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傳說:
傳說後稷的母親叫姜原,有壹次她到野外去,看見壹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麽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壹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壹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裏,但她走到哪裏哪裏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壹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壹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後稷,賜姓為姬。
後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壹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壹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陜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裏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壹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壹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裏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陜西省鹹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壹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壹次使畢公高這壹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壹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壹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壹。魏國的最後壹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壹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李姓是當今中華第壹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李姓起源於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自古以來都屬於陳地轄區,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關於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壽的《北史·序傳》和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中講了壹個十分傳奇的故事:李姓源於嬴姓,是五帝之壹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是臯陶的後代。臯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後代有壹個叫理徵的,因直諫觸怒紂王被殺。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陳國人,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走到伊侯墟時,母子饑餓不堪,靠采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利貞隱去原姓,因為“理”與“李”同音,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定居。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陳國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李乾,在西周任禦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說老子李耳是李利貞的第11代孫,而有的姓氏書說李利貞是老子的六世祖。
還有壹種說法更有神話色彩,《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說:“李母懷胎八十壹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說老子“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壹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壹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以上關於李姓起源的故事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史家認為這些傳說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擡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貞不見於先秦古籍,是否確有其人值得懷疑。
那麽,李姓的真實淵源是什麽呢?
其實,李姓起源並不復雜,不過與“李樹”無關,也與“食木子”的傳說無關。李氏出於理姓,先祖為大理之官,後代“以官為氏”,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裏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戰國時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東漢王符的《潛夫論·誌氏姓》和應劭的《風俗通義·姓氏篇》中,就考證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只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見東漢的時候還沒有那些神化的傳說。
李姓起源在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很普遍。春秋時有裏氏,見於記載的有裏克、裏革、裏析等人。裏克是晉獻公的重臣,裏革是魯國太史,裏析是鄭國大夫。戰國時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離、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蹤跡遍及列國。特別值得註意的是,李離、李悝、李斯都曾是執法大臣,與“李(理)”氏的含義相同。李離在晉文公時任大理。李悝戰國初年在魏國主持變法,李悝開戰國變法運動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經》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對後世法律有重要影響。李斯則在秦國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劃者。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論和實踐,繼承了李(理)氏家族的歷史傳統。
李姓遠祖臯陶與嬴姓的分支
東漢以來的姓氏著作大都將李(理)氏的淵源上溯至臯陶,把臯陶視為李氏的遠祖。那麽臯陶是怎樣的壹個歷史人物呢?
臯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寫作咎繇,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他和許多傳說時代的人物壹樣,既是壹個真實的部族首領,也代表了壹個部族名號。臯陶生活在堯、舜、禹時代。《尚書》中有壹篇《臯陶謨》,記述了臯陶與舜、禹議政的許多言論。據《史記·夏本紀》記載,臯陶還差壹點成為繼舜禹之後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禪位於臯陶,但因臯陶去世而作罷。這些傳說,反映了臯陶在夏代之前聲名顯赫的地位和影響。
