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琉球如何成立沖繩

琉球如何成立沖繩

簡單說,琉球歷來為中國屬國,1872年為日本所占,1879年改琉球國為沖繩縣。

見百度歷史:有關琉球王國的歷史

琉球國,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的對外統稱,後來指統壹的琉球國(1429年-1879年)。

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國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琉球國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薩摩藩入侵並在壹個時期內控制琉球國北部,此時的琉球國仍然對中國朝貢。1879年3月30日被日本滅亡且被並入日本,大部分國土被置為沖繩縣,北部諸島被並入鹿兒島縣。

琉球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歷史

琉球早期的歷史無考。按照有關琉球的記載,至遲在12世紀,該群島的居民已經從原始社會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會時代,稱按司時代。12世紀琉球開始出現了國家,史稱三山時代,到15世紀被統壹為琉球王國。19世紀被並入日本。

琉球國自古以來與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

三山時代

三山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圖12世紀,琉球出現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位於琉球大島(沖繩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個時期稱為“三山時代”。 三國中,以中山最強,山北最弱。

根據《中山世譜》以及《明實錄》和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山南王國以大裏按司為中心,包括大裏、佐敷、知念、玉城、具誌頭、東風平、島尻大裏、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於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壹線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國以首裏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裏、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誌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壹線,北至仲泊地峽。山北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

三王國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島(沖繩島)本部,並未發展到北方的奄美諸島和南方的先島諸島。在三王國出現之前,外島按司與琉球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根據帶有神話色彩的《中山世鑒》記載,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時(相當於中國南宋的景定、鹹淳時期),奄美、久米、慶良間等外島“來朝入貢”,但這壹朝貢關系只是按司之間的結盟關系,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時期,隨著琉球本島進入三山時代,便已衰落了。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第二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為獲得打造大型船只的技術,以避免使者船只受到海浪危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

琉球王國時代

第壹尚氏王朝

首裏城的宮殿,修築於第壹尚氏王朝時期1350年(元朝至正10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舉為中山王。1406年,察度王世子武寧被佐敷按司巴誌推翻,巴誌自立為中山王。1416年巴誌征服山北。1429年巴誌又征服山南,形成統壹的琉球王國,以首裏城成為王城。1430年(宣德五年)明宣宗賜琉球王姓為尚氏,史稱“第壹尚氏王朝”。根據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系,琉球每壹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第七代國王尚德相繼征服了喜界、慶良間、久米等島的按司勢力。

大約1400年—1550年期間,琉球王國進入黃金時代,商業高度發達,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易。 15世紀—16世紀,大量倭寇海盜騷擾琉球群島。琉球國蒙受巨大損失,海上貿易受到阻礙。

第二尚氏王朝

1469年(明憲宗成化5年、日本應仁3年),琉球發生內亂,尚德王被殺,第壹尚氏王朝滅亡。1470年宮中的禦鎖側官(管理財務的宮廷官員)金圓被群臣推舉為君,並於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告“父喪”,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金圓(已改名為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國王尚真王統治時期(1478年-1525年)為琉球的黃金時期,先後征服了八重山、與那國等島。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日本大永2年)尚真王平定與那國島“鬼虎之亂”後,琉球王國終於將勢力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定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疆界,即琉球史書中所稱“三省並三十六島”。

尚真王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擴建了首裏城,廢除了殉葬習俗,召各按司赴首裏居住,禁止私人擁有兵器,確立了琉球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此後琉球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

薩摩藩入侵

日本的德川家康繼承豐臣秀吉對外擴張的政策,派鄰近琉球王國的鹿兒島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入侵琉球。 1609年(明神宗萬歷37年、日本慶長14年)夏歷3月4日,島津家久率兵三千人、船壹百余只,自九州島山川港出發入侵琉球,4月1日在琉球大島登陸,4月5日占領首裏城。5月17日,薩軍俘虜琉球王尚寧和王子官員壹百余人撤兵回國。薩摩藩聲稱入侵琉球國的原因,是因為該藩借口琉球沒有負擔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的兵費,而是由薩摩藩代為墊付,但琉球“不予償還”。實際原因當是為了奪占中琉之間的貿易利益,並用入侵琉球的收益來彌補薩摩藩入侵朝鮮和參加日本國內戰爭(關原之戰)的軍費開支。

