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 中外出版的書刊文獻, 尤其是西方的化學書籍, 均沿用壹個提法, 即鋅是1 74 6 年德國人馬格拉夫首先發現的。其實這是錯誤的。在馬格拉夫之前壹百多年, 中國人民經發現了鋅並掌握了它的冶煉方法。由宋應星於163 7 年編撰的《天工開物》, 是世界上第壹部關於農業與手工業的百科全書。其中詳細地記述了煉鋅的過程: “凡樓鉛古書本無之, 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質用爐甘石熬煉而成, 繁產山西太行山壹帶, 而荊、衡為次之。封裹泥固, 以漸研幹,勿使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餅墊盛:, 其底鋪薪, 發火鍛紅, 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 冷定毀罐取出。” “ 此物無銅收獲, 人火即成煙飛去。以其似鉛而性猛, 故名日俊鉛。”這裏所說的爐甘石即碳酸鋅所形成的菱鋅礦, 樓鉛即鋅。其原理是, 碳酸鋅在罐內受熱分解,形成氧化鋅, 氧化鋅與“ 煤餅” 中的碳作用被還原成鋅。鋅的冶煉是比較困難的, 因為使氧化鋅還原為鋅的溫度(10 0 0 ℃ 以上)比鋅的沸點(50 7 七)高, 如果溫度掌握不夠或密封不嚴, 很難生產出大量鋅金屬。《夭工開物》中記載的樓鉛不與銅結合, “ 人火即成煙而去” , 也是完全正確的。《天工開物》關於煉鋅的描述不僅文字詳盡, 還有圖解。這也說明, 在中國, 鋅的發現實際上比1 6 3 7 年要早得多。歐洲人在16世紀才知道鋅是壹種金屬, 1 7 世紀才知道鋅可以從菱鋅礦中冶煉而成,但壹直未掌握鋅的冶煉方法, 長期從中國進口鋅, 直到1 8世紀30 年代, 英國人才從中國學到鋅的冶煉方法。而宣稱第壹個發現鋅的德國人馬格拉夫則遲至1 7 4 6 年才發現鋅。
ps:能給最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