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山歌始於何時目前尚難定論。但根據大量的民間傳說以及歷代名流的記述,便足以見其源遠流長、歷史久遠了。
有說柳州山歌始於唐代,這與柳州家喻戶曉的劉三姐的傳說故事有關。相傳唐代有壹壯族女子劉三姐為人剛直,機敏聰慧,口齒伶俐,善唱山歌。她用山歌與地主老財相鬥,最後被官兵追殺,從魚峰山跳入小龍潭騎魚飛天。從此,柳州人民就把劉三姐視為自己的歌仙項禮膜拜,並以廣唱山歌予以紀念。位於市中心的魚峰山上曾有壹石刻,上面刻有劉三姐畫像並刻書山歌壹首:“唱歌好,唱歌得耍又得玩;不信妳看劉三姐,唱歌得坐鯉魚巖。”至今,魚峰山上仍保留有“三姐巖”、“對歌坪”等遺跡。
柳州人敬仰歌仙,崇尚山歌,民間山歌活動十分活躍。各地關於山歌的傳說故事也十分豐富。“柳江人”遺址所在的柳州市柳江縣穿山鄉的龍吐山上有個歌廟,叫妲貢妲曠廟,廟裏供奉的便是唱歌神。三位神像中壹位身穿旗袍頭戴圓邊平頂帽,帽上還拖著壹根帶子的叫咤神。旁邊各塑壹姑娘神像,她們紮圍裙,辮子盤兩個圈,兩朵花分別插在頭的兩側,她們都張著嘴唱歌。這兩位壹個叫妲貢,壹個叫妲曠,是兩姐妹。據說穿山的山歌都是這兩姐妹所傳。傳說古時候母親生姐姐妲貢時難產,兩天兩夜生不下來,第三夜她家對面的山上突然亮起壹盞大燈籠,紅光照到母親房裏,妲貢便順利呱呱落地了。第二年在同樣的情況下生下妹妹妲曠。姐妹倆非常愛唱山歌。有壹天,姐妹倆進山摘野菜不見回家,母親找了五天五夜才發現她倆在山洞裏攀肩唱歌。當母親欣喜萬分地呼叫女兒名字時,壹股青煙飄過,姐妹倆化作兩塊石頭。為了紀念她倆,鄉親們建起這座妲貢妲曠廟。解放前,這裏香火很旺,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是廟會,敬朝者都在千人以上。每到秋後人們還擡神像出遊,出遊隊伍甚是壯觀。隊伍前面有五六個道師戴面具打峰鼓引路,後面的人擡著神像跟隨,壹行五六十人浩浩蕩蕩壹路由廟裏出發,越陌度阡走村過寨。頭宵住木山村,二宵住巴雅村,三宵住大塘村。唱歌神住在哪裏,那村就變成相當規模的歌會,附近幾個村寨的村民都聞訊趕來,通宵達旦對歌,熱鬧非凡。唱歌神三夜過後才返回廟中。如果說劉三姐是柳州的歌仙,那麽妲貢妲曠則是穿山的歌魂(見潘宗亮主編《糖罐花》序,漓江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有如此描述:“廣西諸君,人多能樂,城郊村落,祭祀喜葬,無不用樂,雖耕田亦必與樂相之”。他在文中感慨道:“叠歌相合,含情淒婉……其間乃有絕佳者”(見廣西博物館《據知不足齋叢書》復印本)。歷來柳州都是周邊廣西各縣鄉山歌活動的中心,據此,周去非文中所敘廣西的山歌當然也包含柳州山歌了。
明代官員嶽和聲的旅行日記《後驂鸞錄》裏則具體記錄了當時柳州山歌的盛景。嶽和聲於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受命到廣西慶遠(今宜州)為官,他赴任經過柳州時,有機會看到並記錄了柳州歌圩的情景:“遙望松下,搭歌成群,數十人壹聚。其俗女歌與男歌相答,男歌勝而女歌不勝,則父母以為恥。又必使女先而男後,其答而相當,則男女相挽而去……”(見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出版的《筆記小說大觀》)。明代馮夢龍的《童癡二尋》中也對柳州山歌作過記敘,雲:“山歌乃民間歌謠,內容多雲男女私情,偶有諷世之作”(見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明清雜記》)。 這些記載證明柳州山歌在明代時就已經十分盛行。
清代乾隆年間,《柳州府(縣)誌,風俗篇》載:“少婦於春時三五為伴,采芳拾翠於山間水湄,歌唱為樂;男女亦三五成群,歌以赴之。壹唱壹合,竟日乃已。”柳州山歌載入地方史誌,足見其在當時的地位與影響了。
