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後,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願。”於是就逃開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壹個兄弟。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幹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啊!”扶起他們,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後,天下都歸順於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並隱居於首陽山,采集薇蕨來充饑。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壹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采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叔齊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西)君少子,名致
管仲 :
中文名稱: 管仲
又 名: 夷吾 字仲 管敬仲
性 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生 卒 年: ?—645
相關人物: 鮑叔牙
生平簡介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稱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後,生於潁上(潁水之濱)。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謀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壹個霸主。管仲的言論見《國語·齊語》。另有《管子》壹書傳世。
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壹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壹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壹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起初,管仲向桓公提出修好近鄰、先內後外、待時而動的治國求霸之策,而桓公未聽其言,於次年輕率攻魯,在長勺之戰中被魯軍擊敗。
戰後,為使齊國盡快富強起來,達到民足、國富、兵強,管仲進行了壹系列改革。
在經濟方面,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與經濟是否發展密切相關。他廢除了齊國仍保留的公田制,實行按土地肥瘠定賦稅輕重的土地稅收政策,使賦稅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生產的積極性。設鹽官煮鹽,設鐵官制農具,發展漁業,由國家鑄造錢幣調節物價,推動商品流通;鼓勵商民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的經濟得到很快發展。
在政治方面,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21個鄉。其中工商鄉6個,鄉民專營本業,不服兵役,農鄉15個,鄉民平時種田,戰時當兵。國都以外劃分為邑、卒、鄉、縣,均設官員管理。10縣為1屬,全國***有5屬,設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國君報告屬內情況。這就形成了對全國的統治。
在軍事方面,管仲認為兵在精不在多,強調寓兵於農,把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起來。在農鄉,5家為1軌,10軌為1裏,4裏為1連,10連為1鄉,5鄉為1軍。每家出1人當兵,1軍為l萬人。全國有3軍,國君自率1軍,二位上卿各率1軍。每年春秋通過狩獵訓練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齊國由於管仲實行改革,很快強盛起來。管仲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那時,西周王室衰微,造成列國互相爭戰。首先舉起尊王的旗幟,就能借周天子之命,名正言順地得到盟主的地位。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派人送祭肉給桓公以示嘉獎。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並依據管仲的建議,訂立了盟約。至此,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壹次,史稱“九會諸侯,壹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因有殊勛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管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說他早年經營商業,後從事政治活動。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鬥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後,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並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在經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並采取了若幹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政策。
在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得到穩定和改善的基礎上,管仲積極促使齊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爭取與國的方針,以建立霸權。所謂“攘夷”,是對侵占華夏地區的戎、狄進行抵禦。前649年,揚拒泉臯之戎入侵王室地區。此後二年,以齊為首的諸侯國派兵戍守王都。前644年,山戎伐燕,齊軍救燕。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臺境內),次年滅衛(今河南淇縣)。其後二年,以齊為首的諸侯國恢復衛國,另建衛都於楚丘(今河南滑縣東)。所謂“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前655年,齊軍與諸侯軍伐楚,迫使楚國向王室貢送蠶絲(壹說為包茅)。在葵丘之會的盟辭中,有誅不孝、無得更易太子、不允許以妾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國邑等條文,目的皆在於維護周天子下的宗法制度。所謂爭取與國,是運用軍事、經濟手段來取得中小諸侯國的支持。譚(今山東濟南東)、遂(今山東肥城西南)等國曾藐視齊國,被齊滅掉。服從者來朝聘,齊取厚報。前651年,由齊國召集葵丘之會,確定諸侯國間不得築堤防雍水來危害鄰國,不得有意不賣給鄰國糧食。
管仲的對內、對外政策,將守舊與革新結合為壹體,具有明顯的兩重性、過渡性。但他畢竟輔佐齊桓公,建立了霸業。
