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在歷史上的名稱有哪些

中國在歷史上的名稱有哪些

歷史上外國如何稱呼中國?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壹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是5.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  絲國(Seres),也稱塞裏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  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陶瓷(China),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壹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壹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象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現在,西內遜有兩個含義,壹是指“到中國餐館裏去吃飯”,二是指“中國人”。  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壹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  船國(Nuoc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制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中國”自己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 “九州”之名, 在《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壹直沿用至今。“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壹帶,隨著中華帝國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壹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有9個,組成大九州,“神州”只占天下八十壹分之壹。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壹種假說,但“神州”之名壹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