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高中教材刪換調補留

文言文高中教材刪換調補留

1. 翻譯文言文句子的具體用法:留、補、調、換、刪、組

1、組——組詞?

把單音節詞變成雙?多?音節詞。

2、留——保留?

1)古今同義詞

2)表時間、年號、人名、字號、官名、地名、國號等的詞。

3、刪——刪除?重復多余部分。

1)壹些沒有實在意義的虛詞

2)同義詞?保留壹個?。

4、換——替換?

遇到古今異義詞?要用古義替換今義?要註意詞類活用現象。

5、補——增補?

1)原文省略部分

2)代詞所指的內容或使上下文銜接連貫的內容等。

6、調——調整?

把倒裝句的句子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2. 文言文裏的翻譯方法:對、詞、換、留、增、刪

留,就是保留,保留壹些不必譯或不能譯的詞語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國號、年號等等。上面五例中就有壹些詞語在翻譯時保留了下來:雞、人、聽、問、來等。

換,就是替換,替換壹個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如阡陌——田間小路,交通——縱橫交錯,犬——狗,聞——聽到,若——好象,悵恨——因失望而嘆恨等。

對,就是對應,壹是翻譯時壹般要“壹壹對應”,以上例句多數都是“壹壹對應”的;二是將已由單音節發展為雙音節的詞語對譯出來,如茶——茶水,驚——驚訝,久——很久,市——集市,買——購買等。

補,就是補充,壹是將句子中省略的詞語補上;二是將省略的句子補上,使句子更連貫順暢壹些,如“雞犬相聞”是主謂句,主語是偏正短語“雞狗鳴叫的聲音”,翻譯時應補出中心語“鳴叫的聲音”;謂語是個主謂短語“人們相互聽得很清楚”,翻譯時應補出主語“人們”,否則就做不到“信”——忠實於原文。省略成分補出時,用括號括起。

刪,就是刪除,刪除那些無實在意義的表語氣、停頓和湊足音節的虛詞以及偏義復詞(不宜異同)、同義復詞(仿佛若有光)的壹半等。如“悵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詞後的詞尾,是音節助詞,無實在意義,翻譯時應刪除;再如例⑤,如果直譯出來,壹則啰嗦,二則也不合實際,不如用刪除法化繁為簡,翻譯成“跑了許多集市,購買了出征所必需的物品”,顯得更精練些。

調,就是調換,把某些倒裝的句子成分調換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需要調換順序的文言句式有主謂倒置(主語後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介賓結構後置)等。像例③中的“問所從來”中的“所從”就是賓語前置,翻譯時應按“從所”的順序翻譯。

以上“留、換、對、刪”是針對詞匯的翻譯而言的,“補、調”是針對句子的翻譯而言的,至於具體采用那種方法要依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文言文的翻譯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更是閱讀中的難點。將文言文譯成的現代漢語,往往是不夠準確,也只是譯出文言文語句的“大意”,可以說不是譯文,而是語句的“意思”。

3. 文言文中對 留 刪 猜是什麽意思

留刪補換調變,是文言文翻譯時的六種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4. 高考古文翻譯方法及竅門

壹、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5. 高中生如何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壹、精選篇章,抓好熟讀、背誦壹環這是歷來的傳統經驗。

要進壹步研究的,是學生必須讀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樣才能背熟壹定數量的文言文。學生要真正能夠獨立閱讀哪怕是較淺易的文言古籍,不讀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讀到背誦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間。

其所以要求熟讀、背誦五六十篇,是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不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點,而且能掌握閱讀壹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須掌握的文言詞語。 中學生課業負擔沈重,熟讀、背誦50—60篇文章可能嗎?如果按十個學期計算,平均每學期不過五六篇,只要增加課堂的朗讀因素,只要重視背誦、默寫的反復檢查,只要入選的文章便於朗誦,是完全可能的。

而這三者中,精選篇章又是重要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凡是生動活潑,能引起讀者強烈興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經久難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讀者強烈興趣的作品,都是難以讀熟而且容易忘記的。

