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韓愈能生活自給以後,就將大哥的遺孤韓湘接到身邊與自己同住,並教導他認真讀書。但是,韓湘對讀書進仕不感興趣,卻對訪仙修道執迷不悟,韓愈對此非常痛心。有壹次,韓愈在尋找外出訪仙的韓湘時,有感而發寫了壹首詩。詩中說道:?兩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河渠。三十骨骼成,乃壹龍壹豬。壹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壹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希望侄子能有覺悟。
誰知韓湘回家見到詩後,也寫了壹首詩來言誌。詩中說:?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有人能學我,同***看仙葩。?韓愈不相信侄子,壹會能釀成美酒,壹眨眼使樹開花。韓湘遂撮土壹盆,壹會兒說:?花已開矣。?拿開盆只見碧花兩朵。葉間有兩行小字,是壹詩聯:?雲橫九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對侄子的本領大為驚異,只好聽任韓湘離開自己,雲遊天下去了。據說後來不久,韓湘就得道成仙,位列八仙,就是韓湘子。
嘆息李賀後來,韓愈的文名越來越高之後,朝廷將他派往東都洛陽國子監任教。韓愈在洛陽致力於古文運動,宣傳儒學。但他到洛陽後最大的收獲是發現了少年才子李賀。
傳說,在元和二年(807年),18歲的李賀從近郊昌谷來到城中,帶著自己的作品拜謁韓愈。當時,正值中午,韓愈寬衣解帶正準備午休,門人遞上了李賀的詩稿。韓愈在困倦中不經意地看了壹眼,壹下子就來了精神,首篇《雁門太守行》的開首兩句?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開?。就使得韓愈驚嘆不已。他立即請李賀到室上座。他們敘說良久,大有相見恨晚之勢。
在韓愈的推薦下,李賀順利通過地方的初試,被地方保舉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但當時壹些人忌妒李賀少負盛名,以李賀父名?晉肅?與?進士?諧意犯諱為由,剝奪了他參加殿試的資格。韓愈聽說以後,特別寫了《諱辨》壹文,為李賀打抱不平。文中說:?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為仁乎?盡管韓愈的辨護很有力,但仍無多大效果。最後,李賀只能失望而歸。
李賀在寫下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後,由於長期精神上的苦悶和壓抑,在27歲時英年早逝。李賀之死對韓愈打擊很大,使他心灰意冷地嘆息很長壹段時間,後人對李賀寄予了很大的同情,人們都傳說他升天為仙去了。
不罪孟郊與韓愈同時代的詩人賈島,是個著名的苦吟詩人。
傳說有壹天,賈島騎著毛驢到京都郊外野遊,美麗的自然風光引起了他的詩興。曲江池邊的樹上有很多小鳥,池子不遠的地方很幽靜。這裏住著壹戶人家,他觸景生情,賦詩壹首,詩中說:?閑居少鄰井,榮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他對後壹句用?推?字還是?敲?字更合適,把握不住。因此,他在回去的路上,騎著毛驢苦思冥想。毛驢馱著他進城以後,他沒有覺察,不知不覺迎頭闖進了已經身為高官的韓愈的儀仗中。儀仗官員趕忙迎頭攔住毛驢,而這時的賈島還是思考?推?字或是?敲?字,根本沒有註意到毛驢已把他馱到了韓愈的馬前。
韓愈衛士大喝壹聲,將賈島拖下毛驢,帶到韓愈馬前。韓愈壹看是個神誌不清的讀書人,就詢問原因。賈島老老實實講了自己面臨的難題。韓愈壹聽,不但沒有責怪他,反而饒有興趣地停住馬和賈島討論了好壹會,最後,對賈島說:?還是用敲字更好。?說完,韓愈請賈島騎上毛驢,和自己並轡而歸。之後,連續多日將賈島留在府中,***同探討關於詩歌中的學問。兩個人最終成為好朋友,韓愈不罪賈島,而***同推敲學問,也就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
