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簡述國學的當代價值

簡述國學的當代價值

壹、什麽是國學

所謂國學,其實是壹門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文化學說及其研究的學問。對它進行研究所

產生成果也算在國學範圍之內,這在學術上來講是這樣劃分的。國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是壹切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學說,中國固有的風俗習慣,中國自己所產生的天文易經,方術、巫術、烹飪、中醫學、藝術戲曲等等這些都是國學的範疇,這是廣義的國學。今天我們講的國學是狹義的國學,就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學說,主要是指意識形態、價值形態以文史哲經為主要載體,這些就是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學說。在這新的文化條件下,壹般將國學等同於儒學而提倡普遍的讀經,或將國學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而大力宣揚傳統文化知識,或將國學涵蓋中國壹切傳統學術而繼承國粹。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壹脈相承,堪稱不朽。其中傳統文化之功不可沒。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壹套合理的核心價值觀,是它讓中華民族充滿生機和活力。離開它,就不能叫中國文化,不能叫國學。國學代表了中國浩瀚五千年文明積澱中的核心價值,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國學中主體是儒學,如果說國學是條河流,儒學就是主流,國學是壹棵樹,儒學就是主幹,儒學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的代名詞。

二、國學的特點和當代價值

在今天這樣壹個全球化時代,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是極其重要的壹環,沒有這壹環中國不可能有新的文化建設,因為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沒有強大的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未來的中國是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所以,弘揚傳承中國的國學文化其重大意義就在於此。今天就國學的當代價值及意義,我主要從五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第壹,重振國學必然對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中華傳統

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壹個國家民族之所以區別於其他民族,並不在於這個民族的地域、膚色等等先天的因素,也不在於這個國家民族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的後天因素,而是主要在於這個民族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造就了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根本之所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第二,重振國學對挖掘國學的當代價值,提高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提高國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特別是

作為主流的儒家思想,壹向重視人的培養和規範,目的是把人訓練成為有良心,有道德,有思想的人,成為壹個對國家民族社會以及家庭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的人並由此形成壹系列的道德準則和倫理規範。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歷代優秀的儒家都把理想人格作為自己修身的首要追求。

第三,重振國學對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系具有重要的理

論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壹個歷史過程,也是壹個既有繼承,也有創新的過程。繼承是以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進而進行理論升華的過程,也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化過程。這樣才能形成具有中國內容,中國氣派,中國特色和中國語言所表述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第四,

重振國學對增加我國文化競爭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

文化是核心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許多普世價值的思想和主張,猶如璀璨的明珠閃耀在人類的天空當中,比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之道”、“天人合壹”、“和而不同”等等重振國學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協調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我們沒有任何絲毫理由不去繼承,不去推動,不去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

第五,重振國學對於我們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鑒參考意義。國學在新世紀對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最保守的壹種說法,中國的國家文明至少有四千多年歷史。在這四千多年歷史當中,中國治國安邦的學術研究也至少走過了四千年,在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學術體系當中,治國安邦的學問應當是地位最為尊崇的,是內容最豐富的壹個學問。人之際通古今之便,其治國安邦的理念無壹例外的構成了他們思想體系的主要脈絡,從來都是壹種人文精神,也從來都是經世濟用的正道。中國豐富多彩的治國理念,中華民族的治國實踐和政治智慧,實在是壹種巨大的寶藏。從中國歷史來看,凡是和的時代,都是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時代。

三、科學認識國學價值

從現有資料看,梁啟超應為20 世紀“國學”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作為“西風東漸”的應對物,國學是壹個與西學相對的概念。國學最基本的性質,是中國傳統學術;國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的主體研究方法,是形成於中國本土的傳統研究方法。20世

紀前期的國學,既具有傳承中國固有學術文化薪火的性質,又顯示出強固本體,吸納體,

拓寬屋宇,再臻新境的開放性特點。20 世紀40 年代以後,“國學”壹詞漸不流行。國學的研究工作,固然從未中斷,且不無拓展與深入,但總的態勢不夠張揚而顯得比較低沈。至近20 年來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國學才又“添酒回燈重開宴”且日益“亂花漸欲迷人眼”了。但必須看到,當下的國學,事實上已與20 世紀初期及上半葉的國學不盡相同了。國學這壹概念的指稱範圍已較數十年前大為拓寬——20 世紀上半葉的國學主要指中國傳統學術,時下的國學則是中國傳統學業和中國傳統學術的總合。竊以為,“國學”概念內涵的這壹變遷具有積極的意義,它使國學具有了更廣泛的群眾性、基層性和普及性。傳統國學,多是學人圈子裏的事情,今之國學,卻具備了對於閭裏百姓的親和力。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籠統地強調當代國學的價值和意義,容易導致認識和操作上的某些失度、偏至或迂闊化、庸俗化傾向。無論討論國學,還是推動國學建設,都應在國學的價值認識和利用方面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尺度:

第壹,國學與西學的關系是相對的而不是對立的。前者與後者既有相異的壹面,又有相同、相通的壹面。對待國學與西學的正確態度,乃是兩者雙重而不是用前者對抗後者。國學與西學的優勢互補,才是“人間正道”。

第二,國學是壹個文化***生礦,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批判地繼承”傳統學術文化遺產,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方是科學主義的立場。

第三,弘揚或曰復興國學,必須合乎時代價值取向的目的性。應在合理繼承、開發、利用傳統學業、學術資源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並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成果。

第四,傳統國學的優勢,主要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當代中國人應該有勇氣承認,

中國傳統學業、學術,在自然科學方面的建樹,整體上是遜色於西方學業、學術的。即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學亦並非在所有領域都占盡風流。例如邏輯學、純粹思辨學、經濟學、語法學的不夠發達,便是不能回避、回護的事實。明長知短,才能揚長補短。

第五,國學的前景可以樂觀,但如何提升、拓展、創新,使其健康發展,有賴當下中國人與未來中國人的偕力並作。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支持、引領與知識界人士的參與、把握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