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瘰癧簡介

古籍中的瘰癧簡介

瘰癧(cervical scrofula)為病名。是指以頸部緩慢出現豆粒大小圓滑腫塊,累累如串珠,不紅不痛,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易成竇道為主要表現的癆病。因其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故名瘰癧。瘰癧俗稱瘰子頸、老鼠瘡。又名鼠瘺、鼠瘡、九子瘡、鼠癧、走鼠瘡、螻蛄癧、延珠瘭、野瘭、串瘡等。小的為瘰,大的為癧。又因其所發生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各異,如生於頸前屬陽明經者,名為痰癧;生於頸項兩側屬少陽經者,名為氣癧;生於腋下連及胸脅者,名為馬刀俠癭等。瘰癧因肝氣郁結,氣郁化火,灼津為痰,結於頸項而發病,以結核累累成串、潰後膿出清稀、瘡口經久不愈為特征。多見於體弱兒童或青年,好發於頸部及耳後,起病緩慢。初起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覺疼痛,以後逐漸增大,並可串生,潰後膿液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往往此愈彼潰.形成竇道。

《黃帝內經靈樞·寒熱》:“寒熱瘰癧,在於頸項者。”

《薛氏醫案·瘰癧》:“其候多生於耳前後頊腋間,結聚成核,初覺憎寒發熱,咽項強痛。”

《河間六書·瘰癧》:“夫瘰癧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後;,連及頸頜,下連缺盆,皆為瘰癧,”

瘰癧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淋巴結結核。

詳見百科詞條:瘰癧 [ 最後修訂於2017/7/4 10:05:33 ***5544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