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應秀仁(革命烈士)、錢莊青年以* * *名義入會,在四川北路克明路(今永明路)天壽裏開辦上海交流圖書館,以交流方式借書,不受道路、經濟、位置、時間的限制,旨在“使無產者有書讀”。它是對上海完全開放的公共圖書館的前身。
192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虹口分館建在四川北路昆山花園路口(現新華書店)。8月,廖晨雲(即陳雲)率新聞工作者在此罷工,最終取得勝利。
1926年,吳、周壽娟主編的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在四川北路851號成立。中國第壹份大型綜合性畫報《良友畫報》創刊,以書籍為主要內容,對時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進行文字描述和報道,雅俗共賞。
1927年4月2日,國民黨發動反革命政變。中國* * *產黨,黨員,從全國各地遷到上海的潘漢年、楊漢生、,在虹口集會,團結郭沫若、鄭等壹批文化進步人士,建立文化統壹戰線,開辦書店,組織社團,創辦刊物,掀起左翼文化運動,取締國民黨。10年,魯迅住在虹口,與郭沫若等壹批進步人士建立了統壹戰線。此後,葉純書店、南強書店、水墨書店的創作出版部相繼停在四川北路。新雅茶室(新雅粵菜館的前身)開在虬江旁路534號(現四川北路1413號)曾是上海最早的文藝沙龍。壹批出版社、書店、期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四川北路,讓這座繁華的商業城市有了文化色彩,有了“革命與進步”的亮點。1924年,矗立在四川路橋北堤西側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落成,上海郵政管理局遷入。大樓改成了郵政大樓,是上海郵政的標誌。
1927年竣工的虹口大廈;
1928重建的長春公寓(原建於1921,後毀於火災);
1929年竣工的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公寓樓(前身為中國銀行大廈,後更名為中國銀行大廈)和蝶戀花大廈(現麗陽大廈);
1930之前修建的川北樓、橋樓;
虹口公寓(又名四興樓),由原大陸、中南、金城、鹽業四家銀行於1931建造;
1934主要由華僑、港澳同胞投資的新亞酒店大樓;
從65438到0935,路西側的濱江大廈,海寧路的開福大廈越來越歐化。
四川巷、廣朱裏、安貞廣場、大得利、永安裏、永樂廣場等新式裏弄住宅相繼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