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下沙的上海下沙

下沙的上海下沙

下沙鎮是南匯地區最古老的集鎮之壹,在其未成鎮前,此地因地僻風清和鶴的產地而曾名鶴沙。

鶴是象征長壽、清高和吉祥的壹種鳥類,自古已深得人們的青睞和鐘愛,更何況壹千多年前這裏所產的鶴,據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1030年-1094年)所著《夢溪筆談》中的記載稱,竟還是壹種不屬“凡格”的鶴,她“丹頂綠足,龜背斑紋”,不同凡響。正因為這樣,因此這裏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引起人們的關註和向往,宋室南渡時曾引來了王迪、瞿榆維和吳潛(南宋淳祐年間任左丞相)的父親等壹批名士在此定居下來,到元代,還引來了著名書畫家趙盂頫 (1254年-1322年)和文學家楊瑀 (1285年-1361年)等壹大批文人學者經常來此遨遊息居。眾多文士的到來既為這裏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同時也使這裏變成了壹個人文薈萃之地。以後,這裏的鶴雖然不知已於“何年海外去”了,但是此處“招鶴軒前的好風景”和“鶴窠村裏的鶴坡塘”卻依然能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吸引著大家能繼續來此壹遊,追憶那世事之悠悠。

鶴沙地區形成集鎮,根據史誌的記載,那應該是南宋乾、淳年間(1165年-1189年)華亭縣設置浦東、袁埠、青村、下沙、南蹌五大鹽場以後的事情了,由於下沙鹽司署設置在這裏,才使這裏逐漸成集,並從此改名成了下沙鎮。

南宋末期,特別是元代,是下沙鎮最為興旺的時期,在此期間不僅由於這裏是下沙鹽場鹽監司署的所在地,而且這裏同時還是當時統轄下沙、青村、袁埠、浦東、橫浦(原南蹌)5大鹽場的兩浙鹽場松江分司的所在地,因此當時下沙鎮官商雲集的確繁榮已極,儼然已成了當時松江東部的壹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下沙鎮在元代以前的確是浦東最大的集鎮,以後隨著瞿氏家族的被籍沒和鹽監司署的遷去新場,這裏才開始逐漸衰落了下來。但是到明末清初,下沙鎮卻仍不失為南匯地區的壹個較大集鎮,據文化大革命期間在老鎮西南隅平整土地時出土的壹塊碑記上的記載,當時下沙鎮的鎮區範圍還是比較大的,其西端可延伸至今的航頭鎮鶴鳴村界。下沙鎮區範圍有如此規模,其長期留傳下來的每年農歷三月廿八迎神賽會時必須將位於老鎮北街節使堂裏的神像先擡到今滬南公路以西約1公裏的嶽廟中宿上壹夜後再迎回的習俗,就是壹個明證。但是到解放時, 我們見到的下沙老鎮鎮區規模已經不同了,滬南公路以西早已成了壹片農田,據說這也就是1861~1862年期間太平軍進入南匯時戰火留下的遺憾。 滄海桑田,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地變化著的,記述過去將勾起人們對家鄉故裏的無盡思緒,讓人們思念她,熱愛她,願有過輝煌過去的下沙鎮在新的年代裏能再創輝煌。 下沙地區早在隋代已有人煮土鹽,唐代已有煮海熬波制鹽之業。五代後漢乾祐年間(948~950年),下沙鹽場已是華亭五場之壹,其鹽場規模、產量、質量、稅額已居華亭諸鹽場之冠。北宋後期,下沙鹽場所轄面積甚廣,包括當時南匯全部地區,和川沙縣全部沿海地區,南鄰奉賢,北迄寶山。元陳椿著《熬波圖》序言中說:“浙之西、華亭東百裏實為下沙。濱大海,枕黃浦,距大塘,襟帶吳淞,揚子二江,直走東南皆斥鹵之地,煮海作鹽,其來尚矣。”可見下沙鹽場之廣袤。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在下沙設鹽監,管理鹽的生產、運銷、課稅等鹽政;置兩浙都轉鹽運使司松江分司,管轄吳淞江以北的江灣、大門、南蹌、黃姚、清浦等場,吳淞江以南的青墩、下沙、袁浦、浦東等場。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下沙鹽場已統轄三場,除本場外,尚有南場和北場。元代,下沙場統領六場:下沙南場、下沙北場、大門場、杜浦場、南蹌場(在浦西)、江灣場。明初,下沙鹽場分為三場九個團。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鹽場署遷新場,後又遷大團,但仍稱下沙鹽場。明嘉靖年間,松江分司亦南遷。

