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光明媚、萬物復蘇的清明時節,老北京人除了喜歡外出踏青、打掃祭拜之外,還非常喜歡過壹個節日,因為在這個節日裏,他麽能吃上很多好吃的,這個節日就是“寒食節”。寒食節也被稱為“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冬至後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過壹天或兩天。後來,清明和寒食這兩個節氣被統壹整合稱為清明節。
而提到寒食節,則不得不提老北京最流行的寒食十三絕,在全國各個地方的寒食節習俗中,寒食十三絕這個老北京的習俗是最具代表性的。那麽,寒食十三絕都有些什麽呢?
1.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壹個品種,因其食用時有鮮姜味而得名。它的最大特點是酥、甜、香,“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2.焦圈
焦圈是老北京特有的壹種油炸食品,約莫碗口大小,形似西方炸面包圈。焦圈最大的特點是色澤深黃、焦香酥脆、風味獨特、保質期長,通常與北京小吃豆汁兒搭配食用。
3.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其***同特點是: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
4.螺絲轉兒
是壹種面食,外皮是壹根極細的面絲,壹碰即酥。螺絲轉兒最大的特點是香甜酥脆。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絲轉兒,用微火烤幹水分再賣,烤幹了叫“幹迸兒”。
5.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因其質地酥脆,香甜可口而深受老北京人的喜愛。古時候,饊子麻花不叫這個名字,而叫“環餅”、“寒具”,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為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6.硬面餑餑
是壹種像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嚼勁,微甜且香,用手壹掰掉渣。硬面餑餑是過去老北京夜間供應的壹種面食,由小販們走街串巷售賣。解放後就很少見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幾乎沒有人會做,這種小吃也基本斷了檔。
7.奶油炸糕
在眾多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算是比較富有營養的壹種小吃了,其最大的特點是呈圓形,外焦裏嫩,香味濃郁,易於消化。
8.芝麻醬燒餅
這是比較具有北方特色的小吃,在如今北京的大街小巷幾乎都能看到,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口感香酥,入口之後層次分明而且松軟可口。
9.薩其馬
是少數民族滿族的壹種食物,在滿語中的意思是“狗奶子蘸糖”。主要的做法是將面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馬因其色澤米黃,口感松軟而廣受歡迎。
10.艾窩窩
艾窩窩和芝麻醬燒餅壹樣不分季節,壹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色澤雪白,形狀如球,質地粘軟。
11.驢打滾
在北京眾多小吃中算是比較古老的品種之壹,由黃豆面、糯米粉和紅豆沙卷裹而成,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
12.糖耳朵
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因為它成形後形狀像人的耳朵而得名,糖耳朵適合在春天和秋冬時節食用。它最大的特點是色澤棕黃油亮,甜蜜可口。
13.糖火燒
原為河北小吃,後傳入北京,經過演化、改良,成為北京小吃,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壹。
如今,十三絕中的不少食物都是街頭巷尾的常見之物,唯獨“硬面餑餑”已失了蹤跡,瀕臨滅絕。最近壹些年,有壹些民俗專家建議,盡快將這傳統的寒食十三絕“打包”申遺,以免斷了傳承。
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也叫寒食節,因為這個日字口講究三天不開火以祭奠祖先,吃的呢就只吃壹些寒食嘍。所以以前的老北京家庭都會在寒食節的前壹天準備出各種小吃作為寒食節的吃食,逐漸就演變成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而現在寒食十三絕種的壹些小吃都不常見了。
馬蹄燒餅
因為形似馬蹄而得名,也是有悠久的 歷史 了,據傳清朝的乾隆年間就已經相當有名,前後兩層薄薄的餅皮,中間是空心的,現在已經很少能吃到。
螺螄轉兒
外面是細細的絲狀纏繞,酥脆可口,面粉和芝麻醬搭配在壹起,非常的可口好吃呢。
撒子麻花
北京清真小吃中的名小吃,傳說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也是 歷史 悠久的呢。從秦朝,漢朝開始,成為了寒食節必吃的小食之壹。
姜汁排叉
也是北京傳統小吃之壹了,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是鹹口的。
驢打滾
這種老少皆宜的老北京小吃也叫豆面糕,至於為什麽叫驢打滾,應該是壹種比較形象的比喻吧,做好後需要放在黃豆面裏滾壹滾,就像驢在地上打滾揚起灰塵壹樣壹樣的,所以才因此得名的吧,不得不佩服老北京起名的藝術,哈哈。驢打滾現在還是比較常見而且也是非常受歡迎,軟糯的外皮裹著豆餡,鮮甜可口。
