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仰韶文化的文化境遇

仰韶文化的文化境遇

仰韶文化作為我國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考古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及其邊緣地區,約為東經32~41度,東經106~114度。仰韶文化的絕對年齡約為公元前4933年~公元前2923年,持續時間約2000年。加上陵口二期壹級遺存的年代,上限應該是公元前5000年。它的地位非常突出,影響非常長久。

從1921年澠池仰韶村遺址發現到2000年,全國共有仰韶文化遺址5013處,分布範圍從豫東到甘肅、青海西部,北至河套長城,南至江漢,以豫西、山西南部為中心地帶。這些省份是陜西、河南、山西、甘肅、河北、內蒙古、湖北、青海和寧夏。仰韶文化是以農業為主的文化,村落或大或小。大壹點的村子裏的房子都有壹定的布局,四周是壹條溝,村子外面還有墓地和窯子。村子裏主要有兩種房子:圓形的和方形的。早期圓形單間最多,後期方形單間最多。房子的墻是泥做的,草混在裏面,木頭做骨架。墻的外部經常在被草包裹後燃燒,以加強其堅固性和防水性。選址壹般在河流兩岸長期侵蝕形成的階地上,或者在兩河交匯的高而平的地方。這裏土地肥沃,有利於農業、畜牧業,取水運輸方便。

聚落建築布局整齊有序。半坡聚落保存完好。居民區在正中央,周圍是壹條大溝,北面是葬區,東面是窯場。* * *揭示了40多所房屋的遺跡。其中壹個大屋是公共活動場所,其他幾十個中小戶型正對著大屋,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後,按照壹定的葬俗進行安葬。有許多長方形的坑墓,裏面有陶器和其他隨葬品,孩子被埋在罐子和棺材裏。單體直肢葬流行,但合葬墓占壹定比例。合葬的人數從80到80不等。在墓葬制度上,女子厚葬和母子合葬體現了以女性為中心的特點。聚落房屋朝向中心廣場的統壹布局,說明當時維系宗族團結的血緣關系根深蒂固。這些都符合母系社會組織的特征。

但也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衰落到早期宗法社會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它主要是壹個宗法社會。成年男女墳,成年男女童墳,大量的小房子,說明壹夫壹妻制家庭在增加,並占據主導地位;“灰坑葬”說明了非自由人(奴隸)的存在。體現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和男根人物,以及表達“貴族情懷”的遺物和遺物,是父權制和君主(世襲酋長)統治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種種跡象表明,中原地區在仰韶文化早期就開始進入宗法社會,中期普遍進入宗法社會。農業

仰韶文化各部落繼承了前仰韶時期各文化的傳統生產方式,農業生產仍以種植粟類作物為主。在重要的遺址中經常發現小米的遺骸,比如Xi安半坡壹戶人家的盆、甕裏裝的都是小米,另壹戶人家的小坑裏也發現了小米殼的遺骸,尤其是有壹個坑裏,小米殼堆積了好幾鬥。在北首嶺、胡荃村、夏夢村和王灣等重要遺址也發現了不同程度的粟殼。在臨潼姜寨遺址還發現了另壹種耐旱作物——小米。在靠近長江北岸的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發現了稻米的蹤跡。此外,在洛陽孫旗屯、鄭州林山寨、淅川夏姬等地也發現了糧食遺存。以上情況說明仰韶文化內部的農業生產是比較發達的,糧食作物品種不僅僅是粟壹種。同時,人們也掌握了蔬菜種植技術。在半坡遺址的壹所房子裏,壹個陶罐裏裝滿了燒焦的茶籽,比如大白菜或芥菜。

仰韶文化處於鋤耕農業的原始階段,采用刀耕火種法和土地輪耕法,生產水平還比較低。前期可能會有尖棍、石鏟、鋤頭等木質工具來挖地。這時候的石斧大多比較笨重,截面呈橢圓形,適合砍樹開墾荒地。收割莊稼用的是長方形的石刀和兩邊有槽口的陶刀。石磨、石碾棒、木杵、石杵用於糧食加工。廟底溝、大河村中晚期出現大量舌形或心形石鏟,磨得平整光滑。在鄭州臨汝張村和大河村的遺址中,也出土了壹把打磨光滑的大型長石鏟或肩石鏟。在此期間,用拋光的長方形石刀收割麥穗,其中壹些被打孔。這些工具比早期的半坡型要好,所以生產效率提高了。

