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五龍盛神法
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得為之大;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壹其紀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壹其化端,是以德養五氣,心能得壹,乃有其術。術者,心氣之道所由舍者,神乃為之使。九窮十二舍者,氣之門戶,心之總攝也。
生受於天,謂之真人;真人者,與天為壹。內修練而知之,謂之聖人;聖人者,以類知之。故人與生壹出於物化。知類在窮,有所疑惑,通於心術,心無其術,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謂之化。化有五氣者,誌也、思也、神也、德也;
神其壹長也。靜和者,養氣。氣得其和,四者不衰。四邊威勢無不為,存而舍之,是謂神化。歸於身,謂之真人。真人者,同逃邙合道,執壹而養萬類,懷天心,施德養,無為以包誌慮思意而行威勢者也。士者通達之神盛,乃能養誌。
2.《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靈龜養誌法
養誌者,心氣之思不達也。有所欲,誌存而思之。誌者,欲之使也。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誌衰,誌衰則思不達。故心氣壹則故不徨,欲不徨則誌意不衰,誌意不衰則思理達矣。理達則和通,和通則亂氣不煩於胸中,故內以養誌,外以知人。養誌則心通矣,知人則識分明矣。將欲用之於人,必先知其養氣誌。知人氣盛衰,而養其誌氣,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誌不養,則心氣不固;心氣不固,則思慮不達;思慮不達,則誌意不實。誌意不實,則應對不猛;應對不猛,則誌失而心氣虛;誌失而心氣虛,則喪其神矣;神喪,則仿佛;仿佛,則參會不壹。養誌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誌意實堅;誌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3.《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騰蛇實意法
實意者,氣之慮也。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神策生則誌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意慮定則心遂安,心遂安則所行不錯,神自得矣。得則凝。識氣寄,奸邪得而倚之,詐謀得而惑之;言無由心矣。固信心術守真壹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會,聽之候也。寄謀者,存亡之樞機。慮不會,則聽不審矣。候之不得,寄謀失矣。
則意無所信,虛而無實。故寄謀之慮,務在實意;實意必從心術始。
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動,乃能內視反聽,定誌慮之太虛,待神往來。以觀天地開辟,知萬物所造化,見陰陽之終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戶而知天下,不窺牖而見天道;不見而命,不行而至;是謂道知。以通神明,應於無方,而神宿矣。
4.《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伏熊分威法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靜意固誌,神歸其舍,則威覆盛矣。威覆盛,則內實堅;內實堅,則莫當;莫當,則能以分人之威而動其勢,如其天。以實取虛,以有取無,若以鎰稱銖。故動者必隨,唱者必和。撓其壹指,觀其余次,動變見形,無能間者。審於唱和,以間見間,動變明而威可分也。將欲動變,必先養誌以視間。知其固實者,自養也。讓己者,養人也。故神存兵亡,乃為知形勢。
5.《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鷙鳥散勢法
散勢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間而動。威肅內盛,推間而行之,則勢散。夫散勢者,心虛誌溢;意衰威失,精神不專,其言外而多變。故觀其誌意,為度數,乃以揣說圖事,盡圓方,齊短長。無間則不散勢者,待間而動,動而勢分矣。故善思間者,必內精五氣,外視虛實,動而不失分散之實。動則隨其誌意,知其計謀。勢者,利害之決,權變之威。勢敗者,不可神肅察也。
6.《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猛獸轉圖法
轉圓者,無窮之計也。無窮者,必有聖人之心,以原不測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而神道混沌為壹。以變論萬類,說意無窮。智略計謀,各有形容,或圓或方,或陰或陽,或吉或兇,事類不同。故聖人懷此,用轉圓而求其合。故與造化者為始,動作無不包大道,以觀神明之域。