帝舜時,臯陶的官職是“大理”。相傳“臯陶作刑”,他是中國刑法的創立者。傳說臯陶專門訓養了壹頭名叫觸的獨角奇獸,這奇獸有壹種特異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惡真偽。它壹遇見有罪的人,就會用尖利的獨角去沖撞;壹發現誰在說假話,就會怒氣沖沖,令人生畏。臯陶就是用這樣的奇獸斷案。神話畢竟是神話,可這個神話故事卻把人們帶到遙遠的上古時代,仿佛看到臯陶正直而果斷的形象。
臯陶本姓偃,他的兒子伯益被舜帝賜姓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趙、徐、黃、江、秦等都是當今中華大姓。
趙氏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周穆王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以趙為氏。周幽王時,造父的裔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趙國為秦國所滅,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賜他為嬴姓以外,還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給他,姚女後來生了兩個兒子,其中小兒子叫若木。因為他的父親有功,所以封他於徐,建立徐國。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的後裔就稱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後人有個叫大駱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隴西秦亭為附庸國,讓他恢復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並進壹步統壹了全國。秦滅後,王族子孫以國為氏,稱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傳至十幾代,至西周時,伯益的後裔受封於江,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子孫就以國名為氏而姓江。江國在今河南正陽縣壹帶。
此外,出自嬴姓的還有馬氏。馬氏形成於戰國後期,出自趙氏,始祖是趙奢。趙奢是戰國時趙國人,為趙國將軍,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因以為氏,即馬服氏,後又省“服”為馬氏。
李唐王朝的建立與隴西李氏的興盛
舊時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掛這樣兩幅對聯:壹是“隴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經傳道德,名重謫仙。”兩幅對聯除了頌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壹聯提到了湧現出飛將軍李廣和建立盛唐的隴西李氏,下壹聯提到了也是出自隴西李氏的詩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史記·老子傳》把老子寫得“神龍不見首尾”,但對老子後代家世的記載卻十分詳盡: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宗子註,註子宮,宮玄孫假,李假漢文帝時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為膠西王昂太傅,於是居住在齊地。這說明西漢時李姓已有壹支遷往山東。又據《新唐書·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記載,李耳的8世孫李曇時,戰國時遷居趙國和秦國,這壹派後來分為兩支。壹支為長子李崇,任隴西太守、南鄭公,居隴西,後來成為隴西李氏的始祖。壹支為四子李璣,居趙郡,成為趙郡李氏的始祖。這兩支人丁興旺,都成為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後來湧現了趙國大將李牧、秦末將軍李左車、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學家李陽冰。隴西李氏從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肅隴西,世代為官,其孫李信任秦大將軍,封隴西侯,李信的後人“飛將軍”李廣和他的兒子李椒、李敢,孫子李陵都是西漢將軍。到了十六國時,李廣的16世孫李暠建立了西涼國。李暠的16世孫就是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姓作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氏,在唐朝蓬勃發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朝李氏貴為“國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壹個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孫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他們創造了發展繁衍的優越條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兒子自然也眾多。這些皇子們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當地的貴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數十人,各成壹支,子孫繁衍,又為李姓擴充了許多人口。李姓人口擴充的第二個原因是賜姓。李唐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往往以褒賞、恩惠、籠絡的手段,賜給外姓人以“國姓”,使他們更忠於李唐王朝,這也為李姓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由於“國姓”至高無上的地位,對被賜姓者來說,也是壹種無尚的榮耀。據史書記載,唐朝被賜李姓的有漢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張、董、羅諸姓,也有少數民族的鮮於、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經唐代大發展後,子孫開始向全國播遷。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布已經很廣了。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這四省李姓大約占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省。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9 500余萬,為全國第壹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9%,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山東三省。時到當今,李姓遍布於中華民族的每壹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壹個角落。
陳地除是李、陳、胡、田、孫、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還是陽夏(今太康)謝氏、陳郡袁氏、陽夏何氏、長平(今西華)殷氏、南頓(今項城西南)應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這些姓氏人口加起來,數字將是十分驚人。從陳楚地區走出來的姓氏和家族,作為中華民族的血脈的主要源頭,匯入中華民族的浩翰大河,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血濃於水,炎黃子孫根脈相連。陳地豐厚的姓氏文化資源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華人來陳尋根祭祖,認祖歸宗。
趙姓為百家姓之首,可以追溯到周平王時代,傳說中有個叫造父的人,是周文王的車夫,平王時代,犬戎入侵洛陽,平王在外,造父日行800裏,帶平王回洛陽平定了叛亂,後來,作為獎賞,封了壹處城名為趙,已成為姓,就是趙姓的由來。後來該城在春秋的晉國,有名相趙衰(cui),與重(chong)耳流亡的那個,宰相趙盾(晉靈公時代?)。更有名的是後來建立的趙姓王朝——宋,百家姓就是它制定的。以及之前杯酒釋兵權,燭影斧聲等傳奇故事。是歷史故事頗多的壹個主要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