與新石器時代早期相比,畜牧業也有了壹定的進步。有豬、狗、羊,也發現了少量的馬骨。發現的雞骨頭很多,可能是被馴養成家禽的。

收集、釣魚和打獵

仰韶文化時期,黃河中遊部落的采集、漁獵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考古發現,水中有榛子、栗子、松子和樸樹種子,還有蝸牛。其他的如植物根、鳥蛋、蜂蜜、昆蟲等也是收集的對象,和過去沒有太大區別。

在氏族營地附近,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比較寬闊的水域,水產品非常豐富,有利於捕魚活動。遺址中普遍發現石制和陶制的網、骨鉤、魚叉等工具,說明當時氏族祖先的捕魚方式有網捕、釣和拋叉刺。許多遺址都有繪有漁網的彩陶。半坡彩陶壺等彩陶器皿中常有漁網紋和魚紋,顯然是長期捕魚活動的真實寫照。

狩獵主要是男人的活動。壹般都是集體獵殺大型兇猛的野生動物。半坡遺址出土的獵物骨骼較多,有梅花鹿、水鹿、竹鼠、兔子、貉、獾、羚羊等。壹些遺址還出土了壹些鳥骨。狩獵工具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用骨頭、石頭和角制成的箭。有三角形、柳葉形、翅形、圓錐形等十余種不同形態,都是削尖的。還發現了更多的石頭和角矛以及投擲用的石球。從這些遺物可以看出,當時的狩獵方式有射、擲、集體包圍等,鹿是狩獵的主要對象。

制造

仰韶文化的手工業經濟和農牧業經濟壹樣,主要從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活動,以物物交換的形式已經普遍存在,商品經濟的萌芽尚未出現。在每個部落中,氏族成員的生產勞動主要是按照性別和年齡來劃分的。手工業生產中的壹些專業技能,開始被長期從事並積累了壹定經驗的氏族成員所掌握。這些專業劃分不是很明確和規範。當時的手工業生產主要是制陶、制石、制骨、制革、紡織和織布。

仰韶文化中的農業石器包括石斧、鐵鍬、石磨等。,除了骨骼工具。除了農業,仰韶文化的人們明顯地捕魚和狩獵。出土文物中有骨鉤、魚叉和箭。仰韶文化早期,陶器多為手工制作,中期開始旋轉。有些陶器上有布紋和機織物印紋,說明仰韶文化有織布和編織手工藝品。除了野生動物,出土的動物骨骼中還有大量的狗和豬的骨頭,羊的較少。

仰韶文化墓地的發掘為人們了解仰韶文化做出了許多貢獻。墓地裏的陪葬品和埋葬方式給當時的生活方式、信仰和生活狀態帶來了很多啟發。

生產工具主要是開發研磨石器,如刀、斧、鋤、鑿、箭、紡織用石紡車等。骨頭也很精致。有比較發達的農業,農作物是板栗和小米。牲畜主要是豬和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采集。各種日用陶器,如水器、甑、爐、壺、碗、杯、壺、罐等。,主要是細泥紅陶和混砂紅陶,顏色以紅色為主。它們大多是手工制作,用泥條做成器皿,然後把器皿的壁壓平。紅陶上常繪有幾何圖案或動物圖案,這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的特征,故又稱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有發達的制陶業,掌握了陶土的選擇、造型、裝飾等工藝。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口邊用慢輪修整,器面裝飾各種精美花紋。陶器種類有碗、壺、碗、窄頸壺、小口尖底瓶、廣口瓶和粗陶甕。其彩陶造型精美,表面用紅色或黑色繪有彩色幾何圖案和動物圖案,其中人臉圖案、魚圖案、鹿圖案、蛙圖案、鳥圖案等栩栩如生,栩栩如生。許多出土的彩陶都是藝術珍品,如水鳥啄魚紋船壺、人面紋彩陶壺、魚蛙紋彩陶壺、鸛魚紋彩陶罐等。陶瓷雕塑也很精彩。陶器上附有各種動物雕像,如獵鷹形的擺件、羊頭紐扣、鳥形的蓋子、人臉、壁虎、鷹等,都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沿著彩陶碗的黑色寬帶紋,有50多種雕刻符號,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質。在濮陽西水坡發現了用蚌殼制成的龍虎圖案,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已知的最完整的原始時期龍虎圖像。