元代和明代初期,是下沙鹽場的鼎盛時期,鹽產量為浙西所屬27個鹽場之冠。元初,華亭五場部產量定額為3.12萬噸,下沙鹽場定額達6683噸,占21.4%。明正統年間下沙鹽場總產量達8450噸。

下沙鹽場以煮鹽技術高超和質量優異而著稱。元代,下沙鹽場已經創造出了壹整套獨特的煮鹽方法,***有八道工序:①築攤場;②攤灰;③開河引潮;④堆灰淋鹵;⑤運鹵入團;⑥上拌煮煉;⑦撈撩曬鹽;⑧起運存庫。元代,還發明了蓮管試法,用竹管盛裝四枚挑選出來並經過泥浸處理的標準石蓮,根據其浮沈情形即可測定四等鹵水,使掌握鹵水深度有了更科學有效和簡單易行的測試手段。

明代後期起,因沙漲水淤,鹹潮漸遠,鹽竈逐漸停煮。清道光十年(1830年),全部鹽竈停煎。 當時的下沙鎮鎮區範圍頗廣,其中僅世代為鹽官的瞿氏家族壹家所建的宅第“瞿氏園”占地即已達300余畝。

瞿氏是宋末至元代南匯地區最富有的壹個家族。該家族的先祖隨宋室南渡後,從瞿榆維於嘉定年間(1208-1224年)開始任下沙鹽場鹽監起,到他的兒子瞿哲、孫子瞿君用就壹直把持著下沙鹽場。到了其曾孫瞿霆發壹代,這時候雖然南宋政權已為元所替代,但是由於瞿霆發率下沙場之眾歸附元有功,因此反升了官,曾先後被任命為上海縣鹽局副使,並提舉上海市舶司,後來又被升任為兩浙都轉運副使。

元代是下沙鹽場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作為下沙鹽場世家的瞿氏家族並沒有放棄對鹽場的控制。瞿霆發的弟弟震發、電發,兒子時學、時懋、時倫,孫子先知等都曾先後在這裏做過鹽官,繼續把持著下沙鹽場,直到明初,瞿氏家族被籍沒查抄為止。

瞿氏家族長期把持著下沙鹽場,下沙鹽場的鹽民竈丁們也用“口下血”(見《熬波圖》自題詩中“鹽是土人口下血”句)養肥了這個家族,使他們成了當時浙西最大的壹家財主。據史書記載,當時他家積聚的財產十分可觀,真是“富可敵國”,其中僅占有的土地壹項(包括佃官田在內)即可達7300頃。如此富有的壹戶財主,當時他們在定居的下沙鎮上還曾修建過壹座規模極為宏偉而富麗的宅園,號“瞿氏園”,據史誌載,該宅園當時亦有“江南第壹園”之譽。

“瞿氏園”在現代雖然已為歷史的塵埃所堙沒,但是“瞿家宅基”這壹地名卻至今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瞿家宅基”位於今下沙老鎮的西北側,它東*鹹塘港,西迄馬奶橋港,南依原下沙老鎮市河,北至今下沙服裝廠,占地竟達300余畝。園內飛溪流水、奇石時花、修竹古木、亭臺樓閣,布局考究,極盡富麗致趣之能事,其中有些建築至今尚為人們所稱道,如大宴賓客用的“百客堂”、集稀世古琴於壹室的“百琴軒”、收藏古籍用的“寶書樓”等,這些都是當時極具聲譽的有名建築,曾吸引過無數文士為之折腰。

當時下沙鎮上能擁有如此大規模的壹個“瞿氏園”就可想象到了當時的下沙鎮該是壹個什麽樣的規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