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本草學著作只要有哪些?

我國本草學著作只要有哪些?

1)《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問世後不久,即因戰亂動蕩或傳抄訛誤而殘損不全,因此極有必要對該書進行整理。首次從事此項工作的,是著名醫學家王叔和。

他在《傷寒論》中說:“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侯、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表明其研究《傷寒淪》是從脈、證、方、治幾方面著手,亦即按照張仲景辨證論治的精神進行的。現行《傷寒論》本,壹般認為卷壹、二《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篇及卷七《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以下八篇,為王叔和所增。從《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至《辨陰陽易差病脈證並治》***十篇,保存了張仲景對傷寒病辯證論治的主要內容,也是現行《傷寒論》的主要部分。《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以下八篇,主要是王叔和從仲景治法研究《傷寒論》的思想,啟以治法分析《傷寒論》之端。

對王叔和整理《傷寒雜病論》壹事,後世醫家議論褒貶不壹,指責者以方有執、喻嘉言為代表,明代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認為《平脈》乃王叔和贊經之詞,又說叔和偽作《傷寒例》,使仲錄之道反晦,“究其叛亂,則叔和亦罪之魁”。因此,他把《傷寒論》原文不易講通之處,說成王叔和編次該書時造成的錯簡。但是,歷代多數醫家對王叔和整理《傷寒論》的評價,還是較為客觀的,宋代林億說:“自仲景於今八百余年,惟叔和能學之”;金代成無己說:“仲景《傷寒論》得顯用於世,而不墮於地者,叔和之力也”;明初王安道說:“叔和搜采仲景舊論之散落者以成書,功莫大矣”,同時也批評了王氏於書中雜以自己的言論;有玉石不分,主客相亂之嫌;總的來看,由於王叔和距離張仲景生活年比較近,故其編次整理之書,應較接近仲景書原貌。不但傳書之功應予肯定,且將仲景汗、吐、下、溫、刺、灸、水、火諸法,分類進行比較分析,亦切合臨證運用,較勉強定為397法,更為符合實際。

(2)《黃帝內經》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校註《黃帝內經》的書籍,即齊梁間人全元起所著《內經訓解》,這是已知有關《黃帝內經》的最早校註本。

全元起校註的《素問》本,北宋時尚存,以後便散失不見了。今從林億等所校訂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編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註文。例如,他在解釋《素問·生氣通天論》“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時說:“淫氣者,陰陽之亂氣,因其相亂,而風客之,則傷精,傷精則邪入於肝也。”把“淫氣”解釋為內在因素,“風客”為外在條件,合理地闡析了病變機理。再如對《素問·熱病論》中“三陽經絡皆崇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也”壹句,全氏以“臟”為“腑”,並解釋說:“傷寒之病,始於皮膚之腠理,漸勝於諸陽,而未入府,故須汗發其寒熱而散之”,亦甚合理。現在雖不能看到全元起校註《素問》的全貌,於此亦可窺視其學術造詣之壹斑。

(3)《神農本草經》 陶弘景作《神農本草經集註》,除保存《本草經》原有藥物365種外,復增補東漢以降名醫所用藥365種。

以上四部典籍文獻,經過呂廣、王叔和、全元起、陶弘景的分別整理註解,得以保存流傳,對中醫藥學發展和後世文獻研究,有著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