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從《說文解字》看天文

從《說文解字》看天文

"天文"壹詞在中國古籍中出現很早。《易·彖 ·賁》中說: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同樣,在《易·系辭上》中也有"仰以觀天 文,俯以察地理"的說法。

在古遠的時代,人們已註意到了月相變化。在我國出土的距今七、八千年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刻有彎月形的花紋。殷商時代,甲骨文中"月"字已定形,是 用壹勾彎月表示的,此正為農歷初二、三日所見的新月。

《說文解字》中表示月相變化的字有9個:朔,月壹日始蘇也。從月,尹聲。(《月部》);肭,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肭。從月,內聲。 (《月部》) 月出,月未盛之明。從月出。周書日丙午舳。(《月部》) 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 從月,耍聲。周書日哉生霸。(《月部》);朦,月朦朧也。從月,蒙聲。(《月部》);朧,朦朧也。從月,龍聲。(《月部》);犟,月滿也。與日相墼,以朝君也。從月,從 臣。從壬。壬,朝廷也。(《壬部》);晦,月盡也。從日,每聲。(《日部》);月兆,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月兆。從月,兆聲。(《月部》) "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朔 者,月壹日始蘇。墼者,月滿與日相墅似君朝。字 皆從月。月盡之字獨從日者,明月盡而日如故也。" "月兆"指陰歷每月底月亮在西方出現。

天氣現象中最重要的是《說文?雨部》,雨可以說是其它的基礎,古代雨多少決定了人們能否吃上飯,因此,對於雨古人肯定會很關註。雪、雹、雷等都與雨有關,這也算是古代在造字的時候並不是毫無根據。

而《說文?氣部》和《說文?雲部》中都與雨也有關聯,氣旋於天,結而為雲,雲繁則為雨,相結於日,則產生了暈。古代氣象變化受到人們的關註,而對於氣象觀察,古代也達到了壹定的程度。

此處討論幹支紀年法。首先,天幹表示的是"甲、乙、丙、丁"等10個緣由東南西北和中間兩個中宮,拿甲子字來說,如甲代表孟東,東在我國古代表示首之意,所以在天幹中表示第壹的意思;甲字,我們都知道表示古代作戰時的盔甲,護甲在古時是先有護頭之甲,故而表示壹的意思。繼而是地支,即"子、醜、寅……"等12個字,地支與中國古代12個太陽有關。

但是《說文》中是這樣解釋的,子對應11月,醜對應12月,以此類推,拿子"子"字為例,說文鐘中這樣解釋11月陽氣初生,而嬰兒剛好符合這壹特征,故而為11月,這便是紀月法。

又衍生了12地支與12生肖相結合,如子鼠、醜牛等,當天幹與地支結合時,只要帶有子的年份就是鼠年,以此推斷。天幹的起源及其文化附加。

有些學者把文化假說作為天幹起源,這些理論中的有些說法過於牽強、內部邏輯存在矛盾。甲至癸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已假借為天幹,這從《說文解字》中天幹十部的編排就能發現,由於甲骨文時期這十字已用作天幹,所以其字形結構的原型缺乏更早的文物實證,唯壹能確定的是這十字皆象形,而十字字形的啟發原型尚難定論。

天幹地支紀年法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時到今日,還在使用。

我們所說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們被認為構成我們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元素。許多書中都有關於五行的知識,五行相生相克,用來解釋 歷史 的更叠,但是五行與天文學其實也是有聯系的。

《說文》中金部、木部、水部、火部和土部中認為金屬西,木屬東,水屬北,火屬南,土是土地的代表,古時在地上立上長方形物體表示信奉。我們知道五大行星的命名方式就是用金木水火土來命名,西方金,因為金星離地球最近,其色澤也最亮,故而金星,也為"明星";東方木,也被稱為"歲星",木星用來紀年,比較準確,而且被稱為吉祥的代表;水星體積最小,且靠近太陽,其總在太陽左右擺動,火星光度變化很大,運行形態也復雜,因而水火都代表著不詳;古人認為土星每28年運行壹周天,與28宿相對應。

五星運行復雜,古人觀測時更多的就是為封建服務,《說文》中所蘊含的天文知識,都或多或少的與封建統治和人們生活相關,但不管怎樣,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對於我們現代天文學的探究有著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