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揚州韓綽判官》是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作。詩人著意刻畫深秋的揚州依然綠水青山、草木蔥蘢,二十四橋月夜仍然樂聲悠揚、清麗俊爽,以此調侃友人生活的閑逸。
翻譯
青山隱隱起伏,江水遙遠悠長,秋天即將結束,江南的草木還未雕落。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玉人,妳在教美妙的女子吹簫吧!
作品賞析
前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回憶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風光:青山壹帶,隱現天際,綠水悠長,迢迢不斷。眼下雖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溫暖的江南草木尚未雕零,仍然充滿生機吧。揚州地處長江北岸,但整個氣候風物,實與江南無異;不少詩人有“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十裏揚州路”的詩句,說明揚州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簡直是花團錦簇,四季如春;而詩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區遙念揚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將揚州視為風光綺麗的“江南”了。“草未雕”與“青山”、綠水組合在壹起,正突現了江南之秋明麗高遠,生機勃勃的特征。詩人非常懷念繁華的舊遊之地,在回憶想像中便賦予揚州以完美。
這兩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綠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為下兩句想像中的生活圖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對,“隱隱”、“迢迢”叠用,次句“秋盡江南”與“草未雕”之間的轉折,更構成了壹種抑揚頓挫,悠揚有致的格調,詩人翹首遙思、懷戀繁華舊遊的感情也隱約表達出來了。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的三四兩句美景落到舊日同遊好友韓綽身上,點醒寄贈之意,趁此表現出揚州特有的美景佳勝,和自己對它的懷念遙想,詩人將回憶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橋明月夜”,因為此景最能集中體現揚州風光繁華獨絕、浪漫美麗。
這幅用回憶想像織成的月明橋上教吹簫的生活圖景,不僅透露了詩人對揚州繁華景象,令風流才子們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懷戀,而且借此寄托了對往日舊遊之地的思念,重溫了彼此同遊的情誼;既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善意調侃,又對友人現在的處境表示了無限欣慕。
原文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唐代〕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雕。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註釋
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
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壹作“遙遙”。
草未雕(diāo):壹作“草木雕”。
雕:雕謝。
二十四橋:壹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壹壹做了記載。壹說有壹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壹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這裏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壹說指揚州歌妓。
教:使,令。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孫。唐代文學家、大和進士。歷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監察禦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禦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勛員外郎以及黃、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長居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
性剛直,不拘小節,不屑逢迎。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贊,世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膾炙人口。年輕時即好讀兵書,曾註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文論當代兵事。會昌三年(843年),昭義軍亂,上書李德裕論用兵之法,為德裕采納。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集註》《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