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靈出現,是神的座騎,屬火系屬天仙。壹般不會飛,不過成年的麒麟是會飛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小,平時較慈祥,發怒時異常兇猛。主聰慧,祥瑞。
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壹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伏羲,舜,孔子等都伴有麒麟出現,並帶來神的指示,最終指引勝利。明 趙震元《為袁石(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龍,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與“龍”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傳說虎須鬣尾,身長若蛇,有鱗若魚,有角仿鹿,有爪似龍鷹,能走,亦能飛,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隱能現,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它是中國封建時代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圖騰:龍舟、龍燈、龍車。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螣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戰國·屈原《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戰國·屈原《天問》王註)。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
龍最早期的原形是什麽呢?許多的考古學家認為龍最早的形象源於魚或者蛇。根據考古的發現,最原始的龍的現象當推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壺龍紋,它的造型與後世的龍有著很大的差別,是蛇身魚形。
宋代畫家董羽認為,龍集於九種動物的特征“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
《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壹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另壹說是:“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壹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臺灣畫師相傳的畫龍口訣,也相當有趣:“壹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