據琉球國史《球陽》記載:日軍入侵琉球後,薩摩藩派遣日本官員,測量分配田地,劃清國界,制定賦稅,要挾琉球薩摩納貢,琉球政府還要被迫授予薩摩所派人員官品職位。尚寧王之後,尚豐王十壹年(1632年),琉球在被薩摩所占島嶼建立館舍,兩國同時派官員管理來往貿易和收稅。至此被迫和日本建立了官方正式關系。但由於薩摩藩向琉球派遣官員長駐琉球是為了監視琉球的舉動,及至尚貞王在位二十五年(1693年),琉球“創定姑米、馬齒兩島,遣大和橫目職兩員,看守貢船往來”。 同時,薩摩藩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清朝請求冊封。清順治帝封尚質王為琉球王,琉球成為清王朝的藩屬。期間海上貿易漸入衰敗。

1847年(清宣宗道光27年;日本弘化4年),最後壹位琉球國王尚泰繼位。1853年5月,美國海軍準將佩裏(Matthew C. Perry)的艦隊第壹次到達琉球。1854年3月,佩裏在《神奈川條約》的簽訂過程中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個遙遠的國家,日方無權決定其港口開放權。 1854年7月11日,佩裏與琉球國政府以中、英兩種文字簽訂開放那霸港口的條約。 琉球海上貿易受到沖擊。

覆亡

日本廢藩立縣

1871年11月30日(清穆宗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琉球宮古島民的兩艘進貢船(實際上是以進貢為名的商船),離開那霸港駛往中國。不幸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壹艘幸還,另壹艘漂到臺灣西南海岸排灣族牡丹社的八遙灣(今屏東縣牡丹鄉境內)。該船***有船員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陸。登陸的船員中,54名被排灣族原住民殺死,12名逃出,在鳳山縣(今高雄縣鳳山市)受到清政府保護。

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那霸港開往中國,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壹艘下落不明,另壹艘於12月28日漂到臺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政府保護。1872年2月,前後兩批琉球難民57人,由當局送到福州的琉球館,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縣民4人,也遇難漂到臺灣,被臺灣原住民殺害。日人大嘩,要求懲治清朝和琉球,稱為牡丹社事件。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不承認中國自1372年起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宣布廢除琉球國,設置琉球藩,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清政府在與日交涉中立場不穩,並拖延與日簽定有關解決琉球問題的條約。

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遣內務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貢禮儀,斷絕與清朝的外交關系。 松田道之帶來的日本政府的命令包括:

使用日本年號,廢止琉球對清朝朝貢和慶賀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慣例,同時也廢除琉球國王更叠之際接受清朝冊封的慣例,以及琉球今後與清朝的交涉概由日本外務省管轄處分,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由日本領事館管轄等。日本政府還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厘革及興建之法。

強行將琉球納入日本版圖,強迫琉球和中國斷絕關系。

日本政府派遣松田道之到琉球,是因為此時明治政府已經將琉球劃歸內務府管理。1875年的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出的關於琉球的建議。1874年在北京簽訂完《北京專條》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後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過與清國之談判,彼承認我征藩地為義舉,並出銀兩撫恤受害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跡,但仍難說兩國分界業已判然”,為將來計,期望明治政府借機斷絕琉球“與中國之關系,在那霸設置鎮臺分營”。

琉球國被迫終止與清朝的外交關系。1876年,記載琉球國歷史的《中山世譜》、《球陽》的編撰也被迫停止。

1879年3月30日(清德宗光緒5年;日本明治12年),日本將最後壹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流放到東京,置琉球為沖繩縣。琉球國滅亡。4月4日,日本在全國範圍宣布設立沖繩縣。