糖火燒
作為滿族的傳統小吃也是相當的受歡迎,也有300多年的 歷史 了呢。
艾窩窩
也叫江米團兒,雪白雪白還有紅色點綴,看著就特別軟萌軟萌的,裏面還有香甜的餡料,實在是好吃的很呢。
糖卷果
山藥大棗的搭配讓不愛吃山藥的人也會愛上這種吃法呢,再配上桃仁瓜仁之類的,也有滋補的功效呢。
糖耳朵
這種甜甜的蜜麻花也是超級好吃的呢,因為成型後很像耳朵的形狀而得名,色澤亮潤,綿密松軟,以前是南來順的最有名。
豌豆黃
豌豆黃分為民間和宮廷的兩種,而且據說還是慈禧太後最喜歡吃的呢,質地綿軟細膩,也是相當好吃呢。
焦圈
焦圈,豆汁和鹹菜絲可以說是老北京人最愛的壹種標配了吧,焦圈焦香酥脆,壹咬下去滿滿的滿足感。
硬面餑餑
燒餅大小的火燒,有嚼勁有不會覺得硬,微微的甜味還帶著香氣,但是制作起來比較復雜,現在也是很難吃到了。
芝麻醬燒餅
芝麻醬燒餅也是傳統小吃裏比較受歡迎的,現在通常在吃涮肉和羊蠍子的時候都會吃上壹個,味道也是香酥可口。
3000余年建城史、860余年建都史的首都北京,擁有深厚的 美食 文化底蘊,寒食十三絕就是其中之壹。不過到底哪十三絕版本頗多,光是有據可查的就有姜絲排叉、焦圈、糖卷馃、硬面餑餑、艾窩窩、豌豆黃、螺絲轉、饊子麻花、馬蹄燒餅、驢打滾、蜜麻花(糖耳朵)、糖火燒、奶油炸糕、芝麻醬燒餅——您看看,這就14個了,還有人說面茶也算,但是也有人說,面茶只是寒食節配著涼食吃的老北京“四大茶”之壹,還有油茶、杏仁茶和茶湯,不能算到裏頭。
寒食就是冷食,壹般都將其緣起追溯到為紀念介子推死於山火而禁火的傳說,但經民俗專家考證,寒食十三絕其實形成於清代,就是十三種北京小吃。有種生活化的解釋似乎更真實:春天到了,用了壹冬的爐竈需要清理維修,故此備些小吃冷食,熬過膛爐子那幾天。
十三絕中不乏驢打滾等常見品種,之所以稱為“絕”,壹說其實是“節”的諧音,而“十三”意指“十全十美”加“福、祿、壽”三星,所以才有了這麽吉祥如意高大上的名字。當然,看似簡單的寒食十三絕,講究也不少,比如雖然品種多達十三個,按照老禮,必須先吃姜絲排叉——這裏面有個 養生 的道理:春天乍暖還寒,又是冷食,先吃姜,取其祛風散寒、暖胃助陽的功效。
記得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說過:寒食十三絕,好像是華天的護國寺小吃最早比較系統地挖掘出來的,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熱情日益高漲,願意參加非遺保護活動的人越來越多,每次招募非遺保護誌願者,報名人數都超標好幾倍。西城非遺保護中心經常舉辦活動,安排寒食十三絕的傳承人,為誌願者舉辦24個課時的現場講座,介紹這壹 美食 文化並傳授部分制作工藝。所以,不難學會這十三種美味。
還是那句話,掛壹漏萬,歡迎拍磚。程勝
說起寒食,就不得不提到寒食節,具體日期在冬至後的105天,距清明大概壹兩天的時間。
至於寒食節的起源,據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死難日,在這壹天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對其的追懷之意。
其實,在各地都多少會有壹些寒食習俗,但被譽為“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寒食習俗,或許是較為具有代表性的。
那麽,下面就和健識君壹起看看,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都含有什麽 美食 吧。
1、姜絲排叉
這其實是茶菜的壹個品種,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先上茶及茶食,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
2、硬面餑餑
形容起來,那就是壹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味道微甜,比較有咬勁,用手壹掰就會掉渣。
3、焦圈
相信這道食物,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形如手鐲,焦香酥脆,與豆汁兒搭配食用最宜。不過像這種較為油膩的食物,還是要少吃壹些的。
4、糖卷馃
較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主料為山藥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壹道藥膳。
5、豌豆黃
按北京習俗,農歷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壹直供應到春末。
5、艾窩窩
壹年四季都有供應,原為“禦艾窩窩”,在明代傳入民間。
6、馬蹄燒餅
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可加壹些東西食用,十分美味。
7、螺螄轉兒
因其形似而得名,以水面團夾糖卷制,經烙制而成。外酥焦,裏錦軟,味香甜。
8、饊子麻花
古名為“環餅”、“寒具”,入口即碎脆如淩雪。
9、驢打滾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在黃豆面中滾壹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此得名。
10、蜜麻花
又稱糖耳朵,因成形後形似人耳而得名。
11、糖火燒
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壹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
12、芝麻醬燒餅
這個非常常見,不用再多解釋了,看看圖就知道了。
13、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裏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