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屈原跳江的歷史事件是什麽?

屈原跳江的歷史事件是什麽?

頃襄王二十壹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壹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壹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壹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壹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壹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關於屈原的死因,學術界歷來頗具爭議。現在至少有五種說法:壹是以清朝王夫之為代表的“殉國說”;二是以姜亮夫為代表的“潔身說”;三是以曲沐為代表的“殉道說”;四是以王之江為代表的“屍諫說”;五是以胡學常為代表的“回歸說”。上述說法多以“殉國說”為主,主要緣於屈原作品的推斷。本文探討的則是壹個新的說法——“救主說”。

在屈原誕生地——湖北省秭歸縣樂平裏,有這樣壹個民間傳說:相傳屈原遭奸佞中傷後,被楚懷王流放到沅湘荒蠻之地。懷王在秦國死後,頃襄王繼位。當時的楚宮已非常墮落,秦軍經常犯楚,占領了楚國不少地方,後來又攻破郢都,追殺頃襄王。頃襄王因此悔恨交加,當初不該親秦,更不甘心楚國近800年的基業毀於自己手中,於是他想到了被流放在汨羅江壹帶的屈原,遂去找他商議救國大計。秦軍聞訊緊緊追來,危急關頭,屈原與楚王互換衣冠,在秦軍視線下跳進了汨羅江。眼看著“頃襄王”沈江,秦軍停止了追殺,頃襄王逃此厄運。

2002年6月宜昌市搶救優秀民間文化遺產時,開展大規模拉網式普查,在屈原誕生地樂平裏壹帶收集到了這個傳說。它打破了千百年來“屈原因悲哀絕望而自沈”的消極定論,為屈學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間,使屈原偉大愛國詩人的形象更加完美,忠君愛國的人生主題更加鮮明,也使世界文壇上那個令人扼腕嘆息的屈原臨終形象不再悲哀……

壹、“易服救主”傳說的可靠性

“傳說”這壹名詞的釋義,“壹是流傳的說法;二是民間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某些事跡的敘述,有的以特定歷史事件為基礎,有的則是虛構的”。從屈原家鄉傳說“屈原易服救主”,很可能就是以特定事件為基礎的敘述。這個傳說來自距樂平裏7公裏外壹個偏僻的小山村——芝麻坪。74歲的農民向文才,沒有上過壹天學,我們請他來唱山歌,閑聊中,順便考考他知不知道屈原,當問及屈原是怎麽死,他便三言兩語講了為救楚王而死的這個過程。聽了起初覺得很奇怪,深山老林裏怎麽會冒出這樣壹個傳說呢?後來經許多山野村夫證實,才知道千百年來,這裏的人壹直都認定屈原是為救楚王而死的。

首次聽到這個有關屈原死因的新說,大家都很振奮。為慎重起見,筆者後來又專程到樂平裏訪問了幾個老農,還訪晤了義務守護屈原廟的退休教師、“騷壇詩社”副社長徐正端。徐老師年逾七旬,他說:“是有這麽個傳說,確實是真的,我八、九歲讀私塾時,聽老師講過的,當時老師也是70多歲。”

據秭歸屈原紀念館講解員介紹:北宋時,宋神宗趙頊追封屈原為“清烈公”,並在歸州建了清烈公祠,祠內屈原塑像身著“王冠龍袍”,就是當年的歸州人根據傳說中屈原“易服救主”時的穿戴塑造的。這些對於研究屈原、揭開屈原的死因之謎或許有壹定的參考價值。隨著有關文物的發掘和其它地方類似傳說的發現,給屈原的歷史豐富新的內容亦未可知。

民間文學是歷史遺留給後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風起於青蘋之末,任何民間文學的發軔都是有其根源的,其中也不乏歷史的真相。因為民間文學總是善於用枝枝蔓蔓的敘說來遮掩思想內核,也給後人了解真相增加了難度。比如傳說,當歷史的某些細節經歲月演變,以藝術的形式得以保存時,只能靠後人辨 偽存真,剝開層層的包裹,去探求真實所在。所以傳說不能輕信,也不宜輕易否定。筆者公諸於這個傳說,意在引起關註,為當今屈原研究增添新的色彩。