清政府的交涉

當時清政府在西北,東北被俄國侵略,所以無暇顧及琉球問題。駐日公使建議:放棄琉球則傷害了琉球的感情,不放棄琉球則惹怒日本,多樹壹敵,不如拖延擱置問題。清政府采取了這個建議。

1879年3月30日,日本在首裏城向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並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是將日前改藩的琉球國改制為沖繩縣,至此,琉球國正式滅亡。

1879年6月12日,美國前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及其隨員揚格(J. R. Young)和美國駐華副領事畢德格(W. N. Pethick)在天津會晤中國政府代表李鴻章,李鴻章要求他就琉球問題進行調停。格蘭特慷慨答應。在他的調停下,日本與中國就琉球問題展開磋商,日本方面提出讓琉球國王在南山復國,清朝咨詢琉球國王意見。國王說:南山土地貧瘠,無法生存。清政府拒絕了這個建議。

1880年4月4日,李鴻章會見日本政府代表竹添進壹,並出示了琉球三分方案,也即包括琉球本島在內的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復琉球王國,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的五島劃歸日本。李鴻章稱,這是何如璋訪問美國駐日公使平安時,由平安秘密出示的,是平安與格蘭特協商決定的。7月30日(六月二十四日),恭親王等在奏折中也談到:“臣等接何如璋報晤美國駐日使臣平安稱:格蘭特擬壹辦法,球地本分三島,議將北島歸日本,中島還琉球,南島歸中國,似此事了,亦兩國有光。又稱格蘭特將大局說定,然後回國雲雲。”

由於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對所有建議和交涉未能達成壹致。琉球被日本占領已經成為事實,清朝最終未在與日本的談判條約上簽字,琉球問題被長期擱置。琉球國最終滅亡。

政治

1875年—1879年的琉球國旗琉球的政治架構分為國王及王族、國相、寨社三個層次。

國王之下為王族,分有王妃、世子、郡主、附賓(駙馬的低壹級稱謂)、攝政(國王去世、而世子還沒有得到古代中國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時代行國政)五種官稱。

國相是壹國的行政首腦,國相由國王任命。在琉球的歷史當中,有很多從中國遷過去的人擔任過這個職位。國相統轄的官員除了各個島嶼的“寨社”的長官和酋長外,還管轄國家機構中的官職,包括出使中國的“朝貢使”、“大夫官”、“長史官”和充當翻譯的“譯官”、負責海事的“通事”、“總管”,對內的“紫巾官”、“法司”、“司貢”之類的官員。需要註意的是,“長史”和“長史官”並不壹樣,長史和國相是國家的高級官員,而長史官是具體負責某某工作的官員。

寨社(按司),是琉球的地方行政單位,也是各個島嶼所固有的官職。這些寨社的長官或酋長都是世襲,也是琉球的大的貴族和地方勢力,曾經參與過琉球國內的政變。其他官職有管理貿易、收稅官員等。

琉球王國官職分為正、從九品。王弟、王叔、國相皆稱“某地王子”。王子之下為各地按司,他們將手中兵權上交國王,聚居於首裏,遙控其領地。按司再下為王舅、法司、紫巾官,稱“某地親方”。三品以下黃帽官稱“某地親雲上”,無領地者稱“某裏之子親雲上”、“某築登親雲上”。從六品至從七品為“某掟親雲上”。八品紅帽官稱“某裏之子”或“某地裏主”。九品稱“築登之”,不入流者稱某子。

外交

琉球國受中國明清兩朝的冊封,屬於明清的藩屬。同時琉球國亦向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琉球與朝鮮的貿易關系也非常頻繁,僅次於中國,日本。除此以外,琉球還與周邊國家如暹羅(現在的泰國)、土耳其、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爪哇國、蘇門答臘、馬六甲、占城、越南、呂宋等國進行外交和貿易交往,琉球國與暹羅國、爪哇國進行過官方文書“咨”的交往。在近代,1860年以後,琉球與美國和英國有過官方接觸,並簽署壹系列開放口岸的條約。

