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龍泉窯及龍泉窯系列窯爐

龍泉窯及龍泉窯系列窯爐

龍泉窯屬於南方青瓷體系。早在公元三、四世紀,浙東寧邵地區就已經形成了以韶光、上虞為中心的早期越窯青瓷體系,五代、北宋初期又形成了以余姚為中心的另壹個越窯體系。除跨窯外,吳窯和甌窯也同時燒制青瓷。北廣季龍泉窯受三窯影響,燒制出與南宋後三窯特征相似的瓷器,龍泉窯滿足了南宋宮廷和官員的需要,也生產出壹種以厚鈣堿釉為特征的官樣或似官樣瓷器。南宋中期以後,終於形成了具有龍泉自身特色和風格的龍泉青瓷梅粉釉。

南宋後期,龍泉青瓷有了很大的發展。除了今天的嶽躍縣、龍泉以及周邊的慶元、遂昌、雲和等縣的眾多窯外,最終形成了新的青瓷窯系。江西吉安永和窯、福建泉州萬窯鄉窯也燒制龍泉式青瓷。這種趨勢在進入元朝後繼續。今天,在浙南甌江兩岸發現了150處元代窯址,燒制龍泉窯式青瓷的窯址範圍有所擴大。今天,龍泉青瓷還在福建省的各個窯口燒制。

龍泉綠窯制度的迅速發展,不僅是由於龍泉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也是由於北方瓷業進入黃金工業後的衰落,以及南宋時期水鄉、海隅的建立,有利於商業貿易的發展。南宋政府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為防止金銀外流,“下令絲布、織錦、瓷器歸伯夷”。也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東非和阿拉伯國家是壹種流行商品,這種情況在元代依然盛行。在中國,龍泉青瓷與景德鎮青瓷齊名,其商品市場也擴大到宋占領區的北緣。近年來陜南、四川等地青瓷、龍泉青瓷的發現就是很好的佐證。

龍泉青瓷在宋代的窯系中興起最晚,但在海外市場的支持下,最終迅速發展成為壹個擁有眾多窯系的龐大瓷窯系。

1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今天的浙江省龍泉縣。龍泉縣不僅有豐富的制瓷原料,而且有豐富的松木作為山區和丘陵燒瓷的燃料。窯址有許多溪流和山坡建築,瓷器原料的加工依賴於水雉的利用。成品的出口也方便使用水路運輸。據浙江省文管會調查,龍泉發現的青瓷窯址有大窯、金村、溪口、五通口、小白安、道臺、山頭窯、松溪、安伏口、安仁口、筆架山、胡翔、安伏、萬泉山、馬嶴、大房、岑角、周強、大碶、下村、黃金坑。

從窯址早期標本可以看出,龍泉窯始建於北宋初期,燒造於南宋後期,處於鼎盛時期。元代大型器物的燒制技術有所突破,明中葉以後逐漸衰落。有的工匠遷到江西等地,單獨建窯,仍燒制龍泉釉瓷。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刻有康熙五十壹年銘文的龍泉窯標本,可以作為龍泉窯的下限數據。此後清代龍泉窯的產品就沒見過了,但傳世藝人見到的都是景德鎮的仿制品,文獻中也有記載景德鎮仿龍泉釉為配方。