文學家 - 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郎中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裏的壹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下獄,做了中書令。他按照漢朝法令的規定出錢贖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55歲那年最後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8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又作《報任安書》,記述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發憤修史的抱負。
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不傳,因其受過臏刑(剔去膝蓋骨),故名孫臏。是孫武的後人,生於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壹帶)。戰國時期齊國的軍師。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著有《孫臏兵法》傳世。
相傳他早年曾經與龐涓壹道跟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做了魏惠王的將軍,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為才能不及孫臏,便陰謀派人把孫臏騙來。孫臏到了之後,龐涓越發害怕孫臏的才能超過自己,更加嫉恨他,於是蓄意用計陷害孫臏,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蓋骨,並在額頭刺字。孫臏也因此得名。龐涓的目的是想把孫臏埋沒起來,讓世上再沒有同他競爭的對手。不久,有位齊國的使者來到魏國大梁,孫臏以刑徒的身份暗中與之相見,說動齊使。齊國使者覺得孫臏是個奇才,便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了齊國。齊國的大將田忌非常賞識孫臏的才能,把他奉為上賓以客禮相待。
孫臏的軍事才能不久就被齊王發現了。當時,齊威王常常與王公貴族們用比賽駕駛馬車賭輸贏。田忌過去比賽,常因馬的足力略差壹點而告輸。孫臏觀察了這種比賽之後,發現馬的足力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間相差也並不懸殊。有壹次,孫臏對田忌說:“妳可以下大賭註,我自有辦法讓您獲勝。”田忌很佩服孫臏過人的才智,便按照孫臏的意見同齊威王與貴族們下了千金的賭註。
等到比賽開始之前,孫臏告訴田忌:“妳先用妳的下等馬同他們的上等馬比賽,再用妳的上等馬同他們的中等馬比賽,最後用妳的中等馬同他們的下等馬比賽。”三場賽畢,兩勝壹負,終於贏得齊王的千兩黃金。田忌因此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在向孫臏討教兵法中深感孫臏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當下拜他為將軍。孫臏賽馬的故事,從此成了軍事謀略學最原始最生動的事例。
周顯王十六年(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兵8萬,由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出發,北上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趙國無力打破魏軍的圍攻,便向齊國求救。齊王想用孫臏為將,孫臏辭謝說:“刑余之人不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於是齊王於公元前353年派田忌為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軍車之中籌謀策劃,率兵8萬救趙。田忌想領兵直奔趙國,孫臏勸阻道:“凡是要解開紛亂的絲繩,壹定要找出它的結頭,不可用拳頭亂砸;要解勸鬥毆的,不可幫著去打;避實就虛,在形勢上阻遏制止住敵方,自然就可以解圍。現在魏國攻打趙國,它的輕兵銳卒必然都在前線,老弱殘兵留守國內,您不如引兵圍攻大梁,占據交通要道,攻打它防衛空虛之處,魏國壹定放棄攻打趙國而自救。這樣我們就壹舉解了趙國的圍,又收到了攻擊魏國弊弱的效果。”田忌采納了孫臏批亢搗虛的建議,將主力集結於預設陣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準備殲敵。大約在十壹月間,龐涓回兵桂陵,遭到齊軍截擊,敗回大梁。圍魏救趙的成功經驗從此被中國歷代兵家所借鑒,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桂陵之戰,魏軍雖然戰敗,但實力並未受到多大的損失。桂陵戰後的十三年(前341年,齊威王十六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於是在韓魏兩軍久戰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直取魏國首都大梁。魏國得知齊軍攻魏救韓的消息後,立即撤去圍韓之軍回到大梁,魏國國君魏惠王決心集中主力迎擊齊軍,以報桂陵之戰失敗之仇。於是,他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軍隊主動迎擊齊軍,尋求決戰。孫臏向田忌建議:利用三晉士兵向來驃悍驍勇,輕視齊國,認為齊軍膽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誘敵追擊,然後乘隙予以致命打擊。孫臏還具體提出了誘敵的方法:就是在與魏軍接觸後就假裝敗退,退卻中第壹天挖十萬個爐竈,第二天減少到五萬,第三天減少為三萬個,讓魏軍誤認為齊軍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戰鬥力迅速減弱,而不顧壹切地來追趕。果然,龐涓見齊軍爐竈天天減少,得意忘形地說:“我原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境內才三天,士兵就逃走過半了!”於是丟下步軍,只率壹部分輕裝精銳部隊,兼程追趕。孫臏估計龐涓的行軍速度,天黑當可趕到馬陵(今漢南範縣西南),而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埋伏兵馬。就命令削去大樹的樹皮,在露出的白頭木頭上寫上:“龐涓死在此樹之下。”然後命令齊軍善射者壹萬人,手執強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說:“夜裏見到火光亮起來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夜晚來到大樹下,見白色木頭上寫了字,鉆火照看,還沒來得及讀完樹上的字,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大亂,彼此無法相顧。龐涓這才意識到中了孫臏的計策,已經智窮兵敗。但他還不服氣,在自刎之前慨嘆:“遂成豎子之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軍乘勝攻擊,全殲10萬魏軍,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凱旋而歸。孫臏也由於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天下。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孫臏兵法》總體上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諸方面都提出了若幹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孫臏認為戰爭有壹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壹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這些都受到中外學者的贊賞和重視。
點評:孫臏無論是指導田忌賽馬還是指揮桂陵和馬陵之戰,都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戰略上能正確地選擇作戰時間、空間,在戰術上因勢利導,制造假象,用圍魏救趙、批亢搗虛、減竈示敵等謀略使敵產生錯誤判斷而自動就範,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特別是其創造的“圍魏救趙”的戰法,為歷代兵家所借鑒。