與中國

元世祖登基之後,派遣使者賫詔書去曉諭琉球,但是因為路途遙遠,風險很大,所以這次的行動沒有成功。

琉球按司察度於1372年(明洪武5年)向明朝皇帝朝貢,受冊封為中山王,改流求國號曰琉球。至於國中官守之職名,人員之進退,號令之出入,服制之法度,都由琉球自己管理,明朝政府概不幹涉。

從明洪武5年(1372年)以後,琉球國壹直使用古代中國朝代的年號,奉行中國古代王朝正朔。直至清光緒5年(1879年),日本強行“廢球置縣”為止,琉球國的官方文書、與英法荷訂立的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其國都首裏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國冊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寬永通寶(日幣),改穿唐服。

與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1372年(洪武5年)正月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

“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明朝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明朝政府以皇帝詔書形式正式告知琉球列島上的國家,位於中部的中山國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明太祖回賜當時明朝實行的歷法《大統歷》及文綺、紗羅。此後琉球幾乎每年都來朝貢。洪武二十五年,三國向明朝派遣了留學生。明朝為了使留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對他們的生活給予關懷,分季節給他們衣服和住的帷幄等等東西。當時琉球向明朝派遣留學生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琉球人隨朝貢使團前往明朝大陸,所帶的貨物往往會因為沒有報關而被負責海關的官員查沒,造成很大損失。正統元年,琉球使者稱所攜貨物都被官方的管理機構貪墨了,希望皇帝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明朝皇帝令有關部門按照市場價格給了他們很高的費用,算作收購。在以後的交往中,琉球王國對明朝形成了壹種貿易性的依賴情況,所以往往壹年前往明朝進行多次“朝貢”,這其實是貿易,明朝政府“雖厭其煩,不能卻也。”

在琉球遇到海嘯、暴雨、以及臺風的侵襲後,明朝政府除了給來朝貢的使團很多的援助物資外,還要求琉球朝貢期延長至十年壹貢,以便休養生息,但琉球為了能和明朝繼續貿易,以便國內經濟的恢復,還是堅持壹年壹貢或隔年壹貢。

琉球在與明朝的交往中,吸收了明朝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在文明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有了自己的獨特的音樂,崇尚佛教,在島上修建了崇元寺。宮殿和民房的建築是帶有海島風格的明朝古代建築模式,而且建築的方向壹律向西,以示傾慕明朝、慕義向化之意。

公元1522年—1566年(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在明朝東南沿海侵擾。琉球王協助明朝破倭,不時向明朝提供倭寇的動向,琉球王世子尚元還對從浙江敗還抵琉球境的倭寇,“遣兵邀擊,大殲之,獲明朝被掠者六人”送還明朝政府。受到皇帝的嘉獎。

1561年嘉靖40年,日本侵入琉球,大掠各地的寶物並俘虜國王,當時琉球王侍從寫的《喜安日記》記載:“有如家家日記,代代文書,七珍萬寶,盡失無遺”。薩軍將琉球王尚寧等百余人俘至鹿兒島,達三年五個月,逼迫尚寧王屈辱地承認向其“進貢”。同時還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給琉球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變中琉關系。明朝禮部官員“乃定十年壹貢之例”,但國王還是每年都遣使朝貢。其年,日本有進攻雞籠山(臺灣古地名)的計劃,間接還要侵擾福建,尚寧派遣使者告訴明朝政府,皇帝詔海上警備。

明朝衰敗之後,琉球國還是朝貢不絕,直到南明唐王立於福建,還繼續遣使朝貢。明史贊揚琉球國:“虔事天朝,為外籓最。”

琉球曾經協助明朝剿滅倭寇。琉球與明朝非常的關系和密切的交往,使得在明朝實行海禁之後還能通過琉球這扇窗口了解日本和東南亞海上國家的壹些事情,增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

由於琉球的國土狹小,人口少,物資匱乏,所以軍事上沒有長足的進步,但有壹定的常備軍,即王宮衛隊,這些軍隊保持了很高的戰鬥力,對保護琉球和參與明朝剿滅倭寇的戰鬥中作出了貢獻。但由於軍隊的數量少,沒有抵擋住日本的入侵,國王被擄。