天地無極,人事無窮,各以成其類;見其計謀,必知其吉兇成敗之所終。轉圓者,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轉圓而從方。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轉化者,所以觀計謀;接物者,所以觀進退之意。皆見其會,乃為要結以接其說也。
7.《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靈蓍損悅法
損悅者,機危之決也。事有適然,物有成敗,機危之動,不可不察。故聖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於事。悅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聖人不為之辭。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辭不煩而心不虛,誌不亂而意不邪。當其難易,而後為之謀;因自然之道以為實。圓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謂大功。益之損之,皆為之辭。用分威散勢之權,以見其悅威,其機危乃為之決。故善損悅者,誓若決水於千仞之堤,轉圓石於萬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勢不得不然也。
譯文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龍。旺盛的精神中有五氣,精神是五氣的總帥,心靈是五氣的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表現。凡屬培養精神的地方都歸於“道”。所謂“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是天地的綱紀。創造萬物的地方,就是天產生的地方。化育萬物的氣,在天地之前就形成了,可是沒有人見過它的形狀,也沒有人知道它的名稱。
於是稱之為“神靈”。所以說,“道”是神明的源泉,而“壹”是變化的開端。品德可養五氣,心能總攬五氣,於是產生了“術”。“術”是心氣的通道,是魂魄的使者。人體上的九個孔和十二舍是氣進出人體的門戶,心是這些的總管。從上天得到生命的人是真人,真人與天溶為壹體。明白這些道數的人,是通過內心的修煉才明白的,這就叫作“聖人”,聖人能以此類推而明白壹切道理,人與萬物壹起生成,都是事物變化的結果。
人所以能知曉事物,主要是有九個可以接受事物的“竅”。如果對事物有所疑惑,就要采取壹定的方法去排除,如果仍然不通,那就是方法不當。當九竅暢通之時,五氣就會得到滋養,滋養五氣就要使精氣住下,這就是所說的“化”。
所謂化,必須有五氣,主要是指誌、思、神、心、德而言,其中“神”是五氣的總帥。如果寧靜、祥和就能養氣,養氣就能得到祥和。這四個方面都不哀弱,周圍就構不成威脅,對這種情況可以用“無為”來處之。把五氣寓於自身,就是所謂神化,當這種神化歸於自身時,那就是真人了。
所謂真人,就是已經把自身與自然溶為壹體,與大道完全符合,堅守無為法則來化育萬物,他們以大自然的胸懷,廣施善德來滋養五氣,本著無為法則,包容智慮、思意,施展神威。士人如能心術通達,心神盛大,就能修養自己的心誌。
修養心誌的辦法是效法靈龜。修養心誌是由於思慮還沒有通達。如果壹個人有什麽欲望,就會在心中想著去滿足欲望。所以說心誌不過是欲望的使者。欲望多了,心神就會渙散,意誌就會消沈。意誌消沈,思慮就無法通達。因此,心神專壹,欲望就不會過多;欲望不多,意誌就不會消沈;意誌不消沈,思想脈絡就會暢通;思想脈絡暢通,就能心氣和順;心氣和通就沒有亂氣郁積於心中。
因此,對內要以修養自己的五氣為主。對外,要明察各種人物。修養自己可以使心情舒暢;了解他人可以知人善任。如果想重用壹個人,應先知道他的養氣功夫,因為只有了解了壹個人的五氣和心誌的盛衰之後,才能繼續修養他的五氣和心誌,然後再觀察他的心誌是否安穩,了解他的才能到底有多大。
如果壹個人的心誌都得不到修養,那麽五氣就不會穩固;五氣不穩固,思想就不會舒暢;思想不舒暢,意誌就不會堅定;意誌不堅定,應付外界的能力就不強;應付外界能力不強,就容易喪失意誌,心裏空虛;喪失意誌,心裏空虛,就喪失了神智;人壹旦喪失了神智,他的精神就會陷入恍惚的狀態;精神壹旦陷入恍惚狀態,那麽他的意誌、心氣、精神三者就不會協調壹致。
所以修養意誌的首要前提是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誌才能堅定;意誌堅定了,威勢才不分散,精神才能固守。只有這樣,才能使對手的威勢分散。
要堅定意誌,就要效法蛇。堅定意誌就是要在五氣和思想上下功夫。心情要安祥寧靜,思慮要周到深遠。只有心情安祥寧靜,精神就會愉快;只有思慮深遠,計謀才能成功。精神愉快,心誌就不會紊亂;計謀成功,功業就不可抹殺。
意誌和思慮能安定,心情就能安祥,其行為沒有差錯,精神就能寧靜。如果膽識和心氣都是暫時寄住,那麽奸邪就會乘虛而入,詐謀也會乘機來施展,講出的話也不是經過用心考慮的。所以要堅信通達心靈的方法,信守純真始終不變,靜靜地等待意誌和思慮的交匯,聽候期待這壹時機的到來。計謀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思慮不與意誌交會,所聽到的事就不詳明。
即使等候,時機也不會到來,計謀也就失去了作用,那麽意誌也就無所依賴,計謀也就成了虛而不實的東西。所以,思慮計謀時務心要做到意誌堅強,心氣寧靜。無為要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使精神、魂魄固守純真,不為外界所動。於是就可以對內自我省察,對外聽取消息。凝神定誌,神遊太虛幻境,等待時機與神仙往來,觀察開天辟地的規律,了解自然界萬物演變的過程,揭示陰陽變化的規律,探索人世間治國安邦的道理。
