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是重要意符,從“衣”的字多與衣著有關。“衣”在左邊時變作“衤”,如:襯、衫、袖、裙、被;在下邊時仍作“衣”,如:袋、袈、裘、襲;在左下時也作衣,如:“裁”;在上邊也作衣,如:裔;“衣”字拆開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在中間插入壹個字時“衣”大多作意符,如:袞、衰、褻、裹等。
象形字。甲骨文(圖1)的“衣”就像衣服之形,上部的“人”字形部分就是衣領;兩側的開口處就是衣袖;下端像衣服的下擺。金文(圖2)的形體也基本上同於甲骨文。戰國(圖3、4)文字、小篆(圖5)沒有多大變化,只是下部的衣襟部分是向右拐。西漢末,在隸變過程中,某些筆畫被平直、連接等,遂失去了象形性。圖6、7為漢代俗體,下半部分像兩個人字,許慎分析衣“象覆二人之形”,可能就是受了漢代俗體影響。楷書形體則完全失去了衣服的樣子了。 [2]
衣、裳、服
先秦時,“衣”本指上衣,“裳”本指下衣(即裙裳),“衣裳”連用泛指衣服。“服”本指穿著,也指衣服;又特指喪服;“衣服”連用本指衣裳、服飾,後只指衣裳。
古籍解釋編輯
說文解字
卷八衣部於稀切(yī)
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從衣。 [7]
說文解字註
依也。
註:疊韻為訓。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體者也。
上曰衣。下曰常。
註:常、下帬①也。
象覆二人之形。
註:孫氏星衍曰:當作二?。?,古文肱也。玉裁謂:自人部至此部及下文老部、屍部字皆從人。衣篆非從人,則無由次此。故《楚金疑義篇》作?,雲《說文》字體與小篆有異。今人小篆作衣,乃是變體求工耳。下文表、襲、袤、裔四古文皆從?,則知古文從二人也。今人作卒字,亦從二人。何以雲覆二人也。雲覆二人則貴賤皆覆,上下有服而覆同也。於稀切。十五部。 [8]
註釋①帬:同“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