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丹家的藥性論,即對物質問相互作用的認識,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的。《周易參同契》在闡明陰陽學說時便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由陰與陽的彼此交媾,相須不離,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唐代張九垓的《張真人金石靈砂論》則進壹步把陰陽學說具體化,說明這壹學說怎樣指導金丹術。他說:“大道沖融而包天地,驅策陰陽,成乎宇宙。天形陽而左旋,地質陰而右轉,日為陽精而晝行,月為陰靈而夜流。……壹陰壹陽曰道。聖人法陰陽,奪造化,故陽藥有七,金二石五,黃金、白銀、雄、雌、砒黃、曾青、石硫黃皆陽藥也;陰藥有七,金三石四,水銀、黑鉛、硝石、樸消皆屬陰藥也。陰陽之藥各稟其性而服之,所以有度世之期,不死之理者也。”又說:“還丹者,取陰陽之精,法天地造化之功,水火相濟,自無入有,以成其形。豈若砂汞,孤陰為體,無陽配生,不能合四象,運五行,所以孤陰不育,寡陽不生,陰陽配合,方成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