魯迅: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號豫才。浙江紹興人。七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從壽鏡吾老先生就讀於三味書屋。十三歲那年家裏發生壹場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漸入困頓,接著父親壹病不起,使他飽嘗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為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09年8月回國。
辛亥革命後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供職,後又隨部遷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發表新文學的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吶喊》和《仿徨》等。
“四·壹二”反革命政變使其思想產生了飛躍,由此進化論思想為主導,轉向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思想為主導。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
後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槍,充滿了唯物辨證的精神。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毛澤東認為: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中國壹代文學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時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生平: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順街,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無黨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1923年到上海,後到南京,在東南大學附中學習 ,1925年畢業。1927年旅居法國。1928年回國,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文學季刊》編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時期,與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50年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茅盾文學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文學基金會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1988年當選為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3年3月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6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會主席。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委員會主席。2003年3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壹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巴金著作書目
《滅亡》(中篇小說)1929,開明
《無政府主義與實際問題》(理論)與克剛等合著,1927,上海民鐘社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理論)1930,上海自由書店
《死去的太陽》(中篇小說)1931,開明
《復仇》(短篇小說集)1931,新中國
《霧》(“愛情的三部曲”之壹,中篇小說)1931,新中國
《海的夢》(中篇小說)1932,新中國
《春天裏的秋天》(中篇小說)1932,開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
《光明》(短篇小說集)1932,新中國
《雨》(“愛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說)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說)1933,開明
《電椅》(短篇小說集)1933,新中國
《抹布》(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壹,長篇小說,又名《激流》)1933,開明
《萌芽》(中篇小說,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中篇小說)1933,開明
《旅途隨筆》(散文集)1934,生活
《將軍》(短篇小說集)1934,生活
《巴金自傳》(傳記)1934,中華
《電》(“愛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說)1935,良友
(《霧》、《雨》、《電》合訂為《愛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點滴》(散文集)1935,開明
《神·鬼·人》(短篇小說集)1935,文生
《巴金短篇小說集》(1-3卷)1936-1942,開明
《生之懺悔》(散文集)1936,商務
《沈落》(短篇小說集,又名《淪落》)1936,商務
《憶》(回憶錄)1936,文生
《發的故事》(短篇小說集)1936,文生
《長生塔》(童話集)1937,文生
《雷》(短篇小說集)1937,文生
《短簡》(散文集)1937,良友
《控訴》(散文集)1937,重慶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長篇小說)1938,開明
《夢與醉》(散文集)1938,開明
《感想》(散文集)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生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長篇小說)194O,開明
《利娜》(中篇小說)1940,文生
《火》(***三部,第二部又名《馮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長篇小說)1940—1945,開明
《星》(英漢對照,中篇小說)1941,香港齒輪編輯社
《無題》(散文集)1941,文生
《龍·虎·狗》(散文集)1941,文生
《還魂草》(短篇小說集)1942,文生
《廢園外》(散文集)1942,重慶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說集)1943,文生
《憩園》(中篇小說)1944,文生
《第四病室》(中篇小說)1946,良友
《旅途雜記》(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寒夜》(長篇小說)1947,晨光
《懷念》(散文集)1947,開明
《靜夜的悲劇》(散文集)1948,文生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散文集)1951,平明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1,開明
《慰問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
