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說文解字》記載了36個泉。在東漢的古籍中,就記載了笙的形制。《說文解字》中有:“盛,十三泉,似鳳凰之體”。《詩經》雲:“十九泉至十三泉說盛。”隋唐時期有19、17、13個泉。後來流行壹種17彈簧管笙。此笙除了17簧外,還配有兩根“義管”供調音時更換。後來19春生也丟了。北宋景德鎮三年(1006),宮廷樂師單忠信制作了19蘆笙,此後19蘆笙在宮廷和民間廣泛使用。明清以來,最流行的笙有17、14(方勝)、13和10。目前有13春、14春、15春、17春等,但14春和17春是最受歡迎的。
:陸,壹種古老的蘆管樂器,外形似笙,體積較大,管數較多。從戰國到漢代廣為流傳。原來的36管縮減為23管,高78 cm。桶和嘴是木制的,塗有深紅色。二十二根管子用直徑約0.8厘米的竹筒刮,最長78厘米,最短14厘米。分兩排插入桶中,每排十壹根,用四至五根帶子固定。上端裝飾著壹條深紅色的羅綺腰帶。前排壹根長管上端插著壹個角質“塞”。在這個導管和相鄰的長導管的下端有兩個壓音孔,在靠近兩個導管內側的導管上有兩個圓孔。後排的兩根長管也是如此。據1972,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管(明器)有二十二件,分兩排。據推測,它們可能是為折疊管道而設置的。
笙,壹種起源於中國的簧片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片的樂器。能奏和聲,吹吸氣,音色清亮。在傳統器樂和昆曲中,笙常作為其他管樂器的伴奏,如笛子和嗩吶,在旋律中加入純粹的四度或五度和聲。在現代中國管弦樂隊中,笙可以起到旋律或伴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