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書”是古代的文集,指《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部古籍。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壹(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壹,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詩經》
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楚辭》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壹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
擴展資料:
《詩經》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壹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壹家壹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裏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百度百科-四大古籍
百度百科-詩經 (中國最早詩歌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