中國的仰韶文化大約在五六千年前。這時的陶器以紅陶為主,其次是灰陶和黑陶。紅陶分為細泥紅陶和沙紅陶。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還摻有少量沙子。仰韶陶器中,細泥彩陶造型獨特,面紅,內外打磨,花紋優美,在當時最為著名。精美的陶土反映了當時制陶技術的水平,具有壹定的代表性,所以仰韶文化在考古學上常被稱為彩陶文化。Xi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盤也是仰韶文化的產物。

陶器工業

仰韶文化的制陶業比較發達,制陶技術最能代表當時的手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從考古發現來看,各個部落都掌握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包括選泥、塑坯成型、燒制溫度,以及繪畫、貼塑、裝飾等壹系列技術。

但是制坯還處於手工制作階段,很多小物件還在使用直接揉捏的簡單方法。仰韶文化中期以前,坯體造型壹般采用泥條板建築,後出現慢輪修口邊技術。制陶工匠可以在器皿表面應用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有的用特殊的模具,有的用工具,有的用裝飾主要是為了強身健體,有的只是為了美觀。其中,裝飾效果最明顯的是彩陶圖案。

仰韶文化各遺址發現的彩陶圖案和風格各不相同,但也有其異同。在早期,紅黑色或紫色是最受歡迎的。中期先繪白色或紅色陶衣,再繪黑色、棕色或紅色圖案。壹些黑色還鑲有白邊,非常漂亮。在安半坡、臨潼姜寨和寶雞北首嶺的營地和墓葬中發現了顏料、硯和磨錘等繪畫工具。從彩陶裝飾圖案的痕跡分析可以看出,毛筆等軟質工具早已用於繪畫。

全國各地的居民區都有專門燒制陶器的窯和作坊。現已發現仰韶文化各個時期的陶窯數百座,分為水平窯洞和垂直窯洞兩種,以水平窯洞最為常見。薛恒窯是壹種原始的陶器窯,它由四部分組成:火室、火道、窯篦和窯室。其特征在於:火室、火道和窯室水平布置,窯室在火室後面略向上傾斜,兩者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火道連接。窯室底部是帶篦孔(即火孔)的爐排,火焰通過火道和火孔進入窯室。水平窯洞根據其火道和篦孔的長度和形狀也可細分為四種形式。至於立式窯洞,主要特點是火室位於窯室下部,兩者基本垂直。例如,在偃師湯泉溝看到的壹種典型的垂直窯洞中,火室內還豎立著木柱,以支撐上部有七個火孔的窯篦。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質紅陶、帶砂紅陶和泥質灰陶,還有壹些泥質黑陶和泥質灰陶。半坡陶器主要有填砂陶罐、小口尖底瓶、碗和滾彩陶罐。該裝置表面裝飾有繩紋、線紋、錐刺紋、釘紋和弦紋。所繪圖案為碗口邊緣外繪紫紅色寬帶紋,碗內外繪人臉、魚、鹿、植物肖像,三角形、圓點組成的幾何圖案。在瓦底碗沿口的寬帶線上發現了20多種不同的刻劃符號,可能是中國古文字的起源。廟底溝式陶器主要有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斜罐、壺、爐等。除了象蛙圖案,彩陶圖案的特點是大量復雜的圖案,包括點、曲線、渦紋、弧、三角渦紋和方格圖案。西王村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遺跡,彩陶很少,出現了壹批小泥紅陶扁盆。後港式陶器多為壺形鼎,頂碗、碗、底均為紅色,彩繪圖案流行於壹組組平行的短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大河村型仰韶文化分為早晚兩個階段。早期的文化特征與廟底溝型基本相同,陶器的種類與彩陶基本相同,但更多的彩陶上塗有淡黃色或白色的陶器。這種類型的後期文化積累是典型的。有各種各樣的鍋,罐,罐,罐,甕,罐,豆,甑,罐和尖底容器。彩陶紋有六角星紋、太陽紋、月亮紋、網紋、~紋、X紋等。在大河村發展的最後階段,許多因素與相鄰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和湖北屈家嶺文化相同或相似,表現出向龍山文化過渡的相同趨勢。

大四空村型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遺存,是在後崗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壹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處於次要地位,代表了直口、圓唇、開腹、斜腹或腹式的碗、碗、罐等。雕刻和印刷圖案與仰韶文化的其他類型壹致,而彩陶風格獨特,在深褐色的地面上塗上黑色和紅色。下王崗類型是仰韶文化早期最南端的類型,分布於河南南部的唐河、白河流域和湖北北部的漢水流域。可能是裴李崗文化移民後代創造的古文化。這壹類型的陶器主要是泥質和帶砂的紅陶,包括壺形錐形鼎、碗、壺、盆等。部分器物與半坡型極為相似,鼎、長頸壺與裴李崗文化有壹定淵源。到了這壹類型的後期,陶器品種增多,彩陶多為紅底黑花或紅配灰衣。裝飾圖案包括條紋、三角形、斜十字、葉子、漩渦和格子。