雪擁藍關唐憲宗時,官居刑部侍郎的韓愈向皇帝上書《論佛骨表》諫阻皇帝迎?佛骨?進京。壹心想長生不老的唐憲宗盛怒之下將他貶到偏遠的潮州去做刺史。傳說,韓愈在冬天頂風冒雪到潮州赴任。途中遇到壹人在雪地等候他,這人正是他那多年前遠遊求仙的侄子韓湘。已經成仙的韓湘迎住叔叔說:?叔叔您還記得當年花上的句子嗎?說的就是今日之事啊。?韓愈向人打聽這裏的地名,當地人告訴他,這裏是?藍關?。於是韓愈嗟嘆再三,終於有點相信侄子韓湘有仙風道骨,能預知未來。韓愈對韓湘說:?我就妳那詩聯湊成壹首完整的詩吧。?說完,賦詩壹首。這就是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韓湘》。詩曰:?壹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各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傳說韓湘想點化叔父隨他修道,被韓愈拒絕。他就護送叔叔到潮州赴任。潮州有鱷魚為害百姓很嚴重,到任後的韓愈寫了篇著名的文章《祭鱷魚文》以驅逐鱷魚。韓愈將這篇文章在河邊設祭焚燒後,所有的鱷魚都乖乖退出了潮州地面,不再為害百姓。據說,這主要是韓湘子施仙法相助,迫使鱷魚逃離潮州的緣故。
韓愈壹篇祭文驅退鱷魚的事傳開後,唐憲宗知道韓愈對朝廷的忠誠,於是下詔將韓愈詔回京城復職。傳說,韓愈接到詔命返京途中,路經家鄉東都洛陽時暴病身亡。上報朝廷後,被安葬在洛陽北面的河陽。傳說,韓愈是詐死身亡,實際上,他是隨侄兒韓湘子在洛陽隱居下來,最終修道成仙了。
韓愈與大顛韓愈因上《諫迎佛骨表》忤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來到潮州,聽說大顛禪僧是境內有名的僧人,心想自己既因排佛遭貶,對佛門的有名人物還是見識壹下為妙,遂至靈山造訪大顛。他來到大顛的僧舍,劈頭便問∶?禪師,如何是道?大顛正在坐禪,聽到韓愈動問,從定中醒來,但好久也沒想起要回答韓愈的問題。這時,大顛的侍者正好在場,他便舉手猛擊禪床三下。咚、咚、咚,三聲響起,大顛與韓愈俱是壹楞。大顛問道∶?妳幹什麽?侍者回答∶?先以定修,後以慧撥。?韓愈壹聽大喜,對大顛說∶?和尚的門風真是高峻啊,我在妳的侍者那兒就找到了修道的'門路了。?原來,待者的回答是絕頂聰明的雙關語。韓愈初問大顛如何是道?大顛不答,正與侍者的?先以定修?壹句相應;而侍者擊床三下,則與?後以慧撥?壹句相印,所答言詞與動靜相依,與情景交融,相互照應,別有趣味,難怪韓愈壹聽之後便欣喜若狂了。
壹天,韓愈問大顛禪師∶?今年春秋幾何?大顛提起念珠,邊數邊問∶?妳知道了吧?韓愈回答∶?不知道。?大顛說∶?晝夜壹百八。?韓愈這下更加糊塗了,根本不知大顛所言何意?
第二天,韓愈又來寺中,碰上了首座和尚,便問首座道∶?昨日我問大顛禪師春秋幾何?他不回答我,卻取出壹串念珠,說了句什麽晝夜壹百八,不知是什麽意思?請妳告訴我吧。?那知首座不回答,只是扣齒三下而已。
韓愈無奈,只好又去問大顛。說也奇怪,大顛也不回答,同樣是扣齒三下。韓愈見狀大笑道∶?哈哈,佛法原來都是壹樣的。?大顛問∶?妳這麽說,難道明白什麽道理了嗎?韓愈說∶?道理倒沒明白,只是剛才首座對我也是這番舉動。?大顛壹聽,立即叫來首座和尚問道∶?剛才韓愈侍郎問妳佛法,妳扣齒三下,是嗎?首座回答∶?正是。?那知大顛壹把打來,嚇得首座急忙跑出了寺院。
韓愈在壹邊看得莫名其妙,但他卻感到大顛確是不同常人,能超出形骸之外,不為外物所累。所以,韓愈對大顛便越來越佩服,有事無事經常跑到寺中看看,與大顛閑聊壹會。幾個月後,韓愈遷為袁州刺史,想到將要和大顛分別,便最後壹次登山拜訪,並留給大顛兩套衣服以作紀念。
不想此事傳了出去,說韓愈與大顛成了好朋友,不會再為難佛法了。尚書孟簡知道此事,特地寫信給韓愈以示贊賞,並鼓勵他繼續與佛教徒結朋友。韓愈收到來信哭笑不得,便回信孟尚書說∶?潮州地遠偏僻,沒人可與交談,而大顛卻較聰明、識大體,所以我只好與他往來談論。我確實喜歡這個人,但那不過是因為他超乎形骸之外,不為外物所累。我臨別送他衣服,也不過是人之常情,並非崇信佛法,以求來日的功德。積善餘慶,積惡餘殃,物各以類聚,我崇尚儒典,怎麽會舍棄先王之法、聖人之道,而從夷狄之教呢?大家這才知道,韓愈與大顛交往,原來只是喜歡大顛個人,與佛教卻是無關。
韓愈本是堅決的排佛論者,但壹見大顛,卻不由自主地與之親近起來,與大顛保持非常好的私人關系,傳為壹段佳話,佛教徒也經常引用此事作為佛教僧人風采的證據。按照韓愈的說法,他喜歡的只是大顛本人,而不是整個佛教。但在佛教徒看來,自己能與排佛人物保持友誼,正說明佛教的博大胸懷,是佛教強大有力的證明。所以,佛教徒在評論韓愈時就表現得非常客氣,沒有像對付傳奕那樣把他打入泥犁地獄,最多只說他沒有理解佛教罷了。
此話拋開不說,上面的故事中出現?晝夜壹百八?、?扣齒三下?等模糊對答,其含義是什麽,大家想必急於理解。據筆者揣摩,當韓愈問大顛年紀時,大顛只舉出念珠說∶?晝夜壹百八。?那是說大顛與諸佛壹般無異,佛無春秋之數,大顛亦無年紀可說,二者是完全相同的。因為佛教念珠有壹百零八粒之制,大顛說晝夜壹百八,代表了佛教,而韓愈問的是大顛的年紀,是人的壽數。把人的壽數與念珠數相提並論,正好表示人即是佛、佛即是人,大顛與佛無異。禪宗正好也有這種教理。而當韓愈問大顛壹百八是什麽含義時,大顛只拉齒三下作為回答,意思則是說佛法與世間萬物並無不同,念佛(壹百八的另壹意義)與扣齒沒有差別,那便是行住坐臥皆是禪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