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n chén sì nì tāng
2 茵陳四逆湯的別名茵陳附子幹姜甘草湯(《醫門法律》卷六),茵陳姜附湯(《類證治裁》卷四)。
3 處方幹姜45克 甘草(炙)60克 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茵陳180克
4 功能主治治黃疸陰證。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沈細遲無力而發黃者。
5 茵陳四逆湯的用法用量上銼。每服酌量多少,水煎,涼服。
6 摘錄
《衛生寶鑒·補遺》
7 《傷寒微旨論》卷下 7.1 方名茵陳四逆湯
7.2 茵陳四逆湯的別名加味姜附湯、茵陳附子幹姜甘草湯、茵陳姜附湯
7.3 組成甘草2兩,茵陳蒿2兩,幹姜1兩半,附子1個(破8片)。
7.4 主治陰黃。病人脈沈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出。陰黃。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沈細遲無力;皮膚冷,心下硬,按之痛,身體重,背惡寒,目不欲開,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脈緊細而發黃。
7.5 茵陳四逆湯的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2升,去滓放溫,作4服。
7.6 制備方法上為末。
7.7 各家論述《醫方考》:此陰證發黃也。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證, *** 見陰證;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沈遲,兼陰證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證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寒熱而用之;附子、幹姜、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
7.8 附註加味姜附湯(《壽世保遠》卷三)、茵陳附子幹姜甘草湯(《醫門法律》卷六)、茵陳姜附湯(《類證治裁》卷四)。
古籍中的茵陳四逆湯 《醫宗金鑒》:[卷五黃疸門]陰黃,溫脾去黃,以理中湯加茵陳主之,溫腎去黃,以茵陳四逆湯主之。(茵陳理中湯)方見不乳(茵陳四逆湯)附...
《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十四傷寒藥方]諸方目錢)豬苓(七分)滑石當歸(各二錢)第壹百五、茵陳四逆湯陰黃,四肢厥冷。茵陳(壹錢)甘草附子(壹錢)...
《衛生寶鑒》:[補遺外感傷寒等證]陰證。欲臥水中。喘嘔。脈沈細遲無力而發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幹姜(壹兩半)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壹...
《幼科心法要訣》:[卷五黃膽門]陰黃。溫脾去黃,以理中湯加茵陳主之;溫腎去黃,以茵陳四逆湯主之。茵陳理中湯(方見理中湯加茵陳)茵陳四逆...
《癥因脈治》:[卷三黃膽論]內傷黃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