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現在並沒有下落。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壹帖”。
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壹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然而,就是這“天下第壹行書”《蘭亭序》,卻成就了書法史上永遠的壹個謎題,這件“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撲朔迷離,令人無法不惋惜。
現存的蘭亭八柱裏,未署名的八柱之三壹度被懷疑是王羲之的真跡,但經過大量的考證,此作仍為後代書法大家馮承素雙鉤填墨而成,並非王羲之真跡。
擴展資料:
《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如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壹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壹絕。以後他多次重寫,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壹帖”,但是,就是這件“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撲朔迷離,令人無法不惋惜。
何延之的《蘭亭記》中曾說過,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鐘,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每每得壹真跡,便視若珍寶,余興來時臨摹揣度,體會其筆法興意。領略其天然韻味之後,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卻。
不僅如此,他還倡導王羲之的書風,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王羲之的真跡。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雖然收藏王羲之墨跡不少,其中也有《蘭亭集序》,但始終沒有找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真本。作為壹國君主,卻不能得到前朝的稀世之珍品,太宗每想到此,便顯得悶悶不樂。
原來,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蘭亭集序》,小心翼翼地保管它,把它作為傳家之寶,壹直傳到他的第七代孫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愛書法,對乃祖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極為欽佩,決心使乃祖的書法萬古流芳。智永練習書法極為刻苦,他在永欣寺時,就曾蓋壹座小樓專供練字,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
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裏,他如癡如醉地練字,毛筆用了壹支又壹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甕。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壹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冢”。
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智永的書法名氣也越來越大,求其真跡者很多,登門求教的也極多,以致他戶外之屨常滿,連門檻也踩壞了,智永只好用鐵皮來加固門檻,時人稱之為“鐵門檻”。
《真書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書作,後人對它評價頗高。他的《真書千字文》唐代時流傳到日本後,對日本書道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智永年百歲乃終,死前他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蘭亭集序》的價值,將它珍藏在臥室梁上特意鑿好的壹個洞內。
當李世民獲知《蘭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裏後,興奮不已,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終推說不知真跡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為智取,他派監察禦史蕭翼裝扮成書生模樣,去與辨才接近,尋機取得《蘭亭集序》。
蕭翼對書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談得很投機。待兩人關系密切之後,蕭翼故意拿出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給辨才和尚欣賞。
辨才看後,不以為然地說:“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壹本真跡,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傳世之寶。”
蕭翼揣著明白裝糊塗,不動聲色地問是什麽帖子,辨才猶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訴他是《蘭亭集序》真跡。辨才見蕭翼不信,就決定讓他開開眼,從屋梁上的洞內取下《蘭亭集序》真跡給蕭翼觀看。
蕭翼仔細察看了壹番,果真是《蘭亭集序》真跡。只見他臉色壹變,迅即將其納入袖中,同時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關“詔書”。辨才此時方知上當,但悔之已遲。
夢寐以求的東西終於到手了,李世民高興得不得了。因為蕭翼智取《蘭亭集序》有功,李世民朱筆欽點,提升他為員外郎,加五品,並賞賜給他銀瓶、金縷瓶、瑪瑙碗各壹只和珍珠等,又賜給他宮內禦馬兩匹,並配有用珠寶裝飾的鞍轡,宅院與莊園各壹座。
對將《蘭亭集序》秘藏起來不奉獻給他這位當朝天子的辨才大師,李世民開始時還生氣,冷靜後又考慮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處罰之,於是就放過了辨才。
數月後,仁厚的李世民又賜給辨才大師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書讓越州都督府衙代為支付。
驚魂未定的辨才大師得到這些賞賜後,不敢將它們歸為己有。他設法將此賜物兌換成錢,用這些錢造了壹座三層寶塔。
這座寶塔造得特別精致華麗,直到現在還存於世。辨才因受驚嚇與刺激積憂成疾,壹年後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奉在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當時這種“下真跡壹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
史書記載:《蘭亭集序》在李世民遺詔裏說是要枕在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唐太宗的陵墓)。唐末五代的軍閥溫韜在任陜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把昭陵盜了。
史籍記載:“在鎮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李世民的昭陵自然難以幸免。盜墓者進入昭陵的地宮後,見其建築及內部設施之宏麗,簡直跟長安皇城宮殿壹樣。
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寢,床上放置石函,打開石函,內藏鐵匣。鐵匣裏盡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圖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鐘繇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
打開壹看,二百多年前的紙張和墨跡如新。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但迄今千余年來下落不明,誰也不知道這些寶物去向何方。
但在溫韜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集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壹些史學家認為,溫韜盜掘匆忙草率,未作全面、仔細的清理,故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墓室某壹更為隱秘之處。
史學界還有另壹種說法,那就是《蘭亭集序》並沒有隨李世民埋藏到昭陵之中,而是埋在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乾陵之中。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唐太宗死時,並沒有提出要將《蘭亭集序》隨葬,而是將《蘭亭集序》交給了同樣喜愛傳世藝術品的兒子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貞觀十七年(643年)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李治在位34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葬於乾陵。
李治臨終前在病榻上遺詔,把生前喜歡的字畫隨葬。因此,在《蘭亭集序》失傳之後,就有人懷疑《蘭亭集序》並非隨葬昭陵,而是被藏在乾陵。
唐代皇陵有十八座,據說被溫韜挖了十七座,唯獨挖到乾陵時,風雨大作,無功而還。在唐之後,再沒有人見過《蘭亭集序》的真跡,這也使更多人相信《蘭亭集序》隨葬乾陵的說法。
《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至今仍是壹個謎團,看來只有到以後昭陵、乾陵正式發掘之時才能真相大白。歷史留下的問題,只有時間最終能回答。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總會有水落石出的那天。
人民網——揭秘:《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
百度百科——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