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 tīng
2 經穴別名·天聽天聽為經穴別名,即天牖[1]。見《針灸穴名解》。
穴位 天牖 漢語拼音 Tianyou 羅馬拼音 Tienyu 美國英譯名 Celestial Window 各國
代
號 中國 TE16 日本 16 法
國 莫蘭特氏 TR16 富耶氏 TR16 德國 3E16 英國 T16 美國 TB16
天牖為經穴名(Tiānyǒu TE16)[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手少陽三焦經[2]。天即天空,喻上為天,牖即窗戶,此穴在頸部上方,功善開竅,猶如門窗,故名天牖[2]。天牖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疾患:如頭痛,頭暈,面腫,視神經萎縮,目痛,鼻塞,鼻衄,耳鳴,耳聾,喉痹,項強,落枕,瘰癧,目昏,目眩,暴聾,頭風,不聞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項強不能回顧,多夢,瘧疾,頭痛頭暈,目痛面腫,暴聾耳鳴,視神經炎,鼻衄喉痹,頸肩背部痙攣強直,瘰癧多夢等。
2.1 天牖穴的別名
天聽[1]。
2.2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
2.3 穴名解天即天空,喻上為天,牖即窗戶,此穴在頸部上方,功善開竅,猶如門窗,故名天牖[2]。
上部為天。牖指戶,墻上通風采光的洞口,窗開旁曰牖,所以助明也。與天窗穴意同,有頭竅之意。此穴在頸,其位高,有天之象,位居頸旁,如宮室之旁窗,故喻名天牖,能開通耳目壅塞之氣。張誌聰註:“牖,窗也,頭面之穴竅,如樓閣大牖,所以通氣者也。”[1]
2.4 所屬部位頸部[3]
2.5 天牖穴的定位標準定位:天牖穴在頸側部,當乳突的後方直下,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4]。
天牖穴位於頸部,橫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凹陷中[2]。
天牖穴位於頸部外側,顳骨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近發際處;或於天容穴與天柱穴連線之中點處取穴[5]。
另說“完骨下,發際上壹寸”(《備急千金要方》);“風池上壹寸”(《千金翼方》);“風池下壹寸,微外些”(《針灸集成》)?。
天髎穴在手少陽三焦經的位置
天牖穴在頸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頸部的位置
天牖穴在頸部的位置(肌肉)
天牖穴在頸部的位置(骨骼)
2.6 天牖穴的取法正坐或俯臥位,與下頜角平齊,胸鎖乳突肌後緣處取穴。
天牖穴位於頸部,橫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凹陷中[2]。
正坐或俯臥位,當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平下頜角,天容與天柱之間取穴[6]。
2.7 天牖穴穴位解剖天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頭夾肌、頭半棘肌。有耳後動脈及枕小神經。皮膚由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雙重分布。皮膚厚而致密。皮下筋膜由脂肪組織和致密的結締組織形成。其結締組織的纖維形成纖維刺,連於皮膚病與深筋(項筋膜)。針由皮膚、皮下筋膜致密的項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之間,針由深層的頭夾肌,在頸深動、靜脈升支的後方,入頭半棘肌。頭夾肌和頭半棘肌均由頸神經後支支配。
2.7.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頭、頸夾肌→頭、頸半棘肌[2]。
皮膚→皮下組織→胸鎖乳突肌→頭夾肌[7]。
2.7.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和頸外靜脈分布;深層有副神經和枕動脈分布[7]。
布有枕小神經和耳後動脈[5]。
2.8 天牖穴的功效與作用天牖穴具有清頭明目,通經活絡的功效。
天牖穴有清三焦郁熱,祛經絡濕邪作用[2]。
以文義揆之,天牖穴所治者,當為頭面耳目頸項諸癥也。有止痛利節、清頭明目聰耳之功,主治頭風耳聾,目中痛不明諸疾。[1]
2.9 天牖穴主治病證天牖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疾患:如頭痛,頭暈,面腫,視神經萎縮,目痛,鼻塞,鼻衄,耳鳴,耳聾,喉痹,項強,落枕,瘰癧,目昏,目眩,暴聾,頭風,不聞香臭,肩背,臂及臑疼痛,項強不能回顧,多夢,瘧疾,頭痛頭暈,目痛面腫,暴聾耳鳴,視神經炎,鼻衄喉痹,頸肩背部痙攣強直,瘰癧多夢等。
天牖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疾患:如頭痛、頭暈、面腫、視神經萎縮、目痛、鼻塞、鼻衄、耳鳴、耳聾、喉痹、項強、落枕、瘰癧等[2]。
天牖穴主治頭痛、頭暈、目痛、耳聾、瘰癧、項強[7]。
天牖穴主治目痛,目昏,目眩,暴聾,耳鳴,頭痛,頭暈,頭風,面腫,鼻衄,不聞香臭,喉痹;肩背,臂及臑疼痛,項強不能回顧;瘰癧;多夢;瘧疾[6]。
天牖穴主治頭痛,項強,耳鳴,耳聾,瘰癧等[5]。
頭面五官疾病:頭痛頭暈,目痛面腫,暴聾耳鳴,視神經炎,鼻衄喉痹。
其他疾病:頸肩背部痙攣強直,瘰癧多夢。
2.10 刺灸法 2.10.1 刺法直刺0.5~1寸[6][7][5][2],局部有酸脹感[6]。
2.10.2 灸法可灸[2][6]。
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2.11 天牖穴的配伍天牖穴配人中、迎香、合谷治面腫[2]。
天牖穴配聽宮、液門治耳聾[2]。
天牖穴配廉泉、合谷、翳風治喉痹[2][6]。
天牖配風池、太沖,治頭痛[6]。
天牖配聽宮、中渚,治耳聾[6]。
天牖配頸百勞、後溪,有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肌痙攣。
天牖配睛明、太沖,有清熱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痛。
天牖配聽會、四瀆,有通絡開竅的作用,主治暴聾。
2.12 文獻摘要《黃帝內經靈樞·寒熱病》: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針灸甲乙經》:肩背痛,寒熱,瘰癧繞頸,有大氣暴聾,氣蒙瞀,頭目不明,頭頷痛,淚出,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痹,天牖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天牖主目不明,耳不聰。主乳腫,缺盆中腫。
《備急千金要方》:天牖、曲瀆,主暴聾。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
《針灸大成》:主暴聾氣,目不明,耳不聰,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顏色,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目中痛。
《類經圖翼》:天牖穴不宜補,亦不宜灸,灸取令人面腫。
2.13 研究進展 2.13.1 對腦血管的影響用動物做顱頂窗法,在解剖鏡下觀察電針 *** 對腦血管的舒縮作用,電針 *** “水溝”、“天突”、“天牖”、“足三裏”等時,弱 *** 可使腦動脈血管充血(血管擴張20%~50%),強電流 *** 反而使血管發生劇烈收縮(直徑減小30%~50%),切斷交感神經後不再引起反應[8]。
電針動物“天牖”穴組,可興奮呼吸,提高血壓,擴張腦血管,增強網狀內皮系統功能[2]。
3 經外奇穴名·天聽天聽為經外奇穴名[9]。出《常用新醫療法手冊》。
3.1 定位經外奇穴天聽位於頸後部,枕骨下際項部肌肉隆起外緣的凹陷,與乳突下凹陷連線之中點直下0.5寸處。左右計2穴。[9]
3.2 主治病證經外奇穴天聽主治耳聾[9]。
3.3 刺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