抓好讀熟、背誦壹環,督促學生反復溫習是重要的,但尤須在精選文章上用功夫,要選擇短小精悍、文質兼美的讓學生精讀,而且要各類文章齊備。 此外,在教法上要註意啟發學生自學鉆研,也是很重要的。

凡是采用註入式的教法,學生對所學的東西難以記住;凡是經過自己獨立思考、認真鉆研過的東西,學生則難以忘記。每個教師在教學中都有這個體會。

二、系統整理,掌握壹定數量詞語 嚴格說來,要具有獨立閱讀哪怕是較淺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單是讀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還是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采用科學化的教法,使學生掌握閱讀壹般古籍所必須撐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詞語。

文言句式並不復雜,教學中容易解決,本文只就詞語方面來進行壹些探討。 這裏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詞語。

文言常用詞語為1350個左右。而在這些詞語中,學生有500多個,實際上要著重講析的只有800多個。

這就說明,即使是閱讀《孟子》那樣的古代哲學著作,在文言詞語方面著重講析800多個也就夠了。 對這些要著重掌握的詞語,要使學生熟悉它,讀後能舉壹反三,單是逐課講釋是不行的,必須在壹個單元結束以後,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歸納整理。

我的做法如下:(壹)在文言虛詞方面,采用點面結合,反復辨析的方法。比如代詞,在學生積累了較多的感性知識後,我就指導他們按人稱、批示、疑問三類,***歸納出33個(包括主要不用作代詞的“爾、而、乃、若”)。

然後抽出其中最常見或用法較復雜的代詞如“其”、“之” 、“彼”、“夫”、“或”、“莫”等等,指導學生結合句子結構的分析,反復辨析。文言虛詞,在淺易文言文中,除去古今通用或過於生僻的,大致在80個左右,其中兼有多種詞性,出現頻率最高的,又不到30個。

采用上述方法,這30個重點虛詞,學生有反復辨析的機會。(二)在文言實詞方面,采用按照特點,分類歸納的方法。

其具體做法有三,即匯合總註、古今對照、綜合分析三種辦法,所謂匯合總註,就是將幾課中的 同義詞和近義詞找出來,加上總的註釋。所謂古今對照,就是將幾課中現已消失或古今字面相同而意義迥別的詞列出來,要求學生參看註釋,寫出與之意義相當的現代語詞所謂結合分析,是將幾課中字面相同而意義有別(也就是通常講的“壹字多義”的詞)進行綜合性的比較分析。

例如“亡”這個字,有“逃亡”、“滅亡”、“死亡”、“離去”、“丟失”、等義,又與“無”通假。先逐課講清其壹兩種意義,然後把例句匯集起來,指導學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義。

(三)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識、名物制度的古名詞方面可采用結合課文,適當補充的方法。 現在,對文言虛詞、文言實詞的歸納整理,壹般都比較重視,而對古代文化知識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詞,有的人還註意不夠。

其實,這些古名詞,在古籍中比比皆是。 三、指導自學,擴大學生閱讀面 這種自學能力的培養,可分兩階段進行。

第壹階段,指導學生借助註釋閱讀課文;第二階段,指導學生離開註釋閱讀課文。在這兩個階段,都註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

我在教學中體會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均要求教師比逐句串釋發揮更多的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方面,要熟悉全部文言文教材,摸清學生的知識底子,確定在該課應著重講清什麽,並善於啟發學生運用舊知識來理解課文。

例如教《六國論》在詞語方面,學生自學壹遍以後,我根據課文中的難點和系統歸納的整理的需要,聯系舊課,著重講了“兵”、“賂”、“互”、“亡”、“暴”、“厭”、“彌”、“判”、“速”、“劫”、“以”、“蓋”、“然”、“殆”、“為”、“茍”、等文言實詞、虛詞,有的從壹字多義的角度講,有的從古今字義異同的角度講,有的結合句子結構分析。學生再讀課文,就不感到困難了。

采用這樣的教法,在開初,教學進度較慢,但過了壹段時期,速度愈來愈快。 大擴大閱讀面方面,要配合課文,編選壹些文章選段,由淺到深,由短到長,讓學生標點、翻譯。

此外,還應推薦壹些文言普及讀物讓學生課外閱讀。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都得力於課外閱讀。