琉球國王形容與明朝的關系是“父子之國”,但實質是琉球的每次的朝貢都是在明朝當時薄來厚往的“天朝觀念”中進行的。所以琉球在與明朝的朝貢形式的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所的物資銷往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是琉球成為東海之上壹個必不可少的貿易中轉站。值得壹提的是,由於當時的日本和明朝的關系惡化,明朝的倭禁很嚴,禁止和日本人貿易,但日本人的奇缺物資還是通過當時的朝鮮和東海之上的貿易王國琉球那裏得到裏及時的補充,琉球也在與明朝交往的國家中形成了重要的壹環。

與清朝

前往琉球的中國清朝使節1646年(清順治3年),琉球國王尚賢遣使金應元到清朝請求冊封。因為當時清朝戰亂未平,所以長時期滯留在福建省。福建平定後,琉球使者通過清朝的將領來到了北京。禮部官員認為,明朝賜給琉球王的印和官方文書都沒有繳回,不宜封賜,所以第壹次請封沒有成功。

翌年,清政府贈給使者衣物和布帛等等等東西,讓他們回到了琉球。1655年順治10年,琉球遣使前往清朝朝貢。第二年,再遣貢使,並且繳換了明朝敕印,請求封號。順治皇帝頒布了《敕琉球詔》,在詔書中,清朝皇帝向琉球國王約定貢期,為二年壹貢,進貢人數不得逾壹百五十名,許正副使二員、從人十五名入京,其他隨從人員要在閔南地區待命。

這個詔書既對琉球作為清朝藩屬的肯定,也規定了向新的清朝王朝朝貢的級別和時間。但由於當時海上風浪很大,敕封的清朝使者沒有出海。

1661年清康熙元年,康熙皇帝也向琉球頒布了新的《敕琉球詔》。原來派去而沒有去成的使者拿著兩道詔書到了琉球,完成了冊封典禮。

琉球在康熙時期多次朝貢,但由於貢使在海上遭遇風浪,貢物損失很嚴重,所以琉球會在第二次朝貢的時候將上壹次丟失的數目補足,但康熙皇帝不允許。琉球在向清朝朝貢的時候,總是進貢很珍貴的奢侈品,康熙皇帝對使者說:“所進瑪瑙、烏木、降香、木香、象牙、錫速香、丁香、檀香、黃熟香等,皆非土產,免其入貢。其琉璜留福建督撫收貯。餘所貢物,令督撫差解來京。”只允許以後進貢土特產,但琉球的本意,第壹是恭順使然,第二就是在朝貢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當時海上不是很平靜,所以冊封使者往往不願遠去琉球,所以會讓琉球請封使者自己將冊封的詔書和印信領回去,但使者非常希望能讓冊封使去琉球,結果皇帝允準了他們的要求。

琉球國王去世後,按照規定“琉球國凡王嗣位”,先要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讓本國有威望的人和王公大臣***同出具聯署證明材料。然後清朝政府派出正副使臣“奉敕往封”,賜琉球王繼承者“駝鈕鍍金銀印,乃稱王。未封以前稱世子,權國事。”1681年(康熙21年),康熙皇帝在接待琉球朝貢使時,賜禦書“中山世土”額。這壹年,琉球再次向清朝派遣留學生。以往清朝冊封使去琉球國,會在海上因為海浪等風險,會遲到琉球,延誤冊封時間。琉球國請封使建議修改航道,從五虎門三晝夜到達國。這些使者希望能通過改變航道,提高效率,得到康熙皇帝準許。

琉球學生來清朝後,清朝皇帝往往命給予琉球留學生以“都通事”(官職稱呼)這個級別的待遇,每天的夥食非常豐富,四季會發給他們袍褂、衫袴、鞾帽、被褥等,壹應具全,連從琉球來陪侍的從人也會對他們照顧。留學生如果在清朝病故,皇帝會“賜銀百兩,交禮官擇近京地葬之,並以二百兩贍恤其家。”雍正二年,皇帝在接見由琉球王舅組成的請封使團的時候,禦書“輯瑞球陽”額賜給琉球王,還贈送皇室的壹些珍貴玉器和金幣等禮物。乾隆三年,禦書“永祚瀛堧”額賜給琉球王,並且要求琉球不必專程來清朝答謝。乾隆四十九年,禦書“海邦濟美”額賜給琉球王,並贈送玉、磁、緞匹諸物。1798年(嘉慶3年),賜禦書“海表恭籓”額贈送。