黃河中遊仰韶文化的各種類型的制陶業,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生產規模和技術都非常穩定。總的趨勢是泥質紅陶和彩陶逐漸減少,而灰陶和黑陶的比例不斷增加,最後發展到以黑陶為主的龍山文化時期。

石器制造業

仰韶文化的石器制造業比較發達,早期制作了很多工具。采用直擊法,制作出來的砍刮工具往往不用修邊,比較粗糙。中期以後,磨制的石器已經明顯占據了主導地位,工具的形制也有了很大的改進,數量大大增加。各類遺址出土的磨制石器,都是先制成坯件,再經過精心打磨制成工具。在研磨方面,鋸石和打孔的技術被廣泛使用,並且在各個地點發現了打孔的石軸。射孔主要采用鉆孔,但鉆孔前往往先鑿出淺坑,有的鉆孔前磨出凹槽。穿石工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安裝手柄制作復合工具,進壹步提高生產效率。由於仰韶文化內涵豐富,分布廣泛,在不同時期和地區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形成不同的文化類型。根據新發現的考古資料,並參考傳統的學術觀點,將仰韶文化劃分為6個地區、5個段、19個類型(或遺存)。在仰韶文化植物群中,關中西部的津南區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已發現遺址2000多處。從1921仰韶村發掘到2000年,已進行了80年的工作,發掘的遺址數量最多,暴露面積最大,發現的遺物最豐富。區內有五種文化類型:陵口二期遺存、半坡型、時嘉型、廟底溝型、王喜村型;幹青地區位於仰韶文化分布的西部地區,已發現遺址約1000處,主要集中在隴東地區。該地區有三種文化類型:史家型、廟底溝型和石嶺峽型;河南中部是仰韶文化的東部,現已發現數百處仰韶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鄭州-洛陽地區。區內有四種文化類型:石鼓五期遺存、後崗、廟底溝、秦王寨;豫北中南部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東北地區。發現的遺址不多,約100個,其中河南北部約30-40個,河北中南部約50個。區內有四種文化類型:北福地、後崗、釣魚臺、大四空村壹級遺存;豫西南、鄂西北是仰韶文化分布的南部地區,發現的遺址較少,不到100處。區內有張莊村遺存、下王崗類型、八裏崗類型、趙灣類型四種文化類型;山西、山西、河北、內蒙古的長城地區是仰韶文化分布的北方地區。站點較少,約100。該地區有三種文化類型:石湖山遺跡、王牧山類型和無浪海洋生物類型。

典型類型的示例:

半坡型

代表:Xi安半坡村、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

類型:圓底或平底的壺,小口長頸大肚的壺,圓唇直口鼓肚的壺。

風格:簡約厚重繪畫圖案:動物圖案(人臉圖案、魚圖案、魚鳥組合圖案、鹿圖案)幾何圖案(寫實圖案-抽象幾何圖案)編織圖案。

作品:1,人面魚紋彩陶盆

這個陶盆上畫著壹個人臉,人臉兩側有小魚附在人的耳朵上。根據《山海經》中有的地方有巫師“爾二蛇”的說法,有學者認為面魚紋代表巫師爾二魚,寓意巫師邀魚附身,入冥界以招魂英年早逝的孩子。

鹿紋彩陶盆、人臉、魚紋盆、魚鳥紋燒瓶

2、彩陶船壺

這個陶碗的底部有壹個布痕,是制陶時把濕陶坯放在麻布上造成的。

廟底溝型

代表:河南單縣廟底溝、陜西滑縣胡荃村出土的彩陶:大口小底的彎肚壺、碗。

風格:優雅、飽滿、輕盈、穩重。

彩繪圖案:圖案多為兩端相交形成的月牙、樹葉、花瓣圖案(植物圖案),圓弧和直線相交形成的三角形圖案(幾何圖案),也有少量動物圖案和編織圖案。

代表作品:花瓣紋彩繪壺、鉤葉紋彩繪壺、植物紋彩繪壺、魚鳥紋彩繪壺、巨魚紋彩繪壺、渦紋彎肚壺、鱷魚石斧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