二、“救主說”符合屈原忠君愛國思想的壹貫性

屈原不僅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壹個憂國愛民的政治家,在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舉賢授能,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壹直是與他忠君愛國、富國強民的思想行為緊密結合在壹起的。在屈原看來,忠君、愛國、愛民是壹個統壹體,愛民是核心,愛國是關鍵,忠君是前提。君王是壹國之主,是楚國的希望,他的美政理想只有通過君王才能實現。因此,無論對曾經重用過他的楚懷王,還是壹直疏遠他的頃襄王,他都是“忠湛湛而願進兮”、“雖九死而猶未悔”。幾十年放逐生涯中,他不斷向君王傾訴著衷腸。盡管他長期身陷絕境,仍然盡著左徒和三閭大夫的職責,深信他的忠誠會感動君王,再獲信任、重用。所以,當他流放中多次進諫受阻、絕望之極,多次想遠走高飛或以死明誌,幾度寫絕命詞,“吾將從彭鹹之所居”時,皆因放不下心愛的祖國,唯恐君王長期被佞臣蒙騙、小人繼續禍國殃民而又堅強地奮鬥著,“願遙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結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尤其是頃襄王二十壹年,當聽到秦將白起攻破郢都的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雖然又寫下絕命詞,實在不甘心歷經數百年輝煌的楚國就這樣被秦軍滅掉,“恐皇輿之敗績”、“惜壅君之不昭”、“惜壅君之不識”,最終還是抱著當初“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信念,再次堅強地活了下來。相信昏庸的君王在國難當頭之時能悔悟,重新啟用他為國效力。終於有壹天,朝思暮盼的君王果真專程找他商議救國大事來了,他是多麽激動和欣慰啊!此時君王正被敵人追殺,於是毅然決定易服救主,以報效自己深愛的楚國和人民。這壹義無反顧的死,可謂死得偉大,死得崇高,死得壯烈,死得忠義。這壹舉動使屈原“悲哀的人生結局”瞬間改寫成壯麗的詩篇。這樣看來,屈原就在對楚國未來充滿希望中英勇投江,而不是在絕望中殉國自沈的。這壹壯舉的價值還在於,喚起頃襄王的鬥誌,楚國的歷史終因頃襄王的覺醒而得以延續。《楚世家》說楚頃襄王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余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可見,頃襄王在楚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正是采納了屈原的救國、治國良策,依靠人民反秦的力量,壹心聚集殘兵,收復失地,治理國家,才使得楚國的歷史又延續了半個多世紀——這才是值得屈原為其百折不撓、九死無悔而效忠的君主啊!試想,歷史上這麽壹個昏聵無能的“壅君”,卻在國都被秦攻占、楚軍全線潰退、君臣倉皇逃命、國力日漸衰敗的困境下,還能東山再起,與日趨強大的秦國抗衡長達55年,這難道不是三閭大夫偉大的愛國精神、非凡的人格魅力對頃襄王及其楚國人民強烈感召的結果嗎?如此看來,屈原在中國歷史上不僅是文學創作的旗幟,品質修養的典範,而且在政治領域執著的求索精神也堪稱揩模,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三、司馬遷收集的材料難免不全面性

《史記》是最早記載有關屈原歷史的壹部史書。寫作者司馬遷距屈原生活的時代兩百多年,以當年的信息發展水平而論,司馬遷所得資料不可能做到詳盡真實,難免掛壹漏萬。

李中華、朱炳祥在《楚辭學史》中分析:“司馬遷寫作《屈原賈生列傳》的材料,可能來自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宮中收藏的圖書古籍在各國春秋典冊所錄中,可能載有屈原的事跡。二是實地調查訪問所得的材料。《太史公自序》說,他年二十歲,曾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這次遊歷對於他寫作屈原有著重要意義。在《屈原賈生列傳》中,他又自訴說‘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三是屈原作品中的材料。《屈原賈生列傳》之末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誌。司馬遷廣泛收集了當時存在的有關資料,並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使屈原所處的時代及其生平經歷大體清晰地呈現出來,從而具有永恒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然而,由於司馬遷寫《史記》距離屈原之死已有200多年,有些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及相關情況已經不容易考察清楚。民間傳聞異辭,也使得司馬遷對同壹事件的表述有時前後不壹,乃至互相矛盾。……因此,近代學者對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頗有懷疑與批評。“湯炳正先生還因此提出了壹系列疑問,要回答他的問題,不僅需要對現存文獻進行進壹步認真研討,還要註意地下的文物發掘(筆者順便補充壹句:也還要全面收集有關屈原的民間傳說及相關資料)。相信只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這壹問題終究會得出滿意的答案。”

這段論述,說明漢代司馬遷收集到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第壹手材料殘缺不全。因為他只是年輕時到過“沅湘”,且“民間傳聞異辭”,“有些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及相關情況已經不容易考察清楚。” 再說,由於時間、地域、交通、身體狀況等多種原因,司馬遷難於到也不可能到所有與屈原有關的地方廣集資料,自然不知屈原投江200年(以至2000年)後,屈原的家鄉還流傳著屈原“易服救主”自沈汨落羅的說法。但司馬遷當時身處逆境,能把“屈原所處的時代及其生平經歷大體清晰地呈現出來”,殊屬不易,為人類、為史冊作出了巨大貢獻。

四、秦專制統治對屈原史料遺存造成影響

秦始皇作為第壹個統壹中國的帝王,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功不可沒。但其專制和暴戾,也造成了極大的遺患。壹統天下後,疾風暴雨般地掃蕩壹切有礙他實現政治主張的異類、異形、異言、異聲,焚書坑儒,開君主專制的惡例。屈原這個強硬的反秦派,他的思想、他的詩文,與他相關的史籍記載,以及他家族當然也在掃蕩之列。

據陜西韓城縣誌記載:“秦滅楚後,屈原三子俱入秦,壹子居蒲城,改姓孫,壹子居耀州,更房姓,壹子居韓城,仍本姓。”由此表明,秦滅楚後,強行將楚國人特別是屈姓人遷往秦國,並改姓。忠於秦王朝的史官編錄這段正史時,能秉筆直書列國歷史嗎?何況是反秦派中堅人物——屈原的史記呢?至於屈原部分文學作品得以保流並流傳至今,想是當時被人珍藏所致。否則壹炬之下焉有幸存?由此推測,這大概是先秦典籍中有關屈原的史筆缺失的原因之壹吧。

基於以上幾點,筆者認為,屈原易服救主,不是沒有可能,何況這個傳說流傳之地,是在屈原的家鄉,流傳時間至少在清代以前。因為屈原的史料珍貴而又缺乏,於此新發現,無論真偽,都應該認真對待,不放過任何挖掘歷史真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