琉球國有許多商船、漁船因為海風等原因吹到清朝境內,清朝政府往往贈送豐厚的物資後將其遣返,遇難者還會按照規定給予撫恤。雍正八年,琉球的二號貢船在到達東海海面後遭風漂至臺灣,觸礁,正貢船亦同時漂沒,福州將軍玉德等奏報皇帝。皇帝命令搭救官伴、水梢人等,照常例加倍給賞,貢物不用再另外派人進貢了。對於遭海風侵襲在清朝避風的琉球商船,清朝方面會命令按人數日給鹽菜口糧,等到回國之日另給行糧壹月。

除了宗藩關系外,清史稿對琉球國與清朝頻繁的交往做了壹個總結:“琉球國小而貧,逼近日本,惟恃清朝為聲援。又貢舟許鬻販各貨,免征關稅,舉國恃以為生,其貲本多貸諸日本。國中行使皆日本寬永錢;所販各貨,運日本者十常八九。其數數貢清朝,非惟恭順,亦其國勢然也。”非常的準確,也顯示了琉球的外交靈活性和明智性。

與日本

被薩摩軍隊劫掠後重建的那霸王港琉球王國金庫16世紀,由於日本和明朝的關系惡化,國內資源短缺,只得通過南方的薩摩藩與琉球進行貿易,從東南亞運回海產品和壹些奢侈用品,又從琉球與明朝的貿易當中獲得所需要的緊缺物資,也使琉球的經濟發展增速。日本的薩摩藩於1609年(後陽成天皇慶長14年)侵入琉球,俘虜了琉球王,還侵占了琉球群島北部的壹些島嶼。

從另壹方面講,琉球與薩摩藩的交往還不是正式的官方交往,琉球與薩摩藩的交往僅僅保留在軍事和經濟層面上。琉球也把日本視為相對清朝而言的“夷”,是處於平等地位的兩個國家。當日本定下侵略朝鮮,攻入清朝的軍事政策後,琉球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必然會因為傾向問題而受到另壹方的侵略。琉球直到明亡之後與日本的關系還局限於經濟方面。政治方面,琉球國曾經向日本薩摩藩和江戶幕府派使者朝貢。

人種

琉球種族與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比較常見的看法認為,與日本繩紋時代屬於相同文化的人種在公元前10世紀到前3世紀之間,從中國中南部沿海地區來到包括琉球群島在內的日本西南部地區,並從西向東擴散。也有說法認為,古琉球文化屬於百越文化的壹部分。另壹種常見的說法是上古時代的琉球居民來自印度尼西亞或澳大利亞,屬於馬來人。具體來自哪個地區尚有爭議。

參考文獻

《中山傳信錄》,徐葆光著,1721年。

《中山世譜》,蔡鐸、蔡溫著,1725年。

《球陽》,蔡溫、鄭秉哲等著,1745年。

《明史》列傳第二百十壹 外國四,張廷玉等著,清朝。

《清史稿》 列傳三百十三 屬國壹,趙爾巽等著,1929年。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故宮博物院編,1932年。

《使琉球錄》,陳侃,商務印書館,1937年。

《琉球史料叢書》,名取書店,1941年。

《中山王府相卿傳職年譜·位階定》,日本法政大學沖繩文化研究所,1986年。

《中國·琉球交流史》,徐恭生著,西裏喜行等譯,ひるぎ社,1991年。

《琉球歷史研究》,米慶余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清時期琉球日本關系史》,何慈毅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閩南與琉球關系略考》,王曉雲、謝必震著,《閩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

《冊封琉球使之祭祀活動》,陸雅英著,日本文化研究網,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