龍泉窯有七八百年的悠久歷史。早期產品主要用於盤、碗、壺等日常用品。,而壺、碗、罐也少量燒制,造型工整,修底光滑。除了波浪、雲紋、芭蕉葉、群花和嬰兒戲以外,雕花還廣泛用於器皿,輔以箅子或箅子。這種標本在大窯、金村、王虎和安福窯遺址中很豐富。早期產品在造型、紋飾、釉色等方面與越窯、溫州窯、吳窯有相似的特點。龍泉窯在南宋中期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造型簡單,底重,圓寬短。有穩定感。早期器皿繼續生產,有爐、瓶、壺、渣桶、雕像等器皿。器皿的形狀很多,每種器皿都有不同的風格。爐竈有鼎爐、蔥管腳爐、八卦爐、四腳爐、鍋爐等。有膽瓶、鵝頸瓶、龍紋瓶、虎紋瓶、帶蓋瓶等。釉水晶透明如鏡,紋飾以雕花為主,篦紋漸少。碗口處有五朵以上的花,花口下碗壁上凸起五條直線。碗內雲紋較多,有的碗分五等份線,內繪“S”紋,簡潔快速。碗心印著“春江遺扇”或“從此幸福”四個字,也比較多。壹種淺的平底盤子,中間雕有壹條卷曲尾巴的魚。這種淺盤中央還刻有蓮花圖案,無論是形制還是紋飾都與陜西耀州窯相似。耀州窯的這種雕花盤出自北宋中期,浮雕蓮瓣紋流行於北宋後期。盤、碗、瓶的外面有許多浮雕的蓮瓣圖案,龍泉窯的許多窯址都留下了大量的標本。

龍泉窯瓷器的形制和花紋雖可與其他瓷窯相比,但同樣形制和花紋的實際制作時間可能要晚於其他瓷窯,如果考慮到龍泉窯崛起較晚,未能在遙遠的市場上與其他先進瓷窯抗衡,宮、官燒造成的“官樣”瓷器可能更晚。

龍泉窯的興盛時期可能始於南宋中期,而通常作為龍泉青瓷代表作品的粉釉、梅釉、燒制的成功可能始於南宋後期。窯址遺留有大量瓷磚,其胎色可分為自胎和黑胎兩種,以自胎為主,占總數的9/10以上。黑胎青瓷可能是模仿南宋官窯的產物,而歇胎青瓷則是代表龍泉窯系特色的龍泉青瓷。這壹時期的器物造型更為多樣,有各種壺、盤、碗、燈、壺、渣鬥等生活用品,也有文具水罐、註水器、筆筒、棋子、各種帶鳥燈和供佛的香爐,還有八仙的塑像。值得註意的是,此時出現了許多模仿古代青銅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如青銅器、青銅器、拋壺、玉器等。說明龍泉青瓷的技術成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喜愛。

龍泉青瓷是青瓷技術的歷史高峰。中國燒制青瓷的歷史非常悠久。浙江燒制青瓷的歷史遺存可以追溯到戰國和春秋時期。從原始青瓷到龍泉青瓷,經歷了近兩千年,傳統無與倫比。歷代燒制青瓷的工匠也非常重視青瓷的釉色美和質感美。金人把甌窯中的青瓷形容為“淡綠瓷”,唐人把越窯中的琺瑯稱為“如玉如冰”,釉色稱為”。而宋代窯工創制的龍泉青瓷,則成為青瓷釉色肌理之美的南峰。那是壹顆巧妙的人造藍寶石,宋代龍泉青瓷的每壹個碎片至今仍讓我們著迷於它的美麗。

龍泉青瓷的燒制技術

為了科學地總結龍泉青瓷的燒制工藝,65438年至0959年,中央輕工業部、浙江省輕工業廳邀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央輕工業部矽酸鹽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美術學院、龍泉瓷廠等單位,對歷代龍泉青瓷的原料、燒制工藝、呈色機理、造型裝飾等進行了專題研究。目前,這些收藏品被挑選出來並送去拍賣。吳女士?致力於民間藏品銷售渠道的建設。他們收集了五代至明代有代表性的青瓷標本,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分析。他們研究了原材料、胎釉的化學成分、釉的厚度、燒制溫度、氣氛特性和顯微結構對龍泉地區釉色的影響。他們的發現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1.龍泉地區瓷土的原料壹部分屬於瓷石,含有大量的應時、高嶺石、絹雲母等礦物質,另壹部分屬於原生硬質粘土,也含有大量的應時。而高嶺石的含量比前者多。應時、絹雲母、高嶺石等。是用這些瓷土制成的瓷胎的主要礦物成分。因此,龍泉青瓷屬於應時-高陵-雲母瓷,與江西景德鎮瓷屬同壹類型。本區紫金土系由應時、長石、含鐵雲母和其他含鐵礦物組成。紫色粘土含量壹般為3-5%,最高可達15%左右。主要用於配制黑釉或胎色的產品,如梅青釉、豆青釉、黑胎青瓷等。石灰(石灰石)是釉料的主要助熔劑。根據文獻記載和老工人的調查,傳統工藝材料和傳統釉料都是用石灰和糖摻入釉料制成的鈣堿釉。