《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通訊合集)1953,人文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3,平明
《保衛和平的人們》(散文、通訊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說選集》1955,人文
《巴金散文集》1955,人文
《談契河夫》(理論)1955,平明
《大歡樂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
《堅強的戰士》(散文集)1957,少兒
《明珠和玉姬》(兒童短篇小說集)1957,少兒
《—場挽救生命的戰鬥》(報告文學)1958,中青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文
《巴金選集》(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59,人文
《新聲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59,人文
《友誼集》(散文集)1959,作家
《豬與雞》(短篇小說)1959,作家
《贊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藝
《李大海》(短篇小說集)1961,作家
《傾吐不盡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
《賢良橋畔》(散文集)1964,作家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
《海的夢》(中短篇小說合集)1979,人文
《煙火集》(散文集)1979,人文
《隨想錄》(散文集)1979,香港三聯
《巴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冊)1980,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上下卷)1980,人文
《探索集》(《隨想錄》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聯
《巴金選集》(散文、短篇小說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創作回憶錄》1981,香港三聯
《探索與回憶》(《巴金近作》第3集,散1文集)1982,四川人民
《巴金選集》(1-10卷,小說、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創作回憶錄》(散文集)1982,人文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
《巴金散文選》(上下冊)1982,浙江人民
《憶念集》(散文集)1982,寧夏人民
《真話集》(《隨想錄》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聯
《巴金論創作》(理論)1983,上海文藝
《巴金散文選》1983,文聯
《文學回憶錄》與老舍等合著 1983,四川人民
《病中集》(《隨想錄》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聯
《童年的回憶。(回憶錄)1984,四川少兒
《願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
《控訴集》(散文集)1985,海峽文藝
《心裏話》(《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藝
《十年壹夢》(散文集)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選》(散文集)1986,上海文藝
《巴金全集》(1—6卷)1986—1988,人文(未出齊)
《無題集》(《隨想錄》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聯
《巴金》(短篇小說、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聯
《當代雜文選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藝
《尋找理想的少年朋友》(書信集)1987,少兒
《雪泥集》(書信集)1987,三聯
《巴金書簡.新編》1987,四川文藝
翻譯著作: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阿裏斯著,1927,民鐘社
《面包略取》(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書店;又名《面包與自由》,1940,平明
《獄中與逃獄》(回憶錄)俄國克魯泡特金著,與李石曾合譯,1927,廣州革新書局
《薇娜》(短篇小說、劇本合集)波蘭廖.抗夫著,與李石曾合譯,1928,開明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下編,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書店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短篇小說集)俄國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壹個賣魚者的生涯》(傳記)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蒲魯東的人生哲學》(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書店
《前夜》(劇本)彼蘭廖.抗夫著,1930,上海啟智書局
《丹東之死》(劇本)蘇聯A·托爾斯泰著,1930,開明
《草原故事》(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31,上海馬來亞書店
《秋天裏的春天》(長篇小說)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開明
《過客之花》(劇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開明
《自傳》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書店
《獄中記》(傳記)美國柏克曼著,1935,文生
《俄國虛無運動史話》(史話)俄國斯特普尼亞克著,1936,文生
《門檻》(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生
《夜未央》(劇本)波蘭廖·抗夫著,1937,文生
《告青年》(理論)俄國克魯泡特金著,1937,美國舊金山平社出版部
《壹個家庭的戲劇》(傳記,又名《家庭的戲劇》)俄國赫爾岑著,1940,文生
《叛逆者之歌》(詩集)俄國普式庚等著,194O,文生
《父與子》(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3,文生
《遲開的薔薇》(短篇小說集)德國斯托姆著,1943,文生
《處女地》(長篇小說)俄國屠格涅夫著,1944,文生
《散文詩》(散文詩集)俄國屠格涅夫著,1945,文生
《快樂王子集》(童話、散文詩合集)英國王爾德著,1948,文生
《回憶托爾斯泰》(回憶錄)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回憶屠格涅夫》(回憶錄)俄國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
《草原集》(短篇小說集)蘇聯高爾基著,1950,平明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國屠格涅夫著,與肖珊合譯
老舍 :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1899年,卒於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壹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