民國年間,柳州城廂和縣、郊農村民間自發舉辦的山歌活動亦十分頻繁。1932年,時任廣西省建設廳廳長的桂系軍閥伍廷飈,帶領調查組到柳城縣調查風土民情,對該縣民間山歌王黃三弟贊賞有加,稱其“平生未嘗讀書,不識字,但天資敏慧,頗有平民文學天才”(見黃勇剎、楊欽華、方壽德編著《歌王傳》附錄,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新文化運動時的著名人物胡適曾於1935年1月19日遊過柳州,第二天由柳州飛桂林。在其所著《南遊雜記》壹文中有如下記載:“漓水的壹日半旅程,還有壹件事足記,船上有桂林女子能唱柳州山歌,我用鉛筆記下來,有聽不明白的字句,請同行的桂林縣署文泉科長給我解釋。我記了三十多首,其中有些是絕妙的民歌”(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胡適文集》)。1944年抗戰時期,著名紅學家吳世昌流落柳州,對柳州歌圩有如下記錄:“其地質樸,儼若古風。兩岸圩落之間,男女歌聲相對,響徹雲霄,縈回山谷,此鄉之人謂之‘對歌’”(見吳世昌《羅言室學術論著》,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出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柳州山歌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它如溪水長流,壹直都盛行於民間,沒有中斷過。
解放以後,柳州山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煥發出新的光彩。五十年代初,在政府文化部門的組織輔導下,柳州市許多老歌手紛紛參加山歌培訓,學政策,學時事,編新歌,積極配合政府中心工作,用山歌來宣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宣傳《婚姻法》、《憲法》等等。後來又形成了黑板報結合山歌演唱進行宣傳的獨特形式——柳州黑板報演唱,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得到國家文化部的表揚。1954年、195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門試辦了兩次魚峰中秋山歌會,於1956年正式舉辦了全市第壹屆萬人中秋山歌會,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辦壹次。柳州山歌在保留傳統特征的基礎上增添了時代氣息,逐漸形成群眾自發與政府組織相結合的山歌會形式並迅速發展開來。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劉三姐傳說和民間山歌為素材創編的彩調劇《劉三姐》風靡全國,後被拍成電影,把柳州山歌推向了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63年3月22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先生到柳州視察了魚峰山的山歌活動,欣然作詩:“立魚峰半歌聲發,應是劉三姐再來,駕馭龍魚飛九有,神州到處是歌臺” (見1988年《廣西柳州市文化誌史料匯編》第壹輯)。文革時期,山歌被當作“封資修”而遭到禁錮,許多歌手被批判,山歌活動曾壹度蕭條。文革結束後,柳州山歌重獲新生,群眾演唱山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改革開放以來,柳州山歌活動更是如火如荼。由市裏統壹組織的山歌會與群眾自發的山歌演唱活動十分頻繁。各種山歌擂臺賽也不斷舉辦,使柳州山歌空前興旺發展。1991年,柳州市柳城縣山歌手方壽德第壹個榮獲廣西政府授予的“廣西歌王”稱號。至今,柳州市(不含新加入的四縣)已有5位歌手獲此殊榮。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隊香港亞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山東電視臺等眾多新聞媒體都對柳州山歌作過專題報道,柳州山歌在全區甚至全國都頗負盛名,成為柳州市壹張響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