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事情中,孝道是占地壹位的,孝是所有善良的根源,所以孝是德的根本,教育引導能讓他形成孝的觀念。
出處:秦漢·孔子及其弟子《孝經》
原文:
百事孝為先,孝是百善源,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壹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白話譯文:
在所有的事情中,孝道是占地壹位的,孝是所有善良的根源,所以孝是德的根本,教育引導能讓他形成孝的觀念。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
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
敬愛壹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壹。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註,宋代邢昺疏。全書***分18章。
中華孝道代表首推虞舜。《尚書》載:舜“父頑、母嚚,象傲;克偕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所謂“頑”是指“心不則德義之經”;所謂“嚚”是“口不道忠實之言。”虞舜面對這麽復雜、各色的家庭成員,卻能極盡孝道,把家庭關系搞得十分和諧。
《易經》蠱卦也涉及“孝”的問題。蠱卦初六爻辭說:“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認為糾父親之偏是有終,吉利的。
其實,儒家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皆源於家、國觀念的確立和《易傳》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這最壹般規律認識基礎。
由男女構成家庭,由家庭推及國家的“君臣”、“上下”。家和萬事興。家庭是人們休憩的港灣,國家是人們脊梁挺立的靠山!
《孝經》在唐代被尊為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壹。在中國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範將來”的經典,對傳播和維護社會倫理、社會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