?2.古龍泉青瓷釉可分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前者見於五代北宋,後者見於南宋元明內陸。

3.石灰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低,也就是高溫容易上釉,所以這種釉壹般比較薄。就顯微結構而言,這種釉主要由玻璃相組成,但氣泡和未熔化的應時顆粒很少。所以釉層相當通透,釉面光澤度也比較強。石灰堿釉的特點是高溫時粘度比較高,也就是高溫時不是氣吹釉。這樣可以把釉層塗得更厚,使器物的外觀看起來更飽滿。南宋的陶瓷工匠還控制了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使這種釉的外觀獲得了藍寶石般柔和飄逸的藝術效果,這就是著名的龍泉窯粉青釉。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粉釉的釉層中有大量的小氣泡和未熔化的應時顆粒,使進入釉層的光線強烈散射,從而使其獲得了外觀上完全不同於普通玻璃釉的獨特藝術效果。南宋發明的石灰堿釉是青瓷的壹大創造性進步。

4.南宋時期,龍泉窯還生產出壹種梅青釉,其色調可與翡翠篦壹樣美麗。試驗表明,梅青釉的燒成溫度高於粉青釉,因此釉的玻璃化程度也高於粉青釉。梅青釉釉層略透明,釉光澤強。從工藝上看,梅青釉的形成不僅是由於燒成溫度高,還由於還原氣氛強,釉層比粉青釉厚。

5.以上粉梅釉的輪胎基本都是白胎。根據近年來發掘的大量實物資料,龍泉窯不僅生產這種白胎青瓷,還生產壹種黑胎青瓷。從出土的器物數量來看,白胚青瓷的產量占主要地位。發掘中還發現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混堆在壹層,沒有單獨的壹層,說明這兩類瓷器是在同壹個窯中燒制的。黑胎青瓷的胎色與燒成溫度有關。燒成溫度較高時,輪胎呈深灰色,燒成溫度較低時,輪胎顏色相應變淺。釉的色澤也與燒成溫度和氣氛密切相關。溫度較高的釉面為棕黑色玻璃,溫度較低的釉面顏色變淺,光澤減弱,呈半木質或木質光。這種黑胎青瓷從造型、釉色、紋飾、足的切割形式等方面都與南宋官窯相似。從外觀上看,很難區分這兩種瓷器。

6.胎色信息對釉色有壹定的襯托作用。在古代龍泉青瓷中,通常會在胎的配方中加入壹定量的紫泥,目的是降低胎的白度,使胎色在白中略顯灰,甚至變成灰黑色,這樣釉色可以深壹些,不至於過於暴露。不同類型的釉色需要不同的配套胎色。比如粉青釉要求胎白是灰色的,梅青釉要求胎白更高,或者白色略灰,而黑胎青瓷則表現為灰色到灰黑色的胎。

7.南宋、元、明時期的胎釉配方含鉀、鈉高,用現在當地的原料是做不出來的。這個問題可能是由於古代使用的瓷石風化程度較淺,所以含鉀較高。古代用“木葉”燒釉灰,釉中也引入了壹些鉀。所謂“木葉”,可能是壹種含鉀量較高的植物枝葉。

8.古龍泉青瓷的燒成溫度約為1180-1230℃,梅子清的燒成溫度約為1250-1280℃。胎質不是很致密,介於生燒和微燒之間。利用還原比的概念,可以看出古代青瓷燒制時氣氛的平均性質。上品粉色青瓷釉的還原比在2-3左右,即需要強度適中的還原焰,梅花青瓷釉的還原比在10左右,即黑胎青瓷的還原比在0.4左右,即需要黑胎青瓷的還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