這樣自己不出門就可以知曉天下大事,不開窗就可以看見天道,沒看見民眾就發出命令,沒推行政令就天下大治,這就是所謂的“道”。它可以與神明交往,與無限的世界相應和,並能使神明長駐心中。
分布隱蔽威風,就要效法伏熊。所謂分威,就是把威風壹部分掩蔽起來。要平心靜氣地堅持誌向,使精神歸於心舍,那麽威風就因為阻礙而更加強勁。威風因隱伏而強勁,內心就更堅定有底。內心堅定,就所向無敵。所向無敵,就可用分布隱伏威風來壯大氣勢。使其像天壹樣壯闊。用實來取虛,用有來取無,就像用鎰來稱珠壹樣輕而易舉。
因此,只要行動,就會有人跟隨;只要吶喊,就會有人附和。只要屈起壹個指頭,就可以觀察其余各指,只要能見到各指活動的情形,就說明外人無法離間他們。如果通曉唱和的道理,就可用離間的方法去加大敵人的裂痕。如果審察透徹,就可使敵人的弱點暴露出來。這樣行動就不會盲目,威勢也可以分散壹些。將要有所行動必須先修養心誌,並把意圖隱蔽起來,暗中觀察對手的漏洞。凡是懂得堅持自己意誌的人,就是能自我養氣的人。
凡是知道謙讓的人,就是能替人養氣的人。因此要設法讓精神的交往發展下去,讓武力爭鬥得以化解。這就是所要實現的形勢。
散開舒展氣勢就要效法鷙鳥。散開氣勢是由精神支配,實行時必須沿著空隙運行,才能威風壯大、內力強盛。如果尋找縫隙運行,那麽氣勢就可以散開。散開氣勢的人,能包容壹切和決定壹切。意念壹旦喪失威勢,精神就會陷於渙散,言語就會外露無常。為此,要考察對方意誌的度數,以便用揣摩之術來圖謀大事,比較方圓,衡量長短。如果沒有間隙就不分散氣勢。所謂散勢,就是等待適當時機而行動。壹旦采取行動,氣勢就會分散。
因此,善於研究用間的人,壹定要對內精通五氣,對外觀察虛實。即使行動,也不使自己失之於分散。行動起來以後就要跟蹤對方的思路,並掌握對方的計謀。有氣勢,就可以決定利弊得失,就可以威脅權變的結局;氣勢壹旦衰敗,就沒有必要再費心去認真研究了。
要把智謀運用得像轉動圓球壹樣,就要效法猛獸。所謂轉圓,是壹種變化無窮的計謀。要有無窮的計謀,必須有聖人的胸懷,以施展深不可測的智慧,再使用深不可測的智慧來溝通心術。哪怕在神明與天道混為壹體之時,也可以推測出事物變化的道理,可以解釋宇宙無窮無盡的奧秘。不論是智慧韜略還是奇計良謀,都各有各的形式和內容。
或是圓略,或是方略,有陰謀、有陽謀、有吉智,有兇智,都因事物的不同而不同。聖人憑借這些智謀的運用,轉圓變化以求得與道相合。從創造化育萬事萬物的人開始,各種活動和行為沒有不與天道相合的,借此也可以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天地是廣大無邊的,人事是無窮無盡的。所有這些又各以其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考察其中的計謀,就可以知道成敗的結果。所謂轉圓,或轉而吉,或轉而兇。聖人憑借道來預測存亡大事,於是也知道了轉圓是為了就方。所謂圓,就是為了便於語言合轉;所謂方;就是為使事物穩定;所謂轉化,是為了觀察計謀;所謂接物,是考察進退的想法。對這四種辦法要融匯貫通,然後歸納出要點和結論,以發展聖人的學說。
要預測事物的損益就要效法靈蓍。所謂損益,取決於事物剛剛有征兆的時候。事情的發展有是否適時的問題,也有成敗的問題,即使是很輕微的變化,也不可不細心觀察。所以聖人用無為來對待有德之人,當對方說話時就觀察他的言辭,並考核對方所做的事。“益”,是要了解的對象。“損”,是要實施的行動。
無論是損還是益都有行不通的時候。聖人對此並不勉強辯說。所以,聖人不以自己的言論來改變人家的言論。言辭不煩瑣,內心也不浮燥。意誌不亂,思慮不邪,當事情遇到麻煩時,就為之謀劃,把自然的規律作為內容。圓的計謀不善自運行,方的計謀不隨便停止,這就叫作“大功”。不論是益是損,都是借助語言工具進行的。
運用分威散勢的方法來處理政界鬥爭,以體現“兌”的威力。事情剛剛出現征兆時,就要及時為之決斷。所以說,善於損兌的人,就好像在千仞的大堤上決口放水,又好像在萬丈的高山上向下滾動圓石。
擴展資料:
鬼谷子(縱橫家鬼谷子)壹般指王詡(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創始人)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道號玄微子。
戰國顯赫人物 ,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創建鬼谷門派。壹說春秋戰國衛國(河南淇縣)人;壹說是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壹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
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 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采藥修道,於嵩山東南學仙。“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壹。老學:蘇張(蘇秦和張儀) 、 鬼谷壹派;申、 韓壹派; 楊朱壹派;莊、 列壹派;尹文壹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