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玉冊》卷五:“道家所謂手把帝鐘,擲火萬裏,流鈴八沖是也”。以為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法師常以單手持,在作法時按照壹定節奏搖動。《道書援神契.帝鐘》雲:“古之祀神舞者執鐃,帝鐘鐃之小者耳”,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古代祭祀時,跳神的舞蹈者(即巫師)手裏拿著壹種叫做鐃的樂器,而帝鐘就是按比例縮小的鐃。”通常,三清鈴往往由科儀上的高功法師使用,施法時從法壇(即桌子)上拿起三清鈴,單手持柄搖動,其叮呤叮呤的聲音,意為“振動法鈴,神鬼鹹欽”,動作十分優雅。 其使用也有嚴格的定制,壹般在呤詠提綱、舉天尊等處用“風吹鈴子”,在誦經、禮誥、朝懺等處用“滴水鈴子”,且在嘆文處唯用鈴子伴奏,是道教法事中用處比較廣泛的法器。
在道教的各種科儀、齋醮上,往往少不了誦經、上表(向天庭呈送表文)的活動,而其中就少不了道教音樂的陪襯。其中,最為重要的樂器就是三清鈴,有迎請諸聖的作用。經單上將三清鈴放在左邊稱琳,放經單右邊稱瑯,有的三清鈴上還刻有符咒、神像、經文以及裝飾有金銀玉器,光彩照人,故而有“琳瑯滿目”之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