑不悅,便不收棉花。

《子部·道家·卷壹百壹十五·紀傳部·傳十四》花姑者,女道士黃靈微也。年八十而有少容,貌如嬰孺,道行高潔,世人號為花姑。蹀履徐行,奔馬不及,不知何許人也。自唐初來往江浙湖嶺間,名山靈洞,無所不造。經涉之處,或宿於林野,即有神靈衛之,人或有不正之念,欲淩侮者,立致顛沛。遠近畏而敬之,奉事之如神明矣。聞南嶽魏夫人,平昔渡江修道,有壇靖在臨川郡,臨汝水西石井山,有仙壇,遂訪求之。歲月且久,榛蕪淪翳,時人莫得知之。以則天長壽二年壬辰冬十月,詣洪都西山,謁道士胡超而問焉。超字拔俗,能通神明,即為指南郭六裏許,有烏龜原,古有石龜,每犯田苗,被人擊,其首折則其處也。姑訪之,見龜之左右,壇跡宛然,立處當壇中矣。於其下得尊像、油甕(甕)、錐刀、燈盞之類,因葺而興之。復夢夫人指九曲池於壇南,訪而獲之,磚砌尚在。

景雲中,睿宗皇帝使道士葉善信,將繡像幡花來修法事,仍於壇西建洞靈觀,度女道士七人,住持洎明皇,醮祭祈禱不絕。每有風雨,或聞簫管之聲。凡是禮謁,必須嚴潔,不爾,有蛇虎驚吼之異。時有雲物如烏,群飛垂帶,直下壇上,倏忽西出,如向井山,前後非壹而已。花姑肹苾(xībì)靈通,密有所告曰:井山古跡,汝須崇修。俄聞異香從西來,姑累得嘉兆,躬申葺理,行宿洞口,聞鐘磬之音,雖荒梗多時,若有人接導。寓宿林莽,怡然甚安。達明入山,果遇壇殿余址,遂立屋宇,聞步虛仙梵之響,環壇數裏。有樵采不精潔者,必有怪異之驚。有野象中箭,來投花姑,姑為拔之,其後每齋前,則銜蓮藕以獻姑。開元九年辛酉歲,姑欲升化,謂其弟子曰:吾仙程所促,不可久住,吾身化之後,勿釘吾棺,只以絳紗罩覆棺上而已。明日,無疾而終,肌膚香潔,形氣溫暖,異香滿於庭堂之內。弟子依所命,棺不釘,以絳紗覆之而已。忽聞雷震擊紗上,有孔大如雞子,棺中唯有被覆木簡,屋上穿處可通人。座中奠瓜,數日生蔓,結實如桃者二焉。每至忌辰即風雲郁勃,直入室內。明皇聞而駭之,使復其事,明日,使道士蔡偉,編入《後仙傳》。(註:肹xī,古同“肸”,多用於人名。羊舌肸,春秋時晉國大夫。肸響xīxiǎng,散布,傳播。也作“肸蚃”。肸蚃布寫。——《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苾bì,香;芳香。苾芬孝祀。——《詩·小雅·楚茨》。又作“吡”晻薆ài咇咈fú(形容香氣充盛。)。——司馬相如《上林賦》;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荀子·禮論》。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氣濃郁)

開元二十八年庚辰三月乙酉,敕道士賫龍璧來醮,忽有白鹿自壇東出,至姑冢間而滅,即花姑葬空棺木簡之處。又有五色仙蛾,集於壇上。刺史張景佚,以為聖德所感,立碑頌述。天寶八載已醜,以魏夫人上升之所,度女道士二人,常修香火。大歷三年戊申,魯郡開國公顏真卿為撫州刺史,舊跡荒毀,闕人住持,召仙臺觀道士譚仙巖、道士黃道進二七人住洞靈觀,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瓊仙七人居仙壇院。顏公述仙壇碑而自書之,以紀其事跡焉。

(16)法箓:道教語。用以“驅鬼壓邪”的丹書、符咒。通常是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法術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稱之“法箓”。法箓牒文中壹般必有相關的符圖,道教經典中有時又統稱“符箓”。

(17)纂懿:古同“纘zuǎn”,